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芍药甘草附子汤

[方剂组成]

芍药三两(9克),甘草三两(9克),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两(3克)

[服用方法]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治则方解]

病机:误汗后阴阳两虚。

治则:扶阳益阴。

方义:方中以芍药、甘草舒挛缓急,加附子以温经壮阳。附子除能鼓舞心阳、促进血行外,且具有止痛作用。诸药相配,共奏阴阳双补之功。

[辨证要点]

本方阴阳双补,方中芍药、甘草各三两,有酸甘化阴之用,可用于阴虚不足之诸般痛证;附子伍甘草,有辛甘化阳之效,于阳虚痛证者亦可用。芍药、甘草、附子同用,则有扶阳益阴之妙,对凡具备阴阳两虚病机的痛证,诸如腹痛腿脚拘挛痛,骨节疼痛,足冷,恶寒,脉沉微者,皆有良好效果。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68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注家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附子之辛温,固阳气而补卫;甘草之甘,调和辛酸而安正气。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然荣者阴也,阴气衰微,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卫者阳也,阳气疏慢,故用附子之辛以固之;甘草甘平,合营卫而和谐之,乃国老之所长也。3.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芍药甘草附子汤,太阳少阴方也。太阳致亡阳,本由少阴不内守;少阴表恶寒,实由太阳不外卫。故取芍药安内,熟附攘外,尤必藉甘草调和,缓芍附从中敛戰真阳,则附子可招散失之阳,芍药可收浮越之阴。

4.陈修园《伤寒真方歌括》:未发汗而发热恶寒,宜汗之。既汗而表证仍在者,宜再汗之。今发汗后反恶寒,此因汗而亡阳也。然亡气中之阳,用四逆汤;亡血中之阳,用此汤,恶寒而厥,宜四逆汤;寒而不厥,宜此汤。

[名医验案]

成友仁医案

西北监委会某干部,患腹痛拘急,浑身出冷汗,恶寒起栗,历时已8年余。曾经某医治疗半年多,服人参、鹿茸、四君辈,仅人参一味即服有斤余,而病无寸效。后延予诊,脉细涩、苔白腻。予忆《伤寒论》云:“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与此证殊相合。遂与芍药甘草附子汤。患者服后即感腹中雷鸣,下利黑水,烦躁殊甚。继之出冷汗一阵,后即诸症消失。又照方服2剂痊愈。

刘定西医案;张某,男,56岁,1978年1月27日初诊。一年前因防震露宿,右腿关节疼痛,遇冷加剧,得热可减,诊为“风湿性关节炎”,转诊四川、甘肃等地,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病情逐渐加重。现有腿强直冷痛,运动障碍,弯腰跛行,形寒肢冷,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口淡无味,食欲不佳,舌苔白腻,六脉濡弱。证属寒痹。

处方:赤白芍、甘草各30g,附子15g。3剂,水煎服。服后诸证逐渐减轻,服药期间曾自觉右腿肌肉跳动掣痛,后自行缓解,原方附子量新增至30g,又服药10余剂,病愈八九,经善后调理痊愈。迫访数年,末再复发。(国医论坛19915(5>:17)

按语:本案寒痹,乃营卫不和,阴寒凝滞所致,故用调和营卫、温经止痛之芍药甘草附子汤治之。钱潢云:“芍药酸收,敛汗液而固营阴;附子辛热,补真阳以强卫气;甘草扶植中州,调和营卫。所谓温经复阳之治也。”

随志化医案:张某,男,40岁,1986年8月21日就诊。时值酷暑盛夏,而病者却厚衣加身,仍打寒颤。自述因天热贪凉,夜宿树下,晨起即感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自认为感冒,遂购APc三片服之,半小时后大汗淋漓,良久方止。自此,觉气短懒言,倦怠乏力,畏寒怕冷、倦卧欲被,动则汗出,半月末愈。舌红苔白,脉迟无力。此乃大汗伤阳耗阴所致。治以扶阳益阴。

方药:白芍12克,炙甘草l0克,附子15克。服2剂,四肢转温,汗出停止,病愈体安。(河南中医1988;(5):34)

按语:“汗而发之”,是治疗外感之常法,然汗不得法,往往变生它证。本案发汗太过,伤阳损阴,而见畏寒伯冷,动则汗出等症,以芍药甘草附子汤扶阳益阴以救误,属方证相对,故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