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学科》:产后发热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痓,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痓;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1)桂枝汤
原文: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
方证对应: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2)竹叶汤
原文: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组成:竹叶一把,葛根三两,防风、桔梗、桂枝、人参、甘草各一两,炮附子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五两
煎服:右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功效:温阳益气,疏风解表(扶正祛邪,表里兼治)
主治:治产后中风,发热恶寒面赤,无汗,喘而头痛,舌质 淡红,苔白薄,脉浮而无力。
方证对应:产后发热,恶寒,头痛,面赤。
方义:本方所治之证,属阳气不足,复感风邪所致。方中人参、附子温阳益气,竹叶、葛根轻清宜泄;桂枝、桔梗疏风解肌;甘草、生姜、大枣甘缓和中,调和营卫。配合同用,既可扶正,又可散邪。
运用:若颈项强:用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温阳祛寒柔筋;呕者:加半夏半升降逆止呕。
(3)小柴胡汤、三物黄芩汤
原文:《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产后风寒入侵,四肢苦烦热,头痛者。
(4)三物黄芩汤
组成:黄芩一两,苦参二两,干地黄四两
煎服: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
功效:清热燥湿,滋阴养血
主治:产后四肢苦烦热,头不痛但烦者。
方证对应:产褥热应当是三物黄芩汤的经典主治。产后的手足烦热既是本方的主治,也是处方的关键。
黄煌:妇女经期感受外邪,邪热乘虚内陷而致的“热入血室”证可出现小柴胡汤证,而同样产后感邪除三物黄芩汤证外也会出现小柴胡汤证。那么,两者到底又该如何区别呢?从方剂构成来分析,两方都有黄芩,都主治烦热,但小柴胡汤用柴胡,其所主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用半夏生姜,有心烦喜呕,用人参甘草大枣,其病在气分。而本方用地黄,与出血有关。其人体质虚弱、伤阴的表现都很明显。从病位的深浅来看,本方证已涉入血分,其层次要比小柴胡汤证要深。苦参味浓极苦,脾胃虚弱之人有难以下咽之感,若服后胃内不适,心下痞闷,可改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
(5)大承气汤
原文: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讝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肽也。
组成:酒大黄四两,炙厚朴半斤,炙枳实五枚,芒硝三合
煎服:水三茶杯,先煎枳、朴,继入大黄,煎至多半茶杯时,去滓,再入芒硝,溶化后,温服。一服下利,停止后服。病证较轻者,共同煎之也可。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产后发热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讝语,至夜即愈。
方证对应:壮热烦躁,便秘,舌黄燥。
注意事项:中病即止。
(6)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全当归24g,川芎9g,桃仁6g,干姜炮黑2g,炙甘草2g
用法: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功用: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主治:产后瘀血发热。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方证对应:发热伴小腹疼痛,恶露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