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先生妙用十枣汤治疗胸腹水

十枣汤

【方剂组成】芫花(熬),甘遂,大戟

【用法】上三味等分,个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很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方解】方中三味药均为峻下逐水药,取大枣十枚意在制约峻药之烈,并兼有养正功效。应用本方应区别形体强壮、羸弱以定药量,并以“平旦”服用为佳,即晨起服用,因本方为峻下之剂,可下二便,晨起服药则不至于扰乱患者正常休息节律。

条文及解读

《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冯世纶教授注解:太阳中风,下利、呕逆乃表里合病之属,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而恶寒为桂枝汤证,服桂枝汤表解而不恶寒,但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为水饮盘踞心胸不去,故谓此表解里未和也。宜以十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1条:“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33条:“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冯世纶教授注解:第21条所述“病悬饮者”,饮留于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脉沉主里饮,弦主痛,宜十枣汤主之;第33条指的是宿有支饮的患者,咳嗽胸中痛者,虽至百日或一岁若不卒死,即宜十枣汤主之。

笔者按:十枣汤是逐饮峻剂,主悬饮、支饮,冯世纶教授认为本方的辨证要点为:咳而胸闷胁痛、心下痞硬满、脉沉弦。胡老常用本方治疗胸水、腹水(实证腹水),尤其是胸水疗效更为明显。胡老在应用本方时,常不按照原方后的煎服法,胡老的经验是大枣常用250-500g,煎煮时先煮大枣,将大枣煮至稀烂,把枣皮和枣核挑出弃之,内芫花、甘遂、大戟各9g(用汤剂而非粉剂),上火再煮少时,去滓,令患者喝枣汤,吃枣肉。方中芫花、甘遂、大戟虽有毒性,但同时用大量大枣,于人无伤。

服用本方应该注意的是,切忌一次给予大量,应以小剂量多次服用,开始泻下后,则停药不服。胡老用此方治疗胸水、肝炎腹水、顽固性腹水、难治性腹水常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胡希恕先生验案

胡某,男,84岁,1983年9月5日初诊。 咳嗽、咯血二月,经X线胸片,断层确诊为左下肺癌。近1周来胸闷胁痛,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面目及双下肢重度浮肿,经X线胸片证实,左侧胸腔大量积液,右侧胸腔少量积液。于左胸腔抽出血性胸水500毫升,症状不见缓解,小便少,大便干,苔白腻,脉弦滑。证系痰饮停滞,与十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各10克,大枣500克

结果:先煮大枣,煮烂,去皮核,内芫花、甘遂、大戟,上火再煮二开,去滓,每服1小匙,每半小时服1次。服至4次时,大便连泄10余次,小便也连续不断,停止服药。第二天浮肿全消,能平卧入睡。4个月后死于脑转移,胸水、浮肿却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