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病的16首方证汇总

作者:

少阴病共包含16首方证,是仲景书中所示治疗少阴病的主要方证,以方证数量看,明显少于太阳病,这并不是说临床所见太阳病方证多,少阴病方证少。当知这16首方证是张仲景在示范治疗少阴病及常见合并证的治疗,许多少阴病证是由太阳病转化而来,其方剂亦由太阳病方证变化而来:

如桂枝加附子汤方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证、 乌头桂枝汤方证等。许多治疗太阳病的方剂,可依据证候变为治疗少阴病的方剂。

如葛根加术附汤治疗葛根汤证更见少阴病证,麻黄加术附汤治疗麻黄汤证合并少阴病证……其治疗方证是很多的,其用方张仲景已做出示范。

太阳病和少阴病,实即同在表位的阳与阴两类不同的证。病在表,法当汗解,但少阴病因体质虚衰,维持在表的时间甚暂,一般二三日后即常传里或半表半里,而为表与里或表与半表半里的并病。因此治疗少阴病虽须发汗,但发汗不得太过,而且必须配以附子、干姜等温阳亢奋药。太阳病则不然,若阳热亢盛,当配以沉寒清热的石膏,此即两者证治概要区别。

不过,无论太阳或少阴均有自汗和无汗明显不同的两种证型,虽依法均当汗解,但自汗者必须用桂枝汤法,无汗者必须用麻黄汤法,随证候的出入变化,而行药物的加减化裁,因而在《伤寒论》形成了桂枝剂类和麻黄剂类两大系列的解表方剂。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列出的方证,没有仲景原文少阴病篇中所出现的“死证”和“三急下”的方证。这是因为,仲景的六经辨证规律,详述了病之死多在太阴。但为何不出于《伤寒论》太阴病篇,而反出于少阴病篇呢?其故有二:

其一,少阴病传变,以传太阴病为常,所列证治和死证,均有关于少阴病转属太阴病者。

其二,少阴病在表本无死证,但以其传变迅速,二三日后即常转属太阴病,便有死亡可能,正是为了警告医家,一见少阴病,即不得轻忽视之,要抓紧时机解表,最好防止不传太阴,即传太阴更当急救其里。

关于“少阴三急下”,少阴病传里以传太阴为常,亦间有传里为阳明病者,以津 虚血少的少阴病,若传阳明则燥结分外迅猛,津液立有枯竭之患,故略见其端,即宜急下,不可循常规、迟疑、等待。因此,其三急下证治用少阴病和阳明病提纲量之,则属阳明,不属少阴病证治。后世因附会脏腑经络解六经,却把大承气汤方证归属于少阴病,是无视六经提纲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