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金”帮助排石有良效

赵某,男,72岁。2014年3月27日初诊。

主诉:胃痛时作10年余。

现病史:10年前即患胃痛,春节前因饮食不调而引发胃胀痛,夜间加重,右胁阵发性疼痛,口干苦,纳差,无反酸、烧心。舌质暗红,苔黄薄腻,脉弦。彩超检查结果示:胆囊结石(9mm×5mm)。

胃镜检查结果示:慢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HP(+)。

既往史:有胆结石病史;1997年11月行直肠癌切除术。

中医诊断:胃痛(胆胃郁热,气血瘀滞证)。

西医诊断:慢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胆结石、直肠癌术后。

处方:金钱草20g,鸡骨草15g,郁金15g,香附15g,生白术20g,枳壳15g,茯苓15g,炒麦芽30g,神曲10g,鸡内金15g,五灵脂9g,蒲黄9g,延胡索15g,川楝子9g,天花粉15g,玉竹15g。14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4月10日。胃胀痛、口干苦等症有所减轻,舌脉同前。

处方:金钱草30g,鸡骨草15g,黄芩15g,知母15g,生白术20g,枳壳15g,木香15g,乌药15g,郁金15g,香附20g,鸡内金30g,五灵脂9g,蒲黄9g,天花粉15g,玉竹15g。14 剂,水煎服。

三诊:2014年4月25日。诸症消失,上方郁金加量至20g,香附加量至30g。15剂,水煎服。

四诊:2014年5月11日。近半个月来胃胀痛未作,口干苦、苔腻消失。上方去黄芩。14剂,水煎服。

五诊:2014年5月25日。饭后半小时偶有胃隐痛,余无明显不适。上方金钱草加至50g,加海金沙30g。14剂,水煎服。

六诊:2014年6月9日。诸症消失。6月6日复查彩超结果示:胆结石7mm×5mm。

处方:金钱草50g,鸡骨草15g,海金沙30g,生白术20g,枳壳15g,木香15g,乌药15g,郁金20g,香附30g,鸡内金30g,五灵脂9g,蒲黄9g。7剂,水煎服。

七诊:2014年6月19日。自述前日突然右胁部放射至后背剧痛,约1小时后缓解,复查彩超结果示:结石消失。现无不适感。

按语:本案罹患胃痛10年余,脾胃受损,纳运不健,胃气壅滞,胃络不畅而致胃胀痛、纳差;胃气壅滞,影响肝之疏泄,土壅木郁;日久由气入血,胁络阻塞,且肝郁化热,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淤积,久之结为砂石以致阵发性胁痛;湿热上熏,迫灼津液,故口干苦;舌脉皆肝郁湿热之象。

治以金钱草、鸡骨草、郁金、鸡内金清利肝胆湿热,化石排石;生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枳壳、香附、炒麦芽、神曲、鸡内金疏理肝胃之气,消食和中;五灵脂、蒲黄、延胡索、川楝子为时方失笑散与金铃子散,以活血止痛、疏肝清热;天花粉、玉竹生津益胃,共为清肝利胆、健脾消食、化石生津之剂。

因肝胆疏泄畅利有助于结石的排出,故二诊方始加用木香、乌药,并加重香附用量辛散行气以利排石,鸡内金加量以加强化石之力。

五诊方始重用金钱草、加用海金沙增清利排石之功。服药近3个月,使肝胆疏利,气机得畅,脾胃得健而结石排出,诸症尽失。

本案不但谨守中医的辨证论治,也着眼西医的相关检查以辨病治疗。根据彩超检查提示胆囊结石的结果,依患者服药后的症状持续加大利胆药物的剂量,促使结石排出,体现了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同时,依胃黏膜糜烂的表现状态,以整体辨证论治与胃黏膜相辨病相结合,取失笑散活瘀而不致出血、止血且不留瘀,以治疗胃黏膜局部糜烂。

作者:邵明义,李墨航,李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