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扶阳医学的“脉法药一体论”和治病次第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明阳气在人的生命之中非常重要,比作天与日,主宰命运,有阳则生、无阳则死。现在医学界和民众中兴起一股学习扶阳的热潮,我们觉得很高兴,同时又很担心。高兴的是大家对扶阳医学的认同,担心的是大家对扶阳医学的误解,因为扶阳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现在很多学校的教材内容有巨大的差异。比如很多人误以为,用大剂量的附子就是扶阳!扶阳就是用姜桂附紧急救阳而已!很多人对于扶阳的不了解乃至误解已经很深了。其实扶阳绝不是只看阳,不看阴!钦安三书除了有阳虚门,还有阴虚门,我们并不否认临床上出现的阴虚证型,但是我们不仅仅只是用滋阴药来治疗,我们还要分析阴虚的原因,是整体性的,还是局部性的,是阳虚导致的,还是单纯的阴虚等等,再通过扶阳的“脉法药一体论”思维模式开出针对性的处方。
扶阳医学重视阳气,强调扶阳,扶正护阳是扶阳学派的理论核心。临床擅用“姜、桂、附”,是扶阳学派的显著特点。坎离既济、延年益寿,是扶阳学派的治疗标准。扶阳医学,它有着阴阳一体的理论根基。扶阳绝不是就知道用大剂量附子!用附子有很多指征和条件,它有严格的理法方药系统。扶阳也绝不是一时救阳!不仅仅只是针对急性病,那是四逆汤类型,我们已经发展到可以用四逆法、附子法治疗很多慢性病。
扶阳医学的“脉法药一体论”
扶阳医学的最大特点,是以“脉、法、药”三位一体的临床思维模式,即以脉定法,以法选药,以药组方。脉象有一般脉象和特殊脉象,立法有四个大法。药物有特殊理解,动态规律。扶阳医学讲究立法,总体上分为“大法、常法、法中法、法变法”这几大类,所有病的治疗也同样遵循着“桂枝法、附子法、川乌法、非附桂乌法”这四个立法方向。
临床中,我们根据脉象以及四诊的情况来确定大法。一是:切脉有表证且阳虚时,比如脉浮(或紧、或滞等),用桂枝法(桂枝尖、术、姜、炙甘草、南山楂或小茴香);二是:切脉里证且阳虚时,比如左手尺脉至骨弱、短、紧,并缺乏缓力神为主要特点,用附子法(附子、术、姜、炙甘草、南山楂或小茴香);三是:切脉沉取紧劲滑滞时,用川乌法(君药为川乌和黄芪);四是其他情况时,用非附桂乌法(君术茴草羊藿姜)。 扶阳医学把万病划分为这四个大方向,符合钦安祖师强调的“大道至简”理论。如同计算机,机器编程语言就是0与1两个数字,就设计出复杂多变的程序。又如同音符,简单的七个数字,1234567,哆来咪发唆啦西,排列组合成了各种丰富多彩的韵律。
如果出现脉证不符,怎么办?急性病症在发展过程中,其脉、病、症的关系并非是平衡表现或出现的。因此,我们要牢牢记住的是,脉证相合,以脉为主;脉证不合,或舍病从脉,或舍脉从病。什么意思呢?脉证相合,就是你望闻问切的结果都是可以相互印证,是相吻合的。这时脉与病人的症状也是相吻合的,这个时候呢,我们就要以脉为主来进行辨证、立法、遣药、处方。当脉证不合时,我们在诊病的时候,病人的症状和脉诊的结果不相吻合,这就叫脉证不合。
什么情况下舍脉从病呢?如果他的脉象跟所说病情都不符合,这个时候就要以急为先。比如,病人肝痛得不得了,但是脉又反应不了他的痛,脉不反应你说怎么办?这个时候就要用一点疏肝治肝痛的药给他吃,把他这个急的反应先治了。再比如,病人腹泻得不得了,一天拉好几遍,脉象上反应不出来,这个时候当然就要舍脉从病,赶快去止泻。
什么情况下又舍病从脉呢?比如当患者左手尺脉劲紧而浮,或者整个脉象浮空,而病人毫无感觉时,这时我们要以脉为主。遇到这个情况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用四逆白通汤法,来引虚阳下潜入坎水,这样才可能避免病人出现意外。
扶阳医学的用药次第
扶阳医学的另外一个特点,讲究次第。为什么临床上用姜桂附,有的人会上火,有的人会便秘,有的人会腹泻?是因为次第没掌握好。其实《伤寒杂病论》也有次第,从《伤寒论》的麻黄汤和桂枝汤,到建中汤和泻心汤,再到《金匮要略》的天雄散和薯蓣丸,这也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次第。
《伤寒论》第十六条:太阳病变证,“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本条指出太阳病变证发生的原因及其治则,太阳病经过数日,且发汗不解,或吐、下、温针诸法皆用过,必因误治导致正虚邪陷,变生他证,此为坏病。此时已不可与桂枝汤解肌,应根据误治后产生的脉证,进行辨证论治,即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原则不仅对坏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对其他疾病同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教材上说“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的先河,集理法方药于一体,成为中医临床之经典,所以张仲景的方子又被称为“经方”。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创立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所谓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就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这四个字在《伤寒论》中没有出现在文字的表述上,最能够体现辨证论治精神的就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12个字。“观其脉证”就是了解他现有的脉象和证候表现,“知犯何逆”就是了解他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这个“逆”字,《广雅疏证》说:“逆,乱也”,接着说“乱亦错也”。所以“知犯何逆”就是你去了解他过去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这就是“误治”。“随证治之”,就是根据现有的脉证,根据过去他用过什么样的错误的治疗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其实“观其脉证”是静态的,查的是当时病人疾病的一个横截面,而“随证治之”,是医生的治疗方式和处方随着证候的不同来变化。但是,扶阳的治病思维不同于此,扶阳医学是动态的,考察的是整体辨证思维,从空间和时间而言,知道疾病的来龙去脉,要让疾病和证候随着我们的处方走,要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我们开方子,有时候会开2、3个处方,连续吃,就像接力棒一样,前面有先锋,中间有主力,后面有后勤,形成了扶阳医学的枢转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作战思维。因为疾病在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是一个纵向发展的慢性经过。现在讲的辨证论治,实际上就是在一个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点上做功,而不是疾病的整个过程。而扶阳医学治病过程,则是着眼于疾病的整个过程,讲究治病的次第。
因为疾病发展过程中,有一个明显的规律性变化。高明的医家,就跟下围棋或象棋一样,他可以看到四步以后的棋,他还可以一步一步地设计,能够分析每一个落子以后的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应该出现什么样的局面。作为医者,在走第一步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第二步、第三、第四步怎么走,这样才叫做有把握。扶阳医学不仅仅看近期的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要看远期效果,远期疗效才是治病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体质发生了改变没有?所谓的远期疗效,就是一个人的体质发生的改变,使他不再发生这样的病症,这才是真正的“治病求本”。大家都听过一句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治人如同治国。内经里也讲,“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脾胃为仓廪之官,肾为作强之官。”而治病如同打仗,必须有次第,首先知己知彼,收集情报,分析情报,确定战略战术,后勤保障,再调兵遣将,战场随机应变,最后胜利收功,打扫战场,建设家园。治疗大病小病都是如此,所以有时候扶阳治病的疗程比较长,因为战略目标定得比较高,不仅仅是治愈疾病,不复发,而且要延年益寿。
扶阳医学次第的下手之处,在于临床上紧紧抓住太阳与少阴这两个关键。因为我们的太阳经是抵御外邪的第一个屏障,所有的外邪,特别是风寒邪气,一旦涉及到太阳,就会出现很多的变化。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中最长的经络,而且穴位最多,达到了67个。就背部的四条膀胱经络上,一侧就40个穴位,两侧加起来就是80个背部穴位。这两侧的膀胱经穴位,与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神魂意志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扶阳医学的桂枝法,用上桂枝术草楂肉姜,简单几味药物,就有开表去邪的效果。在临床上防治太阳病,是治疗外感病和内伤杂病的首要环节,钦安祖师曾说:“万病不离伤寒”,即是此意。抓住少阴,扶阳医学治疗太阳病,处处都应该慎防伤及少阴的阳气,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到了伤寒的少阴病的“脉微细,便欲寐”时,就已经出现了心肾阳虚,这时候应用“四逆辈”的附子法来扶阳温阳才行,才能救命治病。我们常说以人为本,而人以阳气为本。
把握太阳少阴两关,就是扶阳医学治病把握生死的关键!从《伤寒论》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太阳病篇条文接近180条,几乎占全书的一半。六经层次最浅的太阳病与层次最深的少阴病,这两者的关系最为密切。这里面除了太阳与少阴既有经络的联系,又有脏腑的表里关系之外。钦安祖师在《伤寒恒论》讲得更为明白:“太阳之底面即为少阴,少阴之底面又为太阳”,少阴真阳蒸化太阳经气,从而成为人体气化的主要来源,且气化是两者联系的核心。
扶阳医学治病的五个过程,即切脉、辨证、立法、遣药、处方,是非常慎密并紧密联系的。重点是以切脉统帅一切,虽然强调切脉,但要四诊合参,并以脉为主。辨证,就是明辨阴阳,以左手尺脉至骨判断阳虚程度。立法,是据脉立桂枝法、附子法、川乌法、非附桂乌法。例如桂枝综合法,切脉脉浮紧、膀胱脉紧,右寸脉紧、滞、弱,左脉尺脉弱短等。首先阳虚以左尺脉为据,判断为阳虚;其次脉浮紧,表症明显,选择桂枝法;因为右寸脉紧、滞、弱,反映出肺脉紧并滞,要加石菖蒲、法半夏、砂仁。有时症状在治疗中出现反反复复,这是一种很正常的过程。也就说,去去邪,扶扶正;再去去邪,再扶扶正。这样病人才能达到最后治愈的目的。我们称之为“反复折腾”,只有经过这么一个反复折腾的过程,病症与疾病最后才得以治愈。依据病的发展过程,采取有外邪祛外邪,无外邪建中宫,最后纳气填精的法则。在反复折腾的过程中,很多重病大病就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治愈。以脉症为准绳,以极为归,这样的话,使中医形成相对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大家学习中医的效率。
钦安祖师在《医法圆通•序》说的“万病一气论”,“万病都在阴阳之中”。病在三阴证,而经过扶阳治疗后,三阴病证仍然需要经过三阳病的来路出去,最后疾病才能治愈。也就是说,进入体内的阴邪,通过扶阳之后,阴随阳化,阳动阴随,这些都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人们常说:来病如墙倒,去病如抽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治病的次第过程,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从上焦、中焦、下焦三个层次的治疗过程。扶阳医学非常重视肺部邪气的去除,肺部有邪气,就相当于人的天气不清朗。天气不清朗,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的过程,人体内的水液就不能正常地循环。因此,去除肺部的邪气,特别是有很多的病人长年太阳病携带者,而毫无任何症状,一旦进补,就会出现诸多的不适症状。这时,如果把肺部的邪气去除掉,再建中理中,病人就会很舒服了。同时,一般情况下,如果无法判断病人是否有太阳病症状,可以根据扶阳医学的特点,就是先用桂枝法或非附桂乌法吃一两副开道,扫清障碍,为下一步治疗奠定好基础。
扶阳医学中的治病次第,在妇科病的治疗中最为典型。因为妇科病有月经周期规律,即经前期、月经期、经期后三个明显的特点。其基本治疗规律是,经前疏通治带下病(如桂枝法或非附桂乌法)、经期温通治疗痛经等等(如附子法或非附桂乌法)、经后大补(经后补气血之法),这三个特征十分明显,临床上也比较容易操作。
扶阳医学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使它更加完善,以便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服务于大众。最后,建议大家有时间看看孙子兵法,对照着扶阳书籍一起看,肯定会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
本文作者: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