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甘草汤

药物组成:赤芍60g,陈皮20g,当归20g,两头尖12g,薏苡仁30g,甘草30g。

功效:健脾除湿,活血消肿。

适应证:静脉栓塞性疾病。

制方心悟:静脉疾病有其特殊性,病位在静脉系统和肺,以下肢为多,且栓子脱落于肺,病情凶险,常可危及生命。崔公让教授认为静脉系统疾病关键是抓住三个字:湿,瘀,热。认识病机上是它们,施治上也是它们,然后再理清三者的关系。

瘀是静脉系统疾病之根本,也可以说因瘀而生病。

这种瘀既可以是静脉血在静脉管内运行不畅、瘀滞,也可以是静脉血管被瘀血所阻塞,主要静脉干栓塞不通,或小中静脉等闭塞不通。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化瘀通脉,除湿清热。

不畅和/或不通的结果是静脉血是向心性回流,进入肺进行气化而成动脉血供养全身。今因脉管运行受阻,血液瘀滞于阻塞的静脉远端,“血不利则为水”,湿就产生了。瘀在脉管内,湿在肌肤中,所以临床表现以湿最瞩目。

湿与瘀蕴聚于机体局部,长期得不到疏运,郁久则生热,所以热是转化而生的,也可因染毒而加剧。静脉系统内的血回流经肺,如果携带血栓堵塞肺脉,则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受损,就会出现危及生命的危险证候,临床上要高度重视。静脉疾病的病位在静脉血管和肺,病本在脾。脾主统血,又主运化水湿,又“诸湿肿满,皆属脾”,所以治疗要从脾入手,这就把握了病机之关键。脉管不通,产生了瘀,瘀作为病理产物,导致湿与热,治疗当化瘀、化湿、清热。

崔公让教授从《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得到启发,创制赤芍甘草汤。

方中赤芍以凉血散瘀止痛为长,善清血分实热,大剂量有泻下之功,使湿热之邪从下而解。《药品化义》载:“赤芍,味苦能泻……入六一顺气汤,泻大肠闭结,使血脉顺下。以其能主降,善行血滞调女人之经,消瘀通乳。以其性禀寒,能降热烦,祛内停之湿,利水通便。较白芍味苦重,但能泻无补。”当归养血活血。二者合用,使邪去而不伤正,共为君药。方中重用甘草为臣药,助君药以祛湿化瘀。甘草的常规用量为3~10g,但据病情可以大剂量应用。正如清代汪昂所说:“凡仲景之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炙甘草汤、桂枝、麻黄……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两头尖、薏苡仁合用以清热祛湿、化瘀通络,共为佐药。陈皮燥湿理气,气行则血行,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清热凉血、祛湿通络、活血化瘀之效。

本方主要用于因湿热血瘀、脾虚血瘀所致的下肢臁疮、股肿、青蛇毒、丹毒等疾病。方中赤芍、甘草、两头尖用量均较大,是有意为之,崔公让教授认为大剂量应用是取其峻烈之性,乘势猛攻,使湿热瘀阻之邪从下而解,遵循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但脾虚血瘀者则应适当减量或配伍黄芪、党参等健脾益气之品,且甘草大剂量使用一般应控制在1周之内。

以“湿、热、瘀”为主者,加用茜草、泽兰;寒湿重者加防己;湿热重者可加萆薢、土茯苓;血瘀重者可以加水蛭、桃仁、炮山甲等。

作者:崔炎,张榜,吴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