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沟之父”与“脾胃病国手”的故事

2007年春,杨兰春患脑梗死住进了河南某省级医院,住院多日,7天未进饮食,靠输营养液维持,病情危重。其家属请李老会诊治疗。当时李老也正患病,杨兰春家属来请,李老毫无推辞,带病出诊。

来到病房,只见杨兰春蜷卧在床上,神志不清,口中却念叨着李老的名字。李老向家属简单询问了一下病情,更俯身床边,为其诊脉望舌。患者舌质红无苔,舌干缺津,脉象沉细微弱,大便数日未解。据舌脉,李老师诊为胃阴大伤。开处方前李老对杨兰春家属说:“病情危重,胃阴大伤。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当前要急救胃阴,恢复胃气。”遂开处方如下:

西洋参15g,白干参8g,麦冬15g,石斛15g,知母12g,天花粉12g,白芍15g,陈皮10g,鸡内金10g,郁金8g,焦三仙各10g,甘草3g。水煎服。

方中西洋参、白干参、麦冬、石斛、知母、白芍滋养胃阴,恢复胃气;郁金开窍醒神;天花粉生津;陈皮、鸡内金、焦三仙开胃进食;甘草和中。

二诊:服1剂药后,患者神志渐清醒,想喝鱼汤。随着此方服用20多剂后,已能坐起、说话,稍有些精神,只是食少、不能多吃,食后腹部胀满,神志时有恍惚,舌质变淡红有舌苔了,脉象沉细无力。李老师诊后,根据舌脉,认为当前重在脾胃虚弱,正所谓病随证转,方从证立,改为健脾益气为主。处方如下:

西洋参10g, 白干参10g, 白术10g, 山药20g, 茯苓12g,陈皮10g,半夏8g,木香6g,砂仁8g,乌药10g,菖蒲10g,酸枣仁15g,焦三仙各10g,甘草3g,水煎服。

方中用西洋参、白干参、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乌药、焦三仙和胃理气,醒脾开胃;菖蒲、酸枣仁调养精神,安神定志,甘草和中。

继服此方,辅以饮食调养,略事加减处方,又服40多剂后,患者精神好转,体力日益恢复,饮食增加,逐渐康复。2年后,89岁的杨兰春老人还坐着推车在室外活动,享天伦之乐。

2009 年6月2日杨兰春去世,他的家人说,是李老又让他多活了2年零3个月,不胜感谢。

此案例患者年高多病,住院数日,饮食未进,神志不清,大便数日不解,尤其是舌质红无苔,舌干缺津,脉沉细微弱,属胃阴大伤,病情危重。李老根据“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急救胃阴,恢复胃气,而拯救危亡。

首诊方中重用大量西洋参,适量白干参为主,西洋参益气养阴生津,白干参益气生津而不燥,峻补胃阴;辅以麦冬、石斛、知母、白芍、天花粉之属,滋养胃阴,生津润燥,以恢复胃气。服后胃阴得补,胃气得复而神志清醒能进汤水,垂危得生。复诊患者神志清醒,精神有所恢复,能坐起说话,舌也由质红无苔、干燥缺津,变为淡红有舌苔,脉象也由沉细微弱似无转为沉细而显但无力。以上表现说明患者只是病初好转,还有食少、胃脘痞满等脾胃虚弱之象,改为健脾益气为主,药用西洋参、白干参二药并重,以此为主,合以白术、山药、茯苓健脾益气,其中白干参健脾益气而不燥,是李老治疗脾胃病气虚为主而兼有阴液不足之症的常用药;辅以陈皮、半夏、木香、砂仁、乌药、焦三仙等和胃理气、开胃之品,增进饮食,促使其恢复。

李老此次会诊,针对患者的病情,从调理脾胃着手,急救胃阴,恢复胃气,健脾益气,增加饮食,恢复体力,而使病情很快出现好转,逐渐康复。既体现了李振华老师治病善于用调理脾胃之法,也体现了脾胃学说和调理脾胃方法与方物在救治危重患者中所起的显著作用。

作者:李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