神经症心理治疗医案三则

神经症是一组常见的精神障碍。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内科医生大部分只注重躯体症状,而使2/3的内科门诊中的神经症误诊。究其原因,他们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故疗效不显。余运用祖国医学医生要“知人事”的心理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例一:抑郁性神经症

孟某某,女,35岁,机关工作人员。

胃胀、打嗝、晨起恶心、呕吐三年余。曾服三九胃泰、雷尼替丁等均无明显效果。

症见:消瘦体貌,面部忧郁,极言胃之不适及内心感受。曾多次胃镜、肝功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病变。又查得:每晚眠4~5小时,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略弦。

言谈中,明显流露出悲观厌世的想法。余详细了解其家庭、工作和生活环境及人际关系,又询问患病以来的兴趣,病人回答:总感到生活没意思,对许多兴趣均不如前,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又顾虑重重,考虑到孩子和家庭,下不了决心。

问及病史前有无事情发生,答曰两年前在单位与司事关系紧张,经常生气,但回家后得不到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余告之她得的不是胃病,也不是精神病而是一种常见的“抑郁性神经症”。

开药:多虑平75~150mg/日,配合中药行气健脾,养血活血安神。方用当归15g,白芍15g,柴胡9g,白术15g,川芎15g,桃仁6g,红花3g,枣仁30g,熟地15g,菖蒲6g,大枣10枚。并嘱其家属协助做思想工作。

二周后,病人胃部症状及睡眠明显减轻,且食欲好转。余在肯定疗效的同时,又对其在工作、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事件及应对方法做了交待。并建议她多开展业余爱好。四周后,患者情绪愉快,感到生活又有了意义。体貌和面部表情焕然一新。经过三个月的治疗,病人身体无不适感,对治疗满意。

按:

本患者精神症状较重,且有自杀倾向。单纯中医治疗,短期难以治愈。治疗时心理上采用说理疏导的方法使其如释重负。又用多虑平抗抑郁,加强疗效。配合中药舒肝健脾,此乃“木郁达之”意。

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按语说:“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华氏在提出改变心理状态的基础上,讨论了用药原则,仍是我们现在实践的依据。

例二:精神紧张性闭经

李某某,女,16岁。学生。既往月经规律,性格内向,偏好理科。病起两周前,有几个女同学去她家玩偶然得知她仍与父母同床而眠。就嘲笑她:“这么大还和父母同床睡?”并且窃窃私语:“男女混睡,容易那个……”患者听罢,心里很不是滋味。当夜她辗转反侧不能入睡。

连续几日,心中慌乱。五天后值月经到期而未潮,更加烦躁不安。看自己的腹部也觉膨胀,便肯定“有孕在身”,哭闹无常,不能正常生活和学习。诊其脉滑而数,观其舌象舌红苔薄。显然因闭经而心神躁乱。

余与之谈心,使她弄清精神因素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发生神经体液功能障碍而致闭经。又与其共同看阅了“怀孕机制”,而非同床而眠就可致孕。正面肯定疏导启发,悦然入眠。

又配合中药“养血行气安神”之药,药用柴胡8g,香附8g,当归20g,白芍15g,甘草15g,小麦30g,大枣10枚。每日1剂,水煎服。两日后,经血来潮,情绪正常,病告痊愈。

按:

本例患者孤僻幼稚,缺乏正常的生理知识,不良的言语刺激引起精神紧张而月经不潮。与之谈心,开之所苦,使高度紧张的神经得以松弛,加之中药调气养血,经水来潮,病告愈。

例三:多虑疑病不去上学

刘某,男,6岁。2000年10月来诊。患儿由其母陪同而来。

代诉:最近半个月每天清晨心慌、胸闷、头疼很厉害,哭闹不去上学。患儿面色微红,营养中等,询问发病前,身体状况良好。诊其脉:和缓有力。又询问知:在家休养一切症状减轻,但去学校诸症加重。余让其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电图等检查,一切正常。显然这是一个多疑虑病症。

余嘱其母去学校了解孩子的表现及学习状况。原来新算术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而患儿数学成绩较差,常受老师训斥,渐生心慌、头痛之症。又得之患儿从小与祖母长大,祖母溺爱至极,余告诉其母,孩子的症状很快会消失,只要医生与家长学校配合好。

余与学校老师共同鼓励患儿,一有进步就表扬他,解除其惧怕心里。同时,告诉父母及祖母不要心软,不能让孩子留在家而予多余的关照,斩断其不上学的“额外收获”。一周后,家属告知,孩子已上学,诸症消除。为巩固治疗,嘱其父母多与孩子共同学习、玩耍,多鼓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

本患儿年龄较小(学龄期),以身体不适来逃避上学。医者将治疗重点放在了如何让患儿早日去上学。同时,用化验结果来消除患儿及家属的疑病心理。在心理上还采用了“暗示疗法”,鼓励加表扬,收效明显。《素问》曰:“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正是此案依据。

作者:李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