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是穴治病法

痛点在哪儿,就在哪儿针灸的方法,这就是著名的“阿是穴”。

一天,一位患腿疼病的人来求医,孙思邈按传统的穴位给他扎了针,但没有效果。孙思邈想,除了已知的365个穴位以外,难道就再也没有别的穴位了?

想到这里,他就一边用大拇指轻轻地按掐,一边问病人的感觉。他掐了许多部位,病人一直摇头。他继续耐心地按掐,突然,病人发出了“啊,是!”的喊声;于是他就对准这个地方一针扎下去,终于治愈了患者的疼痛。后来在针灸学上,就把这些随疼点所在而定的穴位都叫"阿是穴"。

那么,阿是穴又有何选取标准呢?

1 阿是穴选穴“不问孔穴”

“即得便快”处与“痛”处均可云“阿是”。“不问孔穴”是指阿是穴既可能恰好是经穴或奇穴,也可能是经穴,奇穴之外的反应点。

因为阿是穴是一类只有在病痛前提下才会显示出来的临时性腧穴,且随病情变化消长,在机体正常的状况下并不存在,所以它一经出现,直取便是,不必拘泥于它是否与经穴奇穴相重叠。较完善的阿是穴取穴方式应顾及到“面”,“点”,“线”三方面。

所谓“面”,指患者病痛之部位,为医者寻找阿是穴的大概区域;

所谓“点”指医者在“面”的范围内寻取的并经患者认同的敏感点,其特点是要询问患者:“阿是”(“是不是”),有“按之快然” 或“痛”处,这即为阿是穴;

所谓“线”,指医者根据症状辨其经脉脏腑的络属关系,在相关的经脉上寻取其它的反应点或敏感的经穴奇穴,这亦为阿是穴。

针灸这些穴位,往往效验明显。所以“不问孔穴”是提出了广义阿是穴的概念,即阿是穴是机体非常状态下出现的包括了经穴和奇穴在内的特殊反应点。

2 “以痛为输”并不是阿是穴

实际上,“以痛为输”的取穴方法最早见于《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痹也。”其治疗范围仅限于应用火针(也有学者认为是温针灸)治疗“经筋”部位所患的“痹证”,应用范围相对较小,与临床广泛应用、“灸刺皆验”的阿是穴取穴方法并不相同。

若必溯本求源,《素问·调经论》中的这段文字更接近“阿是穴”的取穴本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这里的“快然”有舒适之意,为扪按患处后经气来临,机体气机通畅所致。“快然”与“痛”为完全不同的感受,且产生的机理也全然不同,因此在治疗上针刺手法补泻各异,施治方法上或针或灸或刺血亦不尽相同。

所以仅以“痛”处来认识“阿是穴”是局限的,阿是穴是在不同疾患情况下,机体上存在着“按之快然”及“按之则痛”的不同反应点。

3 阿是穴如何找寻

临床上寻找阿是穴,除首先要询问患者“即得便快或痛”之外,还应注意医者手下的感觉。《灵枢·刺节真邪》:“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

在《素问·离合真邪论篇》写道:“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所以说,在针刺或灸疗之前,是要“揣穴”和“摸穴”的。

在临床取穴方面,孙思邈不仅绘制《明堂经图》,考据了经外奇穴,而且发掘了流传民间于的“刺家不诊,听病者言”的“阿是之法”,其所言“阿是穴”亦同为“气穴之处,游针之居。”(《素问·气穴论》)

所以寻找阿是穴的方法亦当遵循《黄帝内经》中的取穴原则。如前所述,疾病表现于外或脉坚大,气穴坚满,或肌肤柔弱,筋间空虚,通过仔细的寻按,是可以辨出其与正常组织的差别。

所以循、扪、切、按之法是临床常用的寻找阿是穴的方法,一般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进行循切和按压,要求医者具备一定的指力,用力均柔适度向肌肉深部透散,精神集中,用心体会分辨,留意指下的结节与条索,体察凹陷的虚满。

阿是穴是临床常用的一类腧穴,又称压痛点、不定穴、天应穴等,疗效肯定,在某些疼痛性疾病中疗效较一般的经穴还要好。阿是穴的取法及命名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灸例》,其中言到:“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在孙国杰主编的第6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灸学》中,对阿是穴的描述为:“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刺部位,阿是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由上所述,作为阿是穴应具备以下特点:穴位不固定(一般多位于疼痛病变处,然而位于远离疼痛病变处的阿是穴治疗急性疼痛性疾病较病变附近穴位止痛效果好,比如水沟应用阻力、运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就比局部痛点针刺止痛快、疗效好);多以压痛点形式出现(一般多位于疼痛部位附近,也有部分远离疼痛部位,如痛经一般在阴陵泉与地机之间有压痛)或不以压痛点出现,但必须有止痛迅速的肯定疗效(即得便快);偏于治疗痛证且止痛效果迅速。笔者结合阿是穴的以上特点,结合病例对临床上常用的阿是穴做以下总结。

1背俞穴有阿是穴的特点

《灵枢·背腧》中说:“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可见背俞穴的定位原则无形中与阿是穴暗合,故可以称其为一类阿是穴。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急性胃痛过程中发现应用胃俞治疗不效时,在胃俞附近寻找压痛点,然后在痛点处以指代针点按往往能取效,这也算是对背俞穴理解后的灵活应用。

2缪刺点有阿是穴的特点

缪刺为《内经》中记载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有明确痛点的痛证,但针刺处一般并无压痛,具体取穴有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等方法,其理论源于人体气血左右上下相通。笔者在2004年支医西部时曾治疗1例患者,女,36岁,自觉左侧大腿内侧疼痛3年余,痛点局限,无明显肿胀青紫,患者性格内向,肝气郁滞不畅,疼痛每于着急、生气后发作,疼痛无走窜,与气候寒暖无关。曾服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等中药,均无明显疗效。查舌质淡暗、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癔病。中医诊断:肝气痛。治疗取右腿与左腿疼痛点相应处,用0.30 mm×75 mm不锈钢毫针直刺40~65 mm,施以雀啄强刺激手法,不到1分钟,患者诉自觉一股气冲过左侧大腿内侧疼痛处,当时立刻出针,患者疼痛消失,半年后因梅核气再来就诊,诉疼痛再未发作。

3耳穴在治疗疼痛性疾病时首选的相应部位有阿是穴的特点

耳穴是耳郭表面皮肤与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气血相通处,在机体发生病变时,相应耳穴处就会出现各种阳性反应点,如压痛点、低电阻点及耳穴形态改变出现凹陷、结节等,对这些阳性反应点施以相应的刺激就可以治疗疾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找准治疗点而不是泛泛的一个区域或一个面(标准化方案定位,耳穴一般都是区域或面)。2003年冬季在北京中医院急诊科实习时,夜间3点多来1例急性上腹痛患者,当时患者痛苦面容,双手按在上腹部,蹲在地上,回到诊室在带教老师查体过程中笔者先后为其点按足三里、梁丘、内关、合谷等穴,均无效,又点按耳穴腹痛点亦无效,问诊过程中得知患者有胃黏膜脱落病史,改用拇指指甲点按胃(区)穴,当时感觉指下有谷粒样大小结节,以结节为中心点推、按,不到1分钟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然后在耳穴结节(痛点)处继续点按约1分钟,使耳穴处皮下充血,形成长久刺激以维持疗效,治疗结束后患者便可自己去进行各项检查,当夜在急诊留观,至第2天早上9点,疼痛未再发作。

4远部以痛止痛点有阿是穴特点

阿是穴又被称为压痛点,该点可位于疼痛局部或其附近,也可能是位于远离疼痛部位的某点或面(包括被定为经外奇穴的阑尾点、胆囊点等),如果两者同时出现,笔者以为取远端压痛点治疗止痛效果更好。笔者经常应用位于手背侧第2、第3掌骨间的压痛点(或称其为颈肩痛穴)治疗落枕,一般在1分钟之内患者疼痛可以缓解,受限的活动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且有一次治愈的满意疗效。还有急性阑尾炎时一般足三里穴下1~2寸“阑尾点”处有明显压痛,急性胆囊炎时阳陵泉附近或其下1~2寸“胆囊点”处有明显压痛,对压痛明显处针刺治疗一般都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并且随疼痛缓解或消失,胆囊点、阑尾点的压痛也随之减轻或消失。

5运动损伤治疗取穴有阿是穴特点

运动损伤在有局限性疼痛点时可应用上述缪刺疗法,如果面积较大,可用局部压痛点围刺结合拔罐疗法。具体治疗:痛处中心直刺1针,四周平刺或斜刺4针,针尖指向痛处中心,起针后再拔火罐。此法常用来治疗面积较大的肌肉、肌腱损伤,在治疗腱鞘囊肿时,在起针后应配以拇指指腹点压囊肿处,一般也可一次治愈。

总之,在临床上,阿是穴应用广泛,不应将其局限于压痛点,疼痛局部,而应扩展其外延。凡依孙思邈“阿是之法”所取得具有“按之痛解”的施治部位,都可当作阿是穴对待,此处可以是局部压痛止痛处、远部压痛止痛处、痛点对应部位止痛处(按压此处患者可无疼痛或出现舒适感)、耳穴压痛止痛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