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你的可信度有几成

医案,是前人留下来的治验记录,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是中医研究的重要素材。如果把研究者比作蜜蜂,那么,医案就是四季迭开的花儿。

如果你是蜜蜂,你会相信每一朵花都有蜜吗?一定不是!

有的花已衰败,有的花还有毒,有的花却是塑料做的。对于医案的研究者来说,什么样的医案才最有研究价值?这是首要的问题。我们完全相信前人的一片赤诚之心,但不等于完全接受他们的经验。

医案的研究是严谨的工作,入围的医案必须过筛!下面是我们提供的三个“筛子”。

“筛子”之一:内容详细吗?

也许您会说,应该把医案的真实性放在第一位啊!是的,医案的真实性具有一票否决权。但我们又凭什么来鉴别这种真实性呢?

只能假定面对的每一个医案都是真实的。之所以把详细性放在第一位,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的。一是只有内容详细,包括细节的描述都很具体,才能为研究者提供完整的资料。这种医案,避免了“索隐式” “考古式”的探索环节,为研究者节省了许多心力。研究医案的重点是分析医案里的治验规律与诊疗思路,而不是做福尔摩斯的侦探工作。

二是记录详细的医案,容易识别真伪。不真实的医案会出现前后不一,乃至漏洞百出,正所谓“言多必失”。基于以上的认识,对那种高度精练的医案,加上标点符号都不足20字者,不妨先放一放吧!“浓缩的都是精华”,这话虽中听,但不适合医案研究。

“筛子”之二:鉴别诊断有没有?

也许您会说,这个病人咳嗽气喘,不能平卧,痰多稀白,脉浮,用小青龙汤疗效很好啊!这么典型的方证还需要什么鉴别诊断啊?是的,方证很典型。但典型的方证对临床有意义吗?不典型的方证才有参考价值啊!

“獐旁为鹿,鹿旁为獐”,能看出獐鹿的细微区别,那才是真眼力。在不典型的方证中找出对方证有决定意义的蛛丝马迹,那才是好医案。

再回到小青龙汤证的话题。病人咳嗽气喘,是否伴有心悸、水肿?我们想知道病人是单纯的咳嗽还是痰饮病?病人的面色如何?是红还是白?如果面红,还需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证做鉴别?病人是否存在“目如脱状”?我们想排除越婢加半夏汤证。

通常,医案里没有提到的这些表现,可以认为不存在。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作者压根就没有注意到这些,从而忽视了。作为高质量的医案,写医案的那个人应该想到这些。明确说出没有远比被视为没有更重要。对于方证诊断而言,没有鉴别诊断的诊断是不完整的,鉴别诊断的内容直接反映了治疗者对疾病的观察程度以及他的临证思路。

事实上,我们面对的医案,许多描述疗效时浓墨渲染,而在具有鉴别意义的症状上却轻描淡写。

“筛子”之三:经得起逻辑推敲吗?

这其间,需要排除疾病本身波动的因素、暗示性因素、自限性因素、气候因素以及名医效应等因素。

唯此,方证经验的真实面目才能得以显现。先后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我们不要把用药后症状的好转都归功于药物的疗效。

医案入选就像厨师的选材,食材好才有可能做出好菜肴。面对着一堆连自己都辨认不清的食材,即使大长今,也未必能做出好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