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瘟汤——中医200多年前抗疫经典方剂
当前,全球新增确诊病例连续持续反弹,国内新增本土感染者数量仍然处于高位,波及地市范围持续扩大。本轮疫情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呈现出病毒传染性强、感染者年轻化、发病以轻型居多的特点,因此,预防和治疗同等重要。
适应形势变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联合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对中医治疗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全国疫情高发地区均实现中医药干预全覆盖。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瘟疫暴发数以千次。在中华民族的抗疫史上,中医药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明·吴有性久居江南,期间连发瘟疫,其记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清《抚州府志》卷84记载:“顺治四年(1647)夏秋,江西抚州大疫,尸相枕籍,死数万人。”还有“宣统二年(1910),东北大鼠疫,死亡六万余人”。
“辨证论治,一人一方”是中医个体化精准治疗的显著优势。纵观历史,古代医家面对大规模疫情暴发,针对疫病“症状相似、染之即病、病机类同”的特点,创制了大量普济效方,采用大锅煎药、分发服用等办法有效应对疫情。因此,深入挖辗历代抗疫通治方,突出辨病论治,对于防治规模化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个清代抗疫经典方剂——散瘟汤
【立方背景】
散瘟汤出自清·陈士铎(约17世纪)《辨证录·瘟疫门》,此书约成书于1687年。原书载:“世有城市之中,乡村镇店之处,传染瘟疫,多至死亡。其症必头痛眩晕,胸膈膨胀,口吐黄痰,鼻流浊水,或身发红斑,或发如焦黑,或呕涎如红血,或腹大如圆箕,或舌烂头大,或胁痛心疼,种种不一,象形而名,人以为天灾流行,谁知皆人事召之也。此症虽奇奇怪怪,不可执一而论,然皆火热之毒不宣,郁而成之耳。盖火性炎上,郁则火气不伸,拂抑其性,蕴藏于腹中,所以火闭作热,热闭成毒,其由来者,非一日也。治法自宜大泻其火毒,以快泄其郁闷之气。泻火之药,未有不大寒者也,不先用表散之味,遽用寒凉,火转闭塞而不得达,适所以害之也。故必须于散中用泻,则疫去如扫耳。”
【药物组成和用法】
组成:荆芥三钱(12g),石膏五钱(20g),玄参一两(37g),天花粉三钱(12g),生甘草一钱(4g),黄芩二钱(8g),陈皮一钱(4g),麦芽二钱(8g),神曲三钱(12g),茯苓五钱(20g)。
用法:水煎服。现代亦水煎服,或颗粒冲服。
【配伍分析】
《辨证录·瘟疫门》:“此方泻肺胃之火者,以瘟疫之热,多是二经之火也。用荆芥以助石膏、黄芩,泻火而又散火也,火散则热发于外矣,火泻则毒化于内矣,火解毒消,瘟神疫鬼何能作祟哉。”
《中医治疫名论名方名案》按:本方宜用于瘟疫辨证为热毒,郁而不宣见上述诸证者。方中重用玄参为君药,滋阴降火,除烦解毒,既补肾水,又制邪火,治头风热毒游风。石膏、黄芩泻火之法,又于天花粉、荆芥清中寓散,俾热达于外而邪从肌表而解,符合《内经》“火郁发之”之旨。陈皮、麦芽、神曲、茯苓乃取运中消食之功,俾宿食消而热无所附,邪易透也。生甘草,既清热解毒,祛痰止咳,又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本方组方特点鲜明,陈氏这一学术观点,对于今天治疗疫病的立法处方,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主治疫病】
火热毒疫(约相当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传染性疾病),证属湿热秽毒,痰火炽盛。注意慎用或禁用于寒疫,杂疫应用时应根据疫邪性质,增损使用。
【临床其他应用】
查阅文献,近人无使用散瘟汤用于治疗流行性疾病者。根据其配伍特性,推荐临床应用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属风热邪毒、热毒蕴结者。
作者:朱向东,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