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沈良方》圣散子

圣散子出自《苏沈良方》,该书为北宋 · 沈括(1031一1095)所撰《良方》与苏轼(1037—1101)所撰《苏学士方》两书的合编本。

《苏沈良方 · 论圣散子》载:“自古论伤寒为急,表里虚实,日数证候。应汗应下之类,差之毫厘。辄至不救,而用圣散子者。一切不问阴阳二感,或男子女人相易,状至危笃,速饮数剂,而汗出气通,饮食渐进,神宇完复,更不用诸药。连服取瘥,其余轻者,心额微汗,正尔无恙。药性小热,而阳毒发狂之类。入口便觉清凉,此药殆不以常理而诘也。若时疾流行,不问老少良贱,平旦辄煮一釜,各饮一盏,则时气不入。平居无事,空腹一服,则饮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济世卫家之宝也一一谪居黄州,连岁大疫,所全活者不可胜数。”

《苏沈良方 · 圣散子启》记载:“圣散子主疾,功效非一。去年春,杭州民病,得此药,全活不可胜数。所用皆中下品药。略计每千钱即得千服,所济已及千人一一自立春后起,施至来年春夏之交。"可见圣散子曾被用作治疗时疫的通用之方,名噪一时,并留有《圣散子方》一书。不过临床上还需分清寒热,寒热不辨则易误人。

明 · 俞弁《续医说》中记载了不辨寒热用此药,救人之药反成害人之药的事件,“弘治癸丑年(1493),吴中疫疠大作,吴邑令孙磬令医人修合圣散子,遍施街衢,并以其方刊行,病者服之,十无一生,率皆狂躁昏瞀而卒”。因此,中医治疫,必须辨别寒、热。

【药物组成和用法】

组成:高良姜、猪苓(去皮)、独活(去芦头)、附子(去皮脐,炮)、麻黄(去根)、浓朴(去皮,姜汁炙)、藁本(去瓤,土炒)、芍药、柴胡、枳壳(去瓤,麸炒)、泽泻、白术、细辛、防风(去芦头)、藿香、茯苓、石菖蒲、半夏(姜汁制)各半两(20g),草豆蔻(去皮,面裹炮)十个,甘草(炙)一两(40g)。

用法:上锉碎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盅半,煮取八分,去滓热服。余滓两服合为一服,重煎,空心服。现代水煎服,或颗粒冲服。

【主治疫病】

一、寒疫

宋 · 陈无择长期居住温州,指出圣散子应是治疗寒疫的处方,曰:“寒疫流行,其药偶中抑未知。方土有所偏宜,未可考也一一夫寒疫,亦能自发狂,盖阴能发燥,阳能发厥。物极则反,理之常然,不可不知。今录以备疗寒疫用者,宜究之不可不究其寒、温二疫也。

二、寒湿疫

明,俞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更进一步分析认为“昔坡翁谪居黄州(黄州区,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时其地濒江多卑湿,而黄之居人所惑者,或因中湿而病,或因雨水浸淫而得。所以服此药而多效"。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该方:治伤寒、时行疫疠、风温、湿温,一切不问阴阳两感,表里未辨,或外热内寒、外寒,头项腰脊拘急疼痛,发热恶寒,肢节疼重,呕逆喘咳,鼻塞声重;及食饮生胃脘、胸膈满闷,腹胁胀痛,心下结痞,手足逆冷,肠鸣泄泻,水谷不消,时自汗出,小便不利,并宜服之。

笔者所查,近人无使用圣散子治疗流行性疾病者。查阅古籍发现圣散子“昔(苏东)坡翁谪居黄州(黄州区,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而遇疫,“其地濒江多卑湿",而持续时间从“自立春后起,施至来年春夏之交”,非常符合新冠肺炎的流行性特点,及其“寒湿疫"的辨病特征,故极力推荐用方。

本文摘自《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