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临床应用举偶

非常感谢在座的各位同道,非常荣幸能给我这个机会。首先,我跟大家一样,听了很多教授专家的讲座,真的很有感触。我生有涯学无涯。中医的东西实在是太深奥了,因为他是几千年的沉淀,每一个朝代积淀一点点就够我们学一辈子,所以中医从来都是名家纷呈,各有各的学说。我以前跟同学们开玩笑说中医就是一个江湖,他们就说江湖不是骗人的吗?其实不是的,大家看金庸的小说,江湖中有华山派有武当派,也有峨眉派的,有黄药师,有东邪西毒等等,这些都是顶尖的高手,可以说各个时代造就了不同的学派。所以我也很赞赏雒主任说的“我们的教学是失败的”,失败在把全国搞成一盘棋,教材是普遍的,根本没有学说学家之分。张子和先生“汗吐下”三法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我们谁能做得到?朱丹溪滋阴的,刘河间寒凉的,李东垣补脾的,现在就是火神派,各是一家。这么多学派是由于历史造成的。比如说在金元时代战争频繁,老百姓民不聊生,李东垣看的都是老百姓的病,吃不饱,穿不暖,饥寒交迫,脾胃虚脱,所以他就用补土的方法治了很多病。而朱丹溪治的大部分是达官贵人,唐朝遗留的服青石药,长生不老,炼丹,最后导致很多人中毒,毒发而死,所以他只能用滋阴药、寒凉药。清朝末年,抗生素就是青霉素,氨苄西林,但是贵得用金条都买不来,中医的温病学派就崛起,治疗传染性疾病,形成了独家的一派。为什么现在温病衰微了呢?现在抗生素太发达了,西药太强势了,我们老百姓已经被灌输了发烧抗感染一定要用抗生素,温病学派当然就无用武之地。为什么火神派这么盛行呢?是由于我们现在人的这种嗜欲过度,晚上不睡觉,熬夜,阳气被戕而上逆,再加上空调、冰箱,那是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冰箱一打开就是冷饮,所有的东西都是冰冻的。自然的风对人的伤害不大,但空调冰箱这些人造的寒邪对人的伤寒很大,这就是所谓的虚邪贼风。再加上喝凉茶,广东人喜欢喝凉茶,认为自己湿热很重。我们不是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什么要春夏养阳,就是因为春夏很热,人们避热就寒,引起寒邪内生,当然要养阳,秋冬时觉得很冷,吃燥热的肥腻的,当然要养阴,所以这个东西有自己的辨证法。我和雒主任是同事,他说的科学,我也有我的看法,真理的东西很多科学根本就解释不了,但他是存在的事实。刚才说到经络,比如说《内经》说反观,是因为我们这些弟子传统的根被斩断了,现在没有一个人是从小受四书五经的教诲,有谁读过《大学》《中庸》,能把它朗朗上口的背诵出来,现代人受的教育就是这样,从小数理化。而以前的古人,每一个学医之人或者得道之人都是练功的。《内经》是春秋时代出的,那时候的老人家都已经发出一种感慨:观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欲竭其真,那时上古的圣人已经存在了,何况我们现在,别说百中无一个,我看一亿中都没一个。还有一个,我们当时学扁鹊,他碰到他的老师长桑君,他觉得长桑君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就“长颈御之”,非常的恭敬,长桑君也视扁鹊为非常之人,两个人惺惺相惜,最后有一天长桑君就把扁鹊叫到身边,告诉他我有秘方,欲传于公,公勿泄之,但是告诉他有个条件,要饮上池之水,三十日后可见。什么是上池之水,当时的老师告诉我是没有掉下地的露水,我说这水也很难产啊。后面我猜根本就不是什么没有掉下来的露水,那时人家练功的时候舌抵上腭,从那里面出来的水,只有高人才有这个东西,用这个水喝了这个药,于是远见一方之人,近见五脏六腑。《难经》上讲:“望而知之谓之神。”只是我们没有见到而已。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时读大学时有个老师,他是全国很著名的内分泌的专家,他是甘肃省人民医院的院长,在我们这查房时有个小女孩,那时是1984年,给我印象非常深,那女孩有先天性心脏病,发育到12岁身体就很弱,一跑就不行,一劳累就犯病,经常感染,然后住到心内科去,什么问题都检查不出来,最后有一天就请院长去查房,他很细心的在小女孩的背部听了很长的时间,然后就告诉旁边心内科的主任,你来听听这是什么,那主任听了很久听不出什么,院长就告诉他这小女孩的心脏杂音是什么问题,应该做什么处理,是先天性心脏病。因为他是院长,比较权威,我们也信了。后来我们医院刚刚引进一个彩色B超机,还没投入使用,让这小女孩免费做一次,跟院长的判断完全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他天天听,很认真,一个都不放过,正常人的心律、心音的情况听得太多,脑子里想着,一搭上去就知道了,这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这个。《伤寒论》上讲:“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吗?脉随便一摸就对了吗?还不一定。我觉得关键是没有正确的去理解我们中医,没有经过一个非常正规的传统的训练,所以我对这个还是有些看法,所以我在讲之前把这个说出来。

第二个,我讲的内容,不像雒主任总结的非常系统,我看了后很惭愧,我讲的就是一些点滴的东西,因为我自己很茫然。比如我们听了吕英老师的课,觉得她讲得非常深奥,她是从另外一个高度去把握,她更加注重那个理,我们听孙其新老师的课,他更注重法,李老是用什么方法,是怎么用的。你说哪个更高,不分高下,各有所长,所以中医就是这样,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各人有各人的路,尤其是中医,五花八门,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一、葛根芩连汤治疗萎缩性鼻炎案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经方临床应用举隅”,是我在临床上治的几个小病例,拿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第一个就是葛根芩连汤,是《伤寒论》第34条方,“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这个是用于伤寒太阳病的治疗过程当中,医用下法,使得表邪未尽,里气偏虚,病人由于里本有热,邪气从阳化热,然后出现腹泻、发烧的道理,这种就是要用葛根芩连汤来治。脉促和脉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明阳气还比较旺盛,有抗邪之力,所以这个方本来是表里双解、清热止泻的方子。我们临床上经常用他来治疗夏秋季的腹泻、发烧,既有外感证,又有胃肠的表现,即我们所说的热邪,寒邪就用藿香正气丸。

这个病案是我用葛根芩连汤治疗萎缩性鼻炎,这不是大病,但这个病人辗转治了很久。男性,28岁,鼻不闻香臭,时流浊涕,自己和他人都觉得他的鼻子里面有臭味,头痛而昏,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细。他去我们耳鼻喉科看过,并且诊断为萎缩性鼻炎,给了苍耳子散来治疗,这是很常用的方子,一般一见到这种病人就上这个方,但是吃了以后反增口苦咽干,流黄涕,热象很明显。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又从肺热来论治,因为大家知道,鼻为肺窍,所以从调肺气开始,予泻白散,还是不明显。最后这病人来找我看,我想起我读书的时候知道一个江西的名老中医姚荷生,这位老先生很了不得,他曾经提过用葛根芩连汤治疗鼻炎,我当时在想其中的道理,我就用葛根芩连汤加上桑叶、菊花给他吃。前人的经验已经告诉我散寒清窍,温肺散寒,最后吃了20剂,诸症消失。这里面给了我什么感觉呢?中医讲手足阳明经脉皆走于鼻之两侧,外邪侵犯到阳明就可以引起鼻塞,所以不能光局限于肺,局限于太阳,这个方子最主要可以解阳明之热,又可以疏风解表,药中病机,是以得效。陆九芝写的《世补斋医书》里面有过这样一段话,“阳明之有葛根芩连汤也,太阳之有大青龙,太阳病必有热,烦躁无汗而喘就用大青龙。”葛根芩连汤就是有表证又有里热就用,“少阳之有小柴胡也,太阳麻桂解表石膏清也,少阳柴胡解表黄芩清也,阳明则葛根解表芩连清也,表里各不同,而解表清热之理相同也。”所以我觉得学《伤寒》重在学他的大法,比如葛根芩连汤也可以治其他很多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讲他的理是一样的。

二、乌梅丸治疗慢性胆囊炎案

乌梅丸,刚刚很多老师也讲了,它是一个寒热虚实并用的方子,第332条说“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这是厥阴病的提纲。还有“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这里面说厥阴病其实是分步为化,气上冲,其实他有热的表现,但是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又是虚寒的症状,其实他就是肝脾虚寒,胆瘀胃热。这个地方是你看到他烦躁,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这时候阳气非常衰微,要脱了,这时候就不是蛔厥。但若是蛔厥,病人是时静时烦,因为肝脾有寒,蛔是避寒就温,往上走,就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这是乌梅丸,可治久利。

这是乌梅丸治慢性胆囊炎的病例。当时我接诊的时候,这个病人腹痛得很厉害,几乎是每半个月就大发作一次,西医认为是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每次去都打解痉止痛药以及消炎药,如6542或吊氧氟沙星。患者是45岁女性,右上腹间歇性的刺痛一年多,每半个月就大发作一次,发作时疼痛剧烈,肢冷汗出,心中烦热,发作必须要去急诊留观,平素胃脘嘈杂,食欲较差,有虚弱情况存在,但她胃里又有热,口苦而干,喜冷饮,尿偏黄,大便时溏时硬,舌红苔白润,脉弦细,弦则为肝脉,月经约40日一行,有肝用不足的情况存在,所以月经延期,40天才来,并且经行时乳房胀痛,乳房为肝经所过。西医诊断为“胆囊炎”,曾服疏肝利胆、清热化湿等药物均未见明显效果。当时大家都认为是湿热,表面上看这个诊断没有什么大的差错,但是我就想,这个病人有虚实夹杂、上热下寒的表现,我认为他是厥阴病,胆瘀胃热,胆瘀才有疼痛,然后肝脾有虚寒之象,肝用不足,肝血不足,所以经行乳胀,有血块,应该寒热并用、虚实兼顾,以乌梅丸原方治疗,15剂后病症明显缓解,30剂后诸症痊愈。我当时开药后在想,因为乌梅丸这个方是辛温寒热并用,特别擅长治疗厥阴病,厥阴的特点就是易寒易热,厥而复热,热而复厥,是寒热错杂的道理。另外,左季云,一个清朝的御医,非常著名的经方大家,他的书《伤寒论类方汇参》很有名。我就说摸脉,我倒是见过摸脉很准的人,但他是为了养家糊口,就是脉摸的很好,一摸就知道你哪里不通,哪里不舒服,病人很相信他,但是开的药是很一般的方子。我记得左季云在他的书上说过以前的中医怎么练脉法,首先把《濒湖脉学》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小拇指上穿一条细细的线,线上再用一竹竿,穿一条布,然后没事就闭着眼睛想象着浮脉是……就是这样的练习。还有更神的,梁秀清老中医,已经去世了,他是治疗癌症非常有成就的,是山西的名医,他的儿子跟他学医的时候,让他去摸河水,摸了几年再摸脉。为什么要摸河水?河水就是大地的脉搏,潮涨潮落,日出月升,都对大地有影响,你摸了就知道脉搏的变化,这也挺神,但我是宁可信其有。左季云也是一个很有名的经方大家,他说:“厥阴之寒热,总因风气(肝胆之气)而煽动。”胆为少阳,相火不降就易上升,上升就易助心火,心火一旺就易出现上热的表现,“故用乌梅丸敛降风气(乌梅是君药,一般30g以上),而余药兼调寒热”。

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痰喘案

我们再看下一个,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还有“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这是个很小的方子。喘家,素有寒疾、喘证的病人,如果得了桂枝证,如汗出、恶风、怕冷,可以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其实既可以定喘又可以降气利肺。它又和后面我讲的小青龙汤证是两码事。

这个病人,阎某,是我比较要好的一个朋友,广东潮汕人,嗜茶成瘾,中医认为茶喝多了很容易伤脾胃,脾胃伤了容易生痰,素有痰疾,每天早上起来先咯痰,吐几口黏痰出来,咽喉才觉得爽利一些。3天前不小心感冒了,表现是发热微汗,咽喉不适。因为跟我很熟悉,根本没怎么诊看,他来找我,大家坐一下,说我这两天嗓子不舒服,又发热又出汗,能不能开个方子,我就随手给他开了银翘散合止嗽散,吃后热不解,又出现大便溏。他说吃了你的药大便一天三四次,而且有点喘,我一听就记起当时又没看舌,又没把脉,就随便开了个方子。然后我又仔细问了一下,他说昨晚喝了2杯冷的浓茶后肚子响,然后就肚子痛拉肚子,当时的脉是浮而略虚大,舌是滑润淡黄,微汗出,畏风,有点痰鸣、胸闷,这个病人本来是痰饮比较盛,因为他嗜茶成瘾,脾胃虚弱,然后体内本身就有痰,其实就是《伤寒论》里所说的喘家作,再加上本身脾阳不足,冷茶之助泄,所以就出现太阳证未罢而胃里面的气受损,出现下利微喘的症状,脉浮。我认为还是病在表,桂枝汤证仍在,就给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方,连进2剂,汗出热退,痰吐得比较多,痰鸣也就少了,后面我就原方加茯苓、白术、生半夏以降气化痰,后面以六君子汤调理就好了。这个病人刚开始是太阳中风,表邪未解而误下,他这误下其实不是我误下,而是他自己喝了冷茶,所以人家说读《伤寒论》要会联想,有时候在灵机一动,这东西要“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然我不是说我达到了这种境界,而是由于当你读经文读到一定的程度,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这是什么病,什么证,很自然。成无己也说“下后大喘为里气太虚,邪气传里,正气将脱也。”这种病人如果你用了某种方法或喝了凉茶出现似有微喘,大汗淋漓,你就要想到是里气被伤后出现阳气外越,这和正气相关。“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里,仍在表也。”这是成无己说的。还有“表实无汗而喘者,宜麻黄汤。”如果胃里皆有热的,我们就用大青龙。

四、小青龙汤治疗小儿咳喘顽疾案

这个是小青龙汤的案例,这个方李老讲一天也讲不完,这足以见李老这位大家所具备的扎实的根基,不但是临床经验丰富,《伤寒论》中的每一处细节也绝不放过。刚才我们雒主任反复强调李老的什么派别,刚开始他们认为李老是火神派,我就不赞成,为什么,我觉得李老是经方大家,当然他现在说他是古中医学派,那我们就叫他古中医学派,我觉得李老是真正的中医的临床实验家,临床大家。火神派的理论我也有我的看法,我个人也非常喜欢用附子,刚刚李老也讲了,因为现在的人阴盛阳衰的多,阳虚、寒湿的十之八九,再加上人体来讲,自然界、地球也一样,阳气不嫌其多,阳气越足,人越精神、越精壮,但是阳气不能外露。地球的阳气在哪里,藏在深层,石油、煤炭就是地球的阳气,现在把它开采光了就是……人也是一样,人在生活当中,阳气一天天地消亡,我们要时时顾护人体的阳气。但是中医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中国传统哲学里面最英明最准确的理念。但是你要知道在春秋时代出了很多书,其中一部《春秋繁露》,为了讨好统治者,就写了阳主阴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老子说的儿子不能反对,皇帝说的臣子不能反对,在家里老公是主,女人是从,所以把中国正确的哲学理念给带歪了。但是我不能说火神派不对,他也是一家之言,只能说在这个时代非常适合他生存,他是对的,他给我们阴气沉沉的中医界当头一棒,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警醒一点,大家可以看看刘明武先生写的《换个方法读内经》这本书,他说的我也非常赞同,他觉得阳和阴互为一体,不是分开的,男人和女人只有合二为一才能成为一个家庭,互相的尊重才能和睦,一阴一阳之谓道,没有哪个是主,哪个是从,如果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理论,我个人觉得有点偏颇,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是正确的。

我们回过来,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这个就是《伤寒论》中用于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气,散寒蠲饮的方子。

这个病人是我的一个朋友的小外甥女,年方7岁,她当时是因为感冒而咳嗽气喘,家里很紧张,就送去儿童医院看,西医院肯定是上抗生素,然后把肺一照,说你这肺里有肺炎啊,还是住院吧,抗炎治疗了一段时间,等到发热已退,片子一照,肺炎也好的差不多,就出院。但是回家后这小孩的咳喘是几个月都不好,我去看的时候就问了下情况,原来这小孩刚开始咳嗽时只是一个伤风感冒而已,她的父母、姥姥姥爷非常喜欢这小孩,按广东的民习,他们也懂一点点,认为肺喜润恶燥,时不时买点川贝、雪梨、百合等给她吃,还以为会对她有一点帮助。其实这是过食生冷,损伤脾胃,脾胃虚寒,湿寒凝滞停于肺所致的咳喘,几个月都不好,痰涎是稀而白的。因此我就根据《伤寒》所说的“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她的水气是哪里来的,正是由于治疗过程中,治疗不当,我就用小青龙,我本来想着用小青龙把寒饮一散,再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健脾的药给她扶正,没想到我用了小青龙去白芍加杏仁,因为她有火,这小孩一咳嗽,痰哗一下上来,从口里呕出来,就把干姜改生姜,加强散寒止呕的力量,剂量约成人一半,三剂以后,痊愈如常,不用吃什么善后的中药。这个我自己觉得《伤寒论》讲心下有水气,是指素有寒痰内蕴,凡是平素阳虚,内有寒饮的病人,一旦感受风寒,咳喘加重,痰涎特多,都可以用这个方。其实小青龙汤在临床使用频率非常之高,我们在临床上见到的老年性慢性肺气肿、肺心病,咳喘发作,小青龙汤不能说100%,但有90%都在用,但有时候会表现出表热之象,如发热、痰黄黏稠等,只要在原方基础上加点清热的药,如浙贝、瓜蒌、黄芩都可以解决问题。关键是目前抗生素滥用非常普遍,我们作为中医,来了病人也没有信心,一定要用点抗生素,首先他自己觉得如果我不给他开抗生素就不是一个治疗,所以特别是儿科医生,很少单纯用中药,确实是有这种情况。所以不少患儿,尤其是小孩子,感冒初期就用了抗生素,炎症虽缓于一时,但抗生素苦寒败胃是肯定的,一打针,一吃抗生素,胃口没有了,人觉得很累,这就是广东话说的“好散”。我在香港工作过一段时间,治一个病人,他是区议员,受现代科学的影响很深,现在报纸、报刊都会有一个健康栏,写来写去都是那些东西,并且是误国误民,老是这个专家这么说,那个专家那么说,喝水要喝八杯水,他就是看了这个报纸,说水是生命之源,他一喝就是八杯水。他个子不高,一看就是阳气虚弱的,最后怎么样,寒饮内泛。中医讲的水饮是这么来的,其实很大部分就是饮水不当,过于贪冻饮水,比如很热,我咕咚咕咚把一瓶凉水灌下去,脾胃来不及消化,这水邪就停留在那里,存在肌肉里,就像我这样很肥。李老给我把脉,说我这阳气很差,我说我自我感觉还好,他说不行,你得吃药,他给我开了方子,附子用了90g,他说你要吃到把这肥减下来一点才能停药。这种人现在很多,我们广东人所说的,吃饭吃了不消化、喝水喝了也不消化的大把人在。还有现在动不动就给你打水,一进去,水一吊,那些寒邪真的是毒如蛇蝎,为什么现在寒凉的人那么多,水的性质就是寒的,不管你是什么针,参附针也好,吊进去一定是寒凉的,你20g的参附针能抵得过250g的水吗,那阴寒你能化解得了吗?所以我是非常反对打吊针的,从小爸爸妈妈就教导我,宁吃药不打针,宁打针不输液,现在直接就先输液,所以非常不正常。只有在我们中国的医院可以看到输液室,这是很怪的现象,你在香港或国外根本看不到输液室,你说我要打针,没门,国家的资源是随便让你这样用的?而我们是一定要打针。所以现在我就觉得宁用热药不用寒凉药,时时要注意这个。

五、十枣汤治疗悬饮发热案

再给大家讲一个十枣汤,“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这句话其实就讲了一个,当你要用十枣汤的时候一定要等到表邪已解才能用,如果表邪未解就用有可能引起表邪入里。“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它是治饮停胸胁,攻逐水饮的。

这是个女性病人,58岁,西医诊断是肝硬化失代偿期、乙肝、腹水,入院第2天开始高热,腹水培养是大肠埃希菌,诊断为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用抗生素治疗,腹水渐渐消退,但出现了胸水,胸水常规是漏出液,培养是阴性,血象是正常的,并且经过抗炎、抽胸水好几次都没有明显的好转,仍然反复发热,T:37.8℃,然后停用抗生素,我们主任中医功底非常好,予黄芪鳖甲汤合竹叶石膏汤来治疗,但效果不明显,他就来跟我说能不能去看看,我说好,我去后详细问了病人,他跟我说十几年前曾患了鼻咽癌,后进行了放疗和化疗,其实他已经活了十几年,已经算治好了,但是他既做足了放疗,又做足了化疗,我一看这个病人的形体比较消瘦,精神是比较虚亢的,我一去他就跟我讲很多,我想插话都不行,他就很想把他的癌症说给我听,说话很多,但是说着说着就拿杯水漱一下,不喝,只漱口不能咽,然后我认为他已成阴虚之体,阴虚则内热,发热为水与热互结胸胁,三焦气机不利所致,处十枣汤治之。为什么讲他阴虚呢?中医讲望而知之,瘦人多火,这话不是随便说着玩的,再加上这病人有鼻咽癌的病史,用了放疗,放疗是烤,烤焦了,大家都看到很多鼻咽癌的病人在临床上做过放疗后唾液腺被杀死了,口腔很干燥,舌苔很少,光红无苔,阴虚症状很明显。我一看他这症状就说他是阴虚在前,气阴两虚,阴虚则内热。我们在读《内经》的时候经常说阴虚生内热,但是到临床上就想不到,阴虚则生内热,阳虚则生外寒,这热是哪来的,为什么病人有低烧呢?是因为阴虚所产生的内热与有形之水邪互结于胸胁而不退,所以他一直都有热,如果他只是阴虚内热,可能不会缠绵到这个程度,是有形的水邪助长了他的热势,导致他的发热一直不退。十枣汤我之前用过好几个,其中一个是小伙子,骨癌,最后转移到胸腔,胸水很厉害,我给他用了十枣汤。当然大戟、芫花这些药你根本就买不到,是国家管理的药物,一定要批条,公安局要盖章,我说我们用药怎么这么难呢?没办法,我就用甘遂末,用大枣10枚煎服,我告诉他从1g开始服,我觉得应该没问题,他们都很小心,从0.5g开始服,增加到1.5g时患者出现水样便数次,胸水很快就消失,发热也消退,最后以葶苈大枣泻肺汤善后,3天后出院。本来这个病人住了很久,他们也很头疼,一直出不了院,还在发烧,但很快就解决了。十枣汤这个药应用的时候要注意一下,大家可以看一下《伤寒论》原文下面的注解,平旦,鸡鸣的时候服,其实是空腹的时候,大家要掌握这个,服了药不要吃饭最好,要是前一天晚上不吃饭就更好,不然服了药又吃了饭会腹中绞痛,甚至出现呕吐,药量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这个药其实非常稳妥,根本没什么反应,相比西医的很多副作用大的药物,甘遂1g算什么,又是植物药,以泻为度,不可过剂,一旦出现水样便,3~5次/日,就可以了,不要再用。然后《伤寒论》上讲泻后以少许糜粥自养,胃气自然就来了。这是个十枣汤的病例。

六、小承气汤治疗小儿发热案

我们再看看小承气汤,原文我就不读了,大家可以看看。其中也有比较有意思的,“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还有一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这小承气在临床上应用还是很多的。我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分配到我们地区的人民医院,这医院在我们当地还是很有名的。当时派了一个北京天坛医院的原班人马到我们医院,当地的老百姓受益匪浅。我是中医科的,刚好和儿科一块用一个病房,我当时根本没有什么临床经验,就安我在病房,管10张床位,別的科不要的就塞到我这科。但是我有一个兰州医学院的同学,他分到这个医院的外科。他有一天找我说有个病人肠梗阻,术后已经第3天了,腑气没有通啊,给他用了胃肠减压的方法和其他的,根本没有任何动静,病人神志昏迷,并且发高烧,他用了抗感染等各种方法,因为他们西医认为手术后的病人不能用灌肠或其他的方法,只能是减压,他就很头疼,他说你有没有什么办法给他看一下。我当时也是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也不掂量掂量自己有多重就去了,是个老太太,肚子很胀,创口那里还有线头,他们在给她用胃肠减压,我去摸摸他的肚子,老太太当时神志不太清楚,还在昏迷,还拿手挡我,不让我摸,拒按,肯定有腹部胀痛,然后我用棉签把老太太的舌头摊开一看,真的是舌红有芒刺,燥热,黄厚的苔,一点水分都没有,拼命想喝水,但他们不给,因为外科手术是禁食禁水的,我根本不知道他们是禁食禁水的,然后一看,这不是我们中医讲的承气汤证吗,痞硬满燥实坚,腹痛拒按,高热,又是神志昏迷,但是当时我也留了个心眼,对病人说,术后不是气血两伤嘛,就用增液承气汤,但是我想《伤寒论》上不是有一条,先少与小承气汤,转矢气者,乃可攻之,就抓了1付药,生地、玄参、麦冬、枳实、大黄、厚朴,当时真的是一股热情,还拿回去病房给他,跟她家人说,先喂一点点,看看有没有动静,最好是有屁放了。说起这个屁就是外科医生手术做完了,就很希望有个屁出来,有屁就说明肠道通了,心里的石头就落下去了,不然就有很多问题。晚上我就睡不着,老想着这个问题,这么重的病人要是治坏了怎么办,第二天很早我就去医院看这个病人,一看这个病人已经坐在床边,他的老头子毛巾给她擦脸,我的心终于落下来了。我问她吃了药怎么样,他说我一下子给她喂下去,拉了很多屎出来就好了。最后那个外科主任找到我把我臭骂了一顿,并且把那个小医生也给骂了,说胆子太大了,刚刚手术的病人,我们是禁食禁水的,还给她吃泻药,不想活了,当时我也没心眼,现在想想,中医的病跟西医没关系,千万不要受西医的任何影响,可以把西医先放在一边,我是这么个观点。我现在在临床上也是守住一方净土,不容易啊,就是自己要把持住,咬定青山不放松,真的是这样。有些同学说,你说得容易啊,你有老婆又有孩子,老婆人人都有哈,还有房子有车子,你都衣食无忧了,当然不在乎啦,我们年轻,又得供房,又得娶老婆,还得生孩子、买车,当然不容易啦。确实是,说句不好听的,我们的制度让我们很难去做个好医生,这是题外话。

这个是治疗小儿发热的病例。刘某是3岁的小孩,发烧5天,曾经应用抗生素及退烧药等,虽然说可以暂时退烧,但很快又烧了,当时发烧还是比较高的,38.5℃~39.3℃,午后热势增高,面色微红,口唇干燥,渴而喜饮,不欲食,肚子周围疼痛比较厉害,小便黄,大便差不多一个星期没有,我问小孩子的爸爸孩子有没有屁,他说小孩的大便黄如泥,奇臭难闻,就是有湿热,最后他说放了一个臭屁,真的满屋子都没办法待。我就抓住这点,舌红苔黄中厚,脉数有力,用小承气汤加味,用了川厚朴、大黄、枳实。因为他伤于食,两剂以后便解热退。我们知道,小承气汤为大承气汤之小方也,关键儿科是“无滞不热,无滞不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就小儿来讲,发烧常常与食滞有关。我们这有个儿科医生,儿科病一把抓,咳嗽、发烧,真的是很厉害。我原来也不明其理,后来我研究了一下他看病的方子,这老先生,小孩的发烧他经常要加点导滞的药,因为小孩,情志的病有没有,有,但是没有我们大人那么复杂,他主要是伤风感冒或饮食不节,饮食不干净或不节制,导致食滞于内,然后无形之邪气很容易附着在食滞上面,久而不愈,把食滞一化,邪气无附着的地方自然就好了,再加上解表或疏风的药,这就是老中医的经验。

所以我说中医的江湖太复杂了,有的人就是一技之长,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大家都知道治疗刘海若的医生凌锋,是宣武医院脑外科很有名的医生,他也用了很多中医的方法治疗,当时我们医院也把他聘为主任导师,跟我们合作过,他来跟我们一起吃饭,那时他跟我讲李医生有严重的腰和腿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他就是现在包包里都带着已经打成粉的中药,他说这个就能控制他的疼痛,好多年了,都没有吃过西药。他是动手术的,当时腰痛的根本就没办法站在手术台上,最后怎么办,他找了很多北京的大医院,又是照片又是看,很多方法都试过了没效,最后没办法,他说手术是我的生命,不能做手术了,我就会完蛋。他打听到北京某个地方有个老太婆,大字不识一个,但她治疗腰腿痛效果特别好,就慕名而去,老太婆用一个布袋子,放了很多中药,然后放在一口大锅里面煮,煮完就让他躺在床上,脱光,使劲在腰上按压几下,一天几次,然后让他在密不透风的被窝里面待着,一直这样半个月后,腰腿痛完全好了,所以中医的东西根本没办法说,他觉得很神奇,你问老太太机理是什么,不知道,就知道腰腿痛可以这样治,他就觉得中医很厉害。他就要搞中医搞不定的东西,搞微血管,他说我可以插一根很细的管进去,中医就搞不定。这就是他和我们谈的时候说的,我要说的是,我们要有自信心,我在我们医院可以说我不开任何西药,所有的病人来就是一条方子,好不好就是这么一回事,我可以看看我的中医的疗效是怎么样的。还有一个问题,我的研究生是研究风湿病的,他们就对我说我们这有个红斑狼疮的,有个硬皮病的,我说那个不要叫我,他说你不是治风湿病的吗,我说不是,我是内外妇儿通杀的。他们让我去会诊,我从来不讲西医,会诊大家都很清楚,我们的同事讲了很多西医,让我说,我就只讲中医,就讲中医看到的东西,舌怎么样,脉怎么样,是什么病,什么证,用什么方法,用不用是你们的事,但是我就是这样,我就是要守住这块处女地!

七、理中丸——桂附理中丸治疗肺痨案

这是《伤寒论》辨霍乱病篇的理中丸,这是治疗里寒吐泻,温中补虚的方子,这是治疗肺痨的例子,我就不写肺结核,我们中医也有病名啊,为什么一定要按西医病名来说呢,我这人有点死脑筋转不过弯。梁某,患肺痨1年余,西医诊断为肺结核,抗痨药吃了很多,肺结核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这病人表现为面色白,午后潮热,两颧绯红,肌肉瘦削,声怯气促,我要跟他说你说大声点,他就说两句,气短明显,然后咳嗽痰多,四肢逆冷,食纳差,大便溏烂,舌质淡红。我给她诊断是肺脾气虚,肾阳衰微,阴寒内盛。我就给她处了个桂附理中丸加五味子、春砂仁。她的父亲,虽然不懂医,但是面有难色,因为她女儿病了很久,也吃了很多方子,他就告诉我,肺结核还是属于阴虚的多哦,午后潮热不是阴虚吗。我就告诉他,阴虚的发热是热在内,五心烦热,我没有见到舌红绛、脉细数,阴虚有阴虚的辨证,潮热盗汗,而这病人是面色白,声怯气促,四肢逆冷,你还说她是阴虚啊,这热是由于阴邪过盛,虚阳浮越导致的,证明她身体里面的阴邪太盛了,阳气根本就没有办法内守,其他症状都是阳虚的表现。大家可以看看郑钦安的《医法圆通》这本书,他上面关于阴阳的辨证写得非常清楚。所以我说我们中医学起来也容易,难也难得不得了,中医讲“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我说我们很多医生连阴阳都辨不准,怎么能看好病呢?我一看这病人走路慢吞吞的,见到我害羞的不吭声,面色少华,语声细微,首先她是个虚证,阳虚,而绝对不是一个阳亢的病人。我觉得阴阳的辨证非常重要,阴阳差之毫厘,辨证谬以千里,阴阳不辨就不知道往哪走,有的人一看这老先生用这个方子,那个老先生用那个方子,大夫用不同方子,不知何故,但是阴阳绝对不会错到哪里去,绝对不会把虚证变成实证,寒证变成热证,只是用的方法不同。然后我看看前医用的都是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丸之类的清热药物,我说如果你是阴虚,吃了这些药怎么还不好啊,早就应该好了啊,我说你要是信我还是吃我的药吧,中医所谓的“离照当空,阴霾自散”,里面一派阴邪啊,我要再给你助阴,不是雪上加霜吗?我给你举个例子,家里也一样啊,女同志是阴,男同志是阳,女同志要是很厉害,河东狮吼,男同志在家待不住不就往外面跑吗,我现在把这男同志往回赶,也把女同志拉出去教育一顿,不能这样对那男的,要对他好一点,他才会回家。然后服上方5剂,少量冷服。“微者逆之,盛者顺之”,一定要顺着他的势,慢慢去治他,就像特洛伊木马一样,要从内部把他瓦解,不至于产生格拒。如果这个病邪很轻微,我们的势力很稳,还怕他什么,三下五除二把他搞定,这就是道理。患者服药后咳嗽气促减轻,潮热面红减退,以香砂六君子调理善后。理中丸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温中补气,非大温辛燥之剂,要求速效,处以汤剂,大家可以看看《伤寒论》后面的注解,都写得很清楚。丸剂就是缓图,要吃到肚子里面发热。我有一个病人就是虚寒引起的腹中隐痛,大便稀溏,日10余次,口淡不渴,脉细而微,我叫他吃附子理中丸,他吃后效果不好,最后我叫他买同仁堂的大蜜丸。因为现在的药物有很大的问题。我刚开始来广州给病人看病时,给病人开六味地黄丸,是养阴的药,病人吃后说这药很燥,我就很纳闷。钱乙给小孩子吃的药,小孩子都不燥,你怎么燥呢?后面我一想,确实是,现在的药都是工业化大生产,大烘炉里面一烘干,连丹皮都成热药了,怎么能吃了不燥呢?刚才说人参的问题,雒主任反复强调,人参根本不是热药,千万不要把它当温阳药用,《神农本草经》是《伤寒论》用药的第一法则,“人参微寒,甘,无毒,五脏安神宁志。”他没有说五脏腑,古人写字真的惜字如金。他的书一卷就几个字,你让他用刻刀刻,哪有功夫刻废话,哪里像我们现在一下载就是几百万字。我有一次去开一个非典的会议,有些专家根本就连非典都没见过,更别说治过,但是他出了厚厚的一本书,我说好神奇哦。人参是补脏的,脏者阴也,腑者阳也,它就是补五脏的精气,补阴的。广东人特别喜欢西洋参,我们古代都不用的。现在东南亚、美国人知道中国迷信这些东西,尤其是广东人,就出口给你,清热、养阴、润肺,仅此而已,还有什么作用,能和人参比吗,人参是什么药,是救命药,是清朝政府的重要经济来源。朝廷专门有一个参官,专门管人参的,民间开采他要给你发布告,允许你上山开采,家里是世代上山挖人参才允许你去挖,如果是乱挖,政府要给你杀头的。上山要三拜九叩,举行仪式,上山后3年之内都不能采,政府要定期封山。野山参当然很少见,连一根小小的胡子,头发那么细的丝都不能搞断,这样的人参才功用最好。附子理中丸,上面写的是一次1丸,但是要吃到腹中热,他吃了五六个,肚子热辣热辣的,他说很舒服,不再腹泻。丸剂就是缓缓图之,很多方面都可以用。

我就零零散散的,不成系统的,讲了一遍,因为当时雒主任叫我讲这个课,我也是费尽心思,我水平一般,绝对不是我谦虚,中医的学问太深了,但是我相信一句话,中医只要你能潜心学下去,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但是一定要有自信心。有时候我们中医到西医院会诊,开药,他们会说吃这个干什么,浪费钱,然后他们拿着西药来找我,我说谁让你吃西药的,吃西药干什么,很多病都是吃西药吃出来的。事实也是这样,我并不是在这里诋毁西医,我们中医也有这样的派头。还有刚刚说的学外语,他们就说要把中医介绍到国外,我们要学英文。我说学什么英文啊,我要让他们来上门来学古文,一定要有自信心。好,谢谢大家!

本文作者陈伟,就职于仁济医院(香港浸会大学中医教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