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证六步法助你准确辨识六经病

作者:

临床的诊断治疗过程也都是有规范的,也可以称之为“套路”。经方治病的过程就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从大方向来说是证、法、方。第一步是辨证,而辨证就是辨病位、辨病性,第二步是根据证来确定法。第三步根据法来选方。我们把这三步细化为六步法,和我们的六经也保持一致,便于大家按照这个六步法临床诊治,不容易出错。

第一步:详细而准确地采集四诊信息,尽量依据诊断标准来四诊。比如患者有无表证,把表证的诊断标准都问一遍,就能确定或者排除表证了;

第二步:辨病位(表、里、半表半里);

第三步:辨病性(阴证、阳证);

第四步:确定六经。三个病位两个病性确定了,六经也就确定了;

第五步:确定治法。证对应的治法是唯一的;

第六步:细辨方证,加减用药,完成处方。

下面我们采用六步法来分析一则曹颖甫《经方实验录》的医案:

范左,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麻黄一钱,桂枝一钱,炙草八分,杏仁三钱。

按:吾师早年之方也,规其药量之轻,可以证矣。师近日所疏麻桂之量,常在三五钱之间,因是一剂即可愈疾。师常诏余侪曰:''予之用大量,实由渐逐加而来,非敢以人命为儿戏也。夫轻剂愈疾也缓,重量愈病也迅。医者以愈病为职者也,然则予之用重量,又岂得已也哉?"

六步法分析: 详细而准确地采集四诊信息。范某伤寒六七日,也就是外感六七天了,不管病程多长时间,要看症状,要四诊合参。本案四诊信息是形寒、发热、无汗、喘,头项腰脊强痛、脉浮紧。换成术语,主要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

辨病位。这时候脑海中想想表证的诊断标准是什么?表证最重要的诊断标准就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这个患者完全符合表证的诊断标准,同时也没有口干口苦的症状,没有涉及二便的异常,有没有半表半里和里证。确定是表证。

辨病性。病性只有阴阳两种,辨阴阳落实在辨寒热、虚实上面。本案脉紧,紧是有力的意思,正气不虚,正气实,所以是实证,实证归属于阳证。

辨六经。本案为病位在表的阳证,即太阳病。

确定治法。太阳病治法为解表,即汗法。

辨方证。解表就需要发汗,发汗的主要药物是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主要方剂是麻黄类方、桂枝类方。本案脉紧、无汗,欲汗而不得汗,表实、津液不虚,所以用麻黄汤辛温解表发汗。

根据六步法,我们能够开出麻黄汤来,和曹颖甫先生的处方完全一致。六步法步步为营,环环相扣,临床诊疗思路清晰,具有强大的临床指导性。

其中第二步、第三步的顺序可以根据临床灵活掌握。无论是先辨病位还是先辨病性,最终都要辨出来的。看着是六步法,其实本质上是先辨六经继辨方证的具体细化。体现的是证—法—方的诊治过程。

六步法中的辨病位、辨病性很关键,临床上不能被动地去凝练病位病性,而是要主动地去辨病位、病性。比如本案的主诉是发热,见到一个发热的患者,脑海中就要明白,发热首先要看是不是表证。这时候完全可以依据表证的诊断标准去主动的望闻问切,依据表证的诊断标准主动去问患者有没有恶寒、身疼痛、汗出、鼻部症状等,而不是等着患者来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