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宪章论治银屑病医案1则

徐某,女,24岁。2013 年3月6日初诊。

主诉:四肢、躯干泛发红色皮疹,伴白屑瘙痒两年余。

现病史:两年前伤风感冒后,下肢始出现红色皮疹,未曾重视,后逐渐泛发至四肢、躯干,且皮疹表面有白屑,瘙痒明显,曾于当地医院诊为“牛皮癣”,曾外用激素治疗,部分皮损已变硬,病情时轻时重,一直未能痊愈。近一个月来又有新出皮损,瘙痒明显,遂来我院门诊就诊。平素咽痒干痛,饮食尚可,二便调,情绪不佳。

检查:一般内科检查未见异常。皮肤检查四肢、躯干泛发榆钱大小红色斑,表面覆有较薄的银白色鳞屑,鳞屑周围有明显红晕,基底部呈红色浸润,鳞屑强行剥离后底面可见筛状出血点。下肢部分皮损融合成片,触之质硬。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白疕。

西医诊断:银屑病进行期。

中医辨证:血热受风,病程日久化燥,发为白疕。

立法:养阴清热,凉血、活血、散风。

处方:当归20g,金银花30g,鳖甲(醋炙)20g,地骨皮30g,北沙参30g,土茯苓30g,麦冬30g,鬼箭羽30g,侧柏叶15g,茜草20g,淫羊藿10g,青黛10g,牛蒡子(炒)10g,生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两次饭后服用。

3月29日二诊:皮损较前有明显好转,鳞屑逐渐变薄,脱屑期延长,有部分皮损消失。在前方基础上去掉淫羊藿,加玄参20g,忍冬藤30g。

4月8日三诊:服前方后患者自述小腹部胀,下肢发胀,皮损较前好转,皮肤干燥,脉沉细。加大清热凉血之品,在前方基础上去掉侧柏叶,鬼箭羽,忍冬藤,加用生地黄20g,白茅根30g,厚朴10g,麦冬改为20g;配用皮肤净软膏外搽。

4月24日四诊:皮损较前明显减轻,有痒感,脉沉细,苔薄。在前方基础上加白花蛇舌草30g,重楼10g。配用皮肤净软膏外搽。

5月8日五诊:大部分皮损已趋于消失,见数个坚硬斑块未消,在前方基础上去掉麦冬,加淫羊藿10g,山慈菇20g,生牡蛎20g。

5月21日六诊:皮损已基本消失。按前方继续巩固治疗1周。

按:患者本因感受外邪,入里化热,血热内盛,外发肌肤而出现红斑鳞屑,病久热邪耗伤阴液,营血亏虚,血虚失养而化燥,鳞屑多,病久多瘀,瘀血阻滞经络,而出现皮损质硬。治疗以养阴清热,凉血活血为主,其中鳖甲养阴清热,地骨皮清虚热,配合麦冬、北沙参滋阴,当归活血养血,鬼箭羽活血,土茯苓、金银花清热解毒,紫草、青黛凉血,诸药合用,共奏养阴清热,凉血活血通络之功。而方中用淫羊藿温阳祛风除湿。对于肥厚坚硬斑块,冯宪章认为多为阴证,故采用温阳以治之,临床实际效果甚佳。

患者二诊时皮损明显好转,加用玄参以清热养阴,忍冬藤通络去斑。

三诊有少许新发皮损,并有腹胀不适,停用温阳活血之剂,以免动血生风,风热相搏,加重病情,并加用清热凉血之生地黄、白茅根以清血分之热。

五诊皮损仍见少许坚硬皮损,加淫羊藿、山慈菇、牡蛎以温阳软坚散结。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山慈菇含有多种生物碱,能提高肿瘤细胞中的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抑制肿瘤细胞有丝分裂和增殖,从而对银屑病起效,但该药物有小毒,应用应注意剂量。

作者:宋群先,刘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