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贞卿先生的3个经验方

加味小柴胡汤

火眼,通常称为红眼病。由外感风热引起,突然发病,眼睑红肿,结膜呈鲜红色网状充血,又痛又痒,怕热怕光,睁眼不开,流热泪,眼眵多,通常兼有头痛、鼻塞、恶寒、发烧等症状。

治疗此症,我用加味小柴胡汤,疗效确切。

方剂组成:柴胡15克,法夏9克,沙苑子10克,栀子10克,甘草3克,羌活3克,黄芩10克,芒硝9克(用酒溶化,待诸药煎好后,再兑入),日服三次。

使用此方应当注意:

一是使用辛温的羌活量要少,取其既能祛风镇痛,又能反佐苦寒;

二是使用咸寒软坚的芒硝,不一定要有便秘之症,泻下能釜底抽薪,使上焦之壅热能随泻下而得到排出。

临床上,此症往往泻后痛减痒轻,次日肿退眵少,疗效颇为满意。

加减法:

泪多者,加夏枯草、秦皮、青葙子、桑叶、龙胆草等;肿甚者,加车前草、木通、密蒙花、泽泻;痒甚者,加荆芥、防风、菊花、薄荷;充血凶者,加仙鹤草、紫珠草、红花、白茅根、丹皮。

服药期间,忌辛辣油腻,保持二便通畅。

夜啼方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机蓬勃,尽管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但痊愈和恢复也较迅速。因此,把小儿纯粹当作成人的缩影是错误的。

小儿用药宜轻,所谓轻者,一是清淡,二是轻灵,三是中病即已,同时用药还要有引导性。

基于这种思想,我选用民间验方蝉花散加味名为夜啼方,以治疗此症。

方剂组成:蝉蜕(去头足)7个,薄荷叶1.5克,广木香1.5克,通草1.5克,甘草1.5克。水煎,日服三次。

加减法:

心热者,加淡竹叶,兼导赤之意,况蝉蜕甘寒能散风热,薄荷叶辛凉能疏解风热,二药又善清心除烦。

脾寒,脾脏虚寒,阴盛气滞,以致郁积不舒,或绵绵腹痛而致夜啼。轻者,方中有甘草、广木香,已足以对付;重者,根据其程度,加炮姜、砂仁等。

惊吓,在一般情况下,我不主张用重镇安神药,如龙齿、琥珀、辰砂之类。

小儿思维和成人迥异,惊则气散,气散常并痰升,上逆于心,他不会因为思虑忧愁而加重气散;小儿常会由痰升阻碍气机,使气散不得归,因此,受惊后的主要问题,在于气、散痰升,所以,只需要在夜啼方中加胆星之类。

##加减玉女煎

牙痛有虚实之分,虚责之于肾,实责之于胃,足阳明入上齿龈,手阳明络下齿龈,但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所以,牙痛无不关乎于胃肾,治疗上需要善于调整二者。

东垣清胃散(当归、黃连、生地、丹皮、升麻),治实火牙痛。《医方集解》引录此方时,更加石膏,则清胃之功更显著。

景岳的玉女煎,本为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牙痛而设,实有深义。

经我长期观察,发现阳明气火有余,少阴阴精不足的牙痛,不是少数。绝大多数的牙痛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阴精不足现象,因而加减配成此方,作为临床治火热上攻牙痛的基础方。

方剂组成:生地20克,牛膝12克,石膏30克,麦冬18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刺蒺藜12克,骨碎补10克,蜂房10克,蝉蜕10克,地骨皮20克,细辛4.5克,白芷10克,升麻10克。水煎服。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胃热多为血气俱热,故除清阳明经热的石膏、知母之外,更配伍凉血的地骨皮、生地。

《内经》说:“火郁发之”,用防风、刺蒺藜,正合此义。

从东垣清胃散看来,升麻一味既能作为引经药,又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况石膏与升麻并用,除能升泄阳明气分之热外,又有清解炎上热毒之效。

牛膝导热下行;骨碎补苦温补肾、活血、坚骨,治牙疼古有记载;露蜂房治风火牙痛,方书中多以噙、搽或漱的方式用药,至于入煎剂,我体会也较好。

细辛的作用当一分为二,辛温之性能起反佐作用,镇痛之用可治其标。

麦冬与生地相合,是取其金水相生之义。临床用之,常有效应。

加减法:

大便干燥者,加大黄;疼痛厉害者,用花椒、细辛、石膏煎水漱口;牙痛久治不愈者,加肉桂1克,附子上1.5克,以引火归源;有风热表证者,加薄荷、葛根,项下结核、目赤耳鸣者,加夏枯草、栀子。

忌一切辛燥、油腻、腥腐之物。

作者:杜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