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生老先生四煨汤治疗慢性腹泻

升清辟浊,暖胃和肠

先生治病一贯注意病人体质,在强调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之外,尤重视辨人论治。他认为证是人与病斗争之产物,病之与证都不能离开人体而独立,慢性泄泻既有病的刺激因素,又有人的自我调节因素。

既可久泄伤阳,也可久痢伤阴,伤阴伤阳,都是人的范畴。久泻气从下陷,不当利尿过多,否则不但无分清泄浊之功,反有耗气伤阴之嫌。

四煨汤升清辟浊,暖胃和肠,针对兼证不同,或佐清敛,或佐温通,对退行性病变之慢性泄泻甚为合拍。

四煨汤

方药:煨葛根6克煨防风6克煨肉果6克煨木香6克

方解: 葛根入阳明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即升清降浊;防风辛以散肝、香以舒脾、风以胜湿;木香行气导滞,平肝和脾,乃“郁者伸之”之意;肉果温中行气,暖胃固肠,即“寒者温之”之谓也。

辨证加减: 1.偏于脾虚者,可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偏于肾阳虚衰者,可合四神丸加减; 3.偏于肝郁乘脾者,加郁金、菖蒲、白芍、甘草疏肝解郁; 4.寒重者加附子、吴茱萸; 5.热重者加黄连; 6.湿重者加苍术、厚朴; 7.腹痛加左金九;白芍、甘草, 8.泄泻严重还可适当加石榴皮、诃子等固涩药。

总之,还当根据每个病人的寒热虚实等具体不同的情况辨证论治,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案一

倪某,男,45岁。

腹痛便泄二年多,时发时停。发时腹中绞痛频作,呕恶,大便一日3―4次,质薄不成形,带有粘液。经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服抗生素后能缓解,但停药不久又复发作,持续服药又影响食欲。迁延二年之久,深以为若。

1964年1月邀先生诊治。根据其证状,诊断为脾肾阳虚型泄泻,与四煨汤、四神丸兼服,前后数诊,服药30余帖,前症霍然而失。再与参苓白术散加四神丸调理而愈。

处方

煨葛根9克煨防风9克

煨肉果9克煨木香9克

苍术9克制厚朴9克

摈榔9克白芍9克

甘草9克生姜9克

大枣5个

另:四神九每晚临睡前用淡盐汤送服四神丸6克。

案二

陆某,男,40岁。慢性结肠炎病程近二年。

腹痛且胀,时有呕恶,低热,大便溏泄,每日2―3次,胁下疼痛,脘次嘈杂,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弦细。此肝脾不和,湿热壅滞,方用柴牡四煨汤加减。

处方

柴胡9克生牡蛎30克(先煎)

煨葛根6克煨防风6克

煨木香6克煨肉果6克

苍术9克厚朴、郁金各6克

菖蒲6克白芍6克甘草4.5克

黄连4.5克知母6克苏梗9克

上方服用20余剂,大便溏泄已止,胁痛亦减,低热消失,然有时仍有反复。

再以上方去黄连、知母、蕾梗,加石榴皮4.5克、河子4.5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24克,续服14剂。

另用酒糟泥糊皮蛋,在火中烤焦,剥壳吃蛋,每日2个,连服一月以资巩固。后竞未发。

案三

李某,女,27岁。

产后泄泻,延久不愈,医学院诊断为慢性肠炎。用中西药治疗未能止泻,来门诊求治。

主诉:腹泻便溏,病程已二年,少腹疼痛。曾服健脾温肾、苦坚收涩之品,未能收效。食少神倦,多矢气。舌苔中根腻,小溲带黄。每天鸡鸣即泻,大便有时稀薄,有时洞泄。

兼见漏下,每月经净仅5―6天,余时均淋沥不断,经常注射黄体酮未收效。此脾肾两亏,冲任失调,与龙牡四煨汤。

处方

煨葛根12克煨防风9克

煨木香9克煨肉果9克

龙骨12克生牡蛎30克

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

续断12克菟丝子12克

砂仁9克制半夏9克

苍术9克厚朴6克

服12剂泻止,纳开,月事淋沥亦愈。嘱服参苓白术散2月,两年风疾竞告痊愈。观察3个月,末见复发。

案四

李某,男,成年。患慢性阿米巴痢疾12年不已,历经尝试各种抗生素及抗原虫药未能根治,日渐消瘦,困倦乏力,黎明盗汗,纳欲不振,左腹疼痛,泄泻不止,完谷不化。

与四煨汤、硫黄蛋合服,竟渐获痊愈,后观察2年,未曾反复。

处方

煨葛根9克煨防风9克

煨木香9克煨肉果9克

百部9克川连4.5克

白芍12克甘草9克

益智仁9克大腹皮9克

制附子4.5克生牡蛎30克(先煎)

白人参9克

硫黄蛋:精制硫黄,每次3克,纳入鸡蛋内,带壳蒸熟,去壳空腹服食,每天1到2个。

以上四例,均以四煨汤为主方,根据不同病情,配以不同方药,均获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