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慎初老师自拟验方——治萎化异汤
(一)组成:生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5g,炙甘草6g,陈皮、姜半夏各10g,当归、丹参各15g,莪术12g,徐长卿15g,佛手10g,八月札15g,露蜂房、炒黄芩各10g。
(二)功用:治萎化异,益气扶正。
(三)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伴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
(四)方解
以党参、黄芪为君,党参补气而固表力弱,黄芪走皮毛而行卫郁,两药合用,扶正补气之力彰;白术甘温补脾,《本草备要》谓其“有在血补血,在气补气之功”;茯苓益气健脾;甘草性平,和中补脾;再伍以陈皮理气散逆;半夏燥湿化痰,共奏益气健脾、理气和中之功。有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通过促进细胞凋亡,而抑制肿瘤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当归气味辛温,可补血活血;丹参有生新血去恶血之效;莪术破气中之血,虽破血然不伤气;徐长卿性急猛,为宣导善走之药,四药合用,可行气活血而通络。佛手能行气和中而止痛,八月札可消宿食,止烦闷。露蜂房性味甘平,药理表明,其具有促进免疫、抗肿瘤的作用。黄芩苦寒,乃中、上二焦之药,可去诸热,燥脾湿。
(五)临床加减
可根据胃镜下肉眼胃黏膜表现和病理结果加减用药:
-
胃黏膜伴充血、水肿、渗出或平坦型糜烂:地榆、白及、黄连、煅珍珠母等。
-
胃黏膜伴充血、渗出、隆起型糜烂:生地黄、当归、蒲公英、连翘、瓜蒌、炙僵蚕等。
-
胃黏膜粗糙,高低不平,皱壁增生或伴不典型增生、肠腺化生:当归、丹参、莪术、铁树叶、炮山甲、炙蜂房等。
-
胃黏膜伴陈旧性出血与瘀斑:三七、炙没药、仙鹤草等。
-
胃黏膜见有溃疡:海螵蛸、珍珠粉、白及、炙乳香等。
-
胃镜下见有胆汁反流:旋覆花、代赭石、苏梗、柴胡等。
(六)案例
陈某,男,温州人,67岁。胃脘不适,脘痛时作,喜温喜按,平素喜食海鲜,纳食尚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胃镜病理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病理检查示慢性炎性反应(++),活动(-),萎缩(+),肠化(++),异型增生(-),Hp(-)。
证属: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止痛,化湿和胃。
方药:治萎化异汤加减。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莪术各12g,姜半夏10g,炙甘草6g,当归、丹参、徐长卿、茯苓、八月札各15g,佛手10g,露蜂房8g,陈皮10g,干姜6g,三七片10g,香茶菜20g,白及15g,海螵蛸30g,制没药10g。共14剂,水煎服,日服1剂,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诉脘痛减轻,但仍有胃中寒冷,纳便尚调,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滑。拟方:前方去八月札、徐长卿、茯苓,加吴茱萸5g,桂枝10g,砂仁6g。
三诊:患者诉胃中寒冷明显改善,但近来因饮食不慎,胃脘饱胀频作,舌稍红苔黄腻,脉滑。拟方:前方去干姜、吴茱萸、佛手、砂仁,加六神曲15g,黄芩、苍术、厚朴各10g,薏苡仁30g。
后守原方随证加减,1年后复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示慢性炎性反应(+),活动(-),萎缩(-),肠化(-),异型增生(-),Hp(-)。
作者: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