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中医如何“司外揣内”
在临床当中,我们如何来观察一些临床的事情。有人讲过一句话,一些事情的发展规律,必须遵循三个规律。第一是敏感性,第二是洞察性,第三是创造性。所谓敏感性,是对于某种事物敏感,如果不敏感,熟视无睹,永远得不到一个新的东西。洞察性,是在只有敏感的情况下才能洞察,在洞察的基础上如果不去创造,永远都是洞察,只有创造了才能出现新的东西。
其实,中医的望诊,司外揣内的方法,不是现在才有的。包括《黄帝内经》中都有讲过,如何观外揣内。比如讲,肝炎的病人,观什么呢?观球结膜,看是阴黄还是阳黄了。如果是阳黄,可能出现黄疸,如果是阴黄,也不一定都是肝脏性疾病。这样的话给了我们很多深层的想法与考虑的方法。
有一次一个病人找我看病,是一个踝关节肿胀疼痛的病人,一个女性,曾经在好多医院进行诊疗,没得出什么结论,在观察过程当中,诊脉的过程当中,我的手指头,左手与她的右手放在一起的时候,发现我手背的指纹同到她手背的指纹有明显的不同。在诊脉之后,我就想为啥她的指纹与我的不同?后来又想,能不能对这个病人进行深入的探讨。正好,那时候,我们医院已经装了64排双源CT,尿酸盐结晶成像,就跟这个女同志讲,你能不能配合我们在进行一个检查,女同志欣然同意。后来检查结果发现了双踝关节大片的尿酸盐结晶。这时候,我们就联想了,她手指背部的情况与足部的情况有没有关联性?这仅仅是给了我们一个引子。
后来我们对于已经诊断明确的病人,都做这个检查,做了三四十个病例之后,发现有很大的吻合性。但是这是偶然的巧合呢?还是说,有一定的意义?我们再找一些非典型的病人来进行检查,发现诊断有一定的符合率。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自己设计了方案,把想到的事情进行初步的规范。
第一个观察部位,除拇指以外,其他8个指头的背侧,也就是指甲的根部到第一关节,这个部位的皮肤色泽改变。那么这大概就是1cm左右,这是它的部位。
第二个,看形态,观察这个地方的皮纹颜色,正常的皮肤颜色,应该说是和其他手部的颜色基本雷同,如果发现了这个地方发生了颜色改变。比如发红了,明显的潮红,肿了。再看结构,正常应该是平坦的,应该同其他地方结构是一样的。如果发现这个地方隆起了,伴有结节了,我们也应该设定它是阳性的。
第三个,正常人在这个观察区域,有横行的、浅表的、不太明显的皱纹,皱纹在浅表很均匀地分布,如果发现没有皱纹,应该考虑这也是阳性的。凡是被我们认定的,符合三项中的阳性指标中的两项者,就说他可能是有问题的,建议做64排双源,看机体的内部有没有尿酸盐结晶。
我们做了100多例病例,发现除了3例以外,其他基本都吻合了。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兴趣。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环境温度要适宜,一般在20~25℃,这样的环境,不超过30℃,不低于15℃。第二个问题,采用自然阳光,不能够采用人工光源。第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视角要相差45°,距离最好是在45cm 以上,不要太远也不要太近。在这样的情况下,观察他的手指,方向应该相向而坐。通过观察的结果,我们感到很有意思。
实际上许许多多前进的事物都是从兴趣中而来的。如果没有兴趣,永远都办不成事情,你说是吗?
作者:崔炎,张榜,吴建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