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学》,每个中医人都应该熟读
“新冠”“非典”这样的传染病属于中医“瘟疫”的范畴。
瘟疫,在2019年4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瘟疫学》教材里有具体的、详细的、清楚的阐述。这本全国统编,提供给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的高等教育教材归纳总结了古代中医关于瘟疫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及其诊治方法和经验,运用其理论基础及诊治方法,是一本可以有效指导急性传染病防治的学科教材。
《瘟疫学》,学中医的人,都值得去了解和研读。
几千年以来,中国民族从未停止过和瘟疫作斗争,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老百姓以中医药与各种瘟疫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对决,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国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像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样一次瘟疫就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古人在和瘟疫作斗争的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预防和诊治经验,也在各个时代出现了不同且影响深远的著作,如:《伤寒杂病论》《瘟疫论》《温病条辨》和《松峰说疫》等中医经典。
瘟,《辞源》解释为:“疫病,人或牲畜家禽所生的急性传染病。”进而解释瘟疫为“急性传染病的总称”。可见瘟与疫的含义是相同的,故清·刘松峰曾说:“‘瘟疫’二字,乃串讲之辞,若瘟病之为疠疫,如是也。”
疫,《说文解字》解释为:“民皆疾也。”吴又可、刘松峰等瘟疫学家都进一步阐述,指出:疫“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以其为病,廷门阖户皆同,如徭役然。去“’彳’而加‘疒’,不过取其与疾字相关耳”
瘟疫学发展史
关于疫病,从先秦时代就有记载,如《吕氏春秋》中有“季春行秋令,则民大疫”,《礼记·月秋》中有“孟春行秋令,则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则民殃于疫;仲冬之月,地气沮弛……名毕疾疫”;《墨子·尚同篇》中有“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熟,六畜不遂,疾菑戾疫”。
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其中《素问·气交变大论》及《素问·刺法论》里开始出现了“温疫”“温疠”“金疫”“木疫”“火疫”“水疫”“土疫”等病名。《素问·刺法论》指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认为温疫的产生与自然界气候的反常变化直接相关。
到了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疫病流行,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所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因此,我们认为《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防治瘟疫的著作。
晋·王叔和重新整理撰次《伤寒杂病论》,在《伤寒例》中指出“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开始把疫病分为“寒疫”与“温疫”两类,并认为引起疫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或“时行疫气”。
如其谓: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除此之外,《伤寒杂病论》对于广义的伤寒的病因、发病、治疗、预防的明确具体论述,也为明清瘟疫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著名温病医家吴又可在《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著作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学专著《温疫论》,创新了瘟疫病因理论。
《温疫论》自序言:“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此种不同于六淫的疫气,吴又可称其为杂气。杂气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之募原,伏邪内溃,有表里九传之变。治疗上常用达原饮、三消饮、承气类方等,至今为医者所习用。在《瘟疫论》的基础上,后又分别出现了戴天章撰《广瘟疫论》,刘松峰撰《松峰说疫》、余师愚撰《疫疹一得》等经典著作。
据《瘟疫学》教材考究总结归纳,古代瘟疫学说始于《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的完善和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了成熟高峰。
到了现代,19541956年,我国部分地区乙型脑炎流行,医务人员根据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采用了《伤寒杂病论》里的白虎汤加味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减低了乙型脑炎的病死率,提高了治愈率,减轻了后遗症,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
2003年非典,作为当年诊治SARS的定点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中医药为主治疗SARS患者73例,所有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创造了患者零死亡、零转院、零后遗症,及全院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的好成绩。
面对2020年新冠疫情,我们更加为中华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庆幸中国人民和新冠病毒作斗争时,除开有现代西医学,我们还有传统中医学,古人传承下来中医药防治瘟疫传染病的宝贵经验在和这次“新冠”疫情斗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截止到2020年2月23日,中医药治疗新冠平均有效率达到90%以上。《光明日报》2020年02月21日头版头条报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中医中药疗效显著,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瘟疫与温疫、伤寒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瘟疫和温疫、瘟疫和伤寒的关系,甚至混淆。
就温疫而言,尚可按病邪性质分出温热疫、暑热疫及湿热疫三类。明、清著名医家对这三类温疫皆有专著,其理论和临证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对于瘟疫和伤寒的关系,更加是百家争鸣。
如:《瘟疫论》的吴又可说:“瘟疫有别于伤寒。”《纣后备急方·卷二》葛洪说:“瘟疫与伤寒名异而所指相同。”《通俗伤寒论》的俞根初说:“’伤寒是外感百病之总称’,而温病则为伤寒之兼证。”
《瘟疫学》教材归纳了古人所有观点,并对瘟疫、温疫和伤寒之间做了总结。
所谓瘟疫,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所谓温疫,“温”指病变性质,“疫”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故温疫是指性质温热,具有强烈传染并能引起流行的外感热病。
具体地说,温疫是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温疫。
瘟疫除开包含温疫外,还包括了寒疫和杂疫。所谓寒疫,是指性质属寒,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流行的外感疾病,一年四季皆可罹患。“杂疫”除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特点外,还具有临床表现千奇百怪,如出现特殊症状和体征的大头瘟、烂喉痧等。其病机属寒、热、上寒下热、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者皆有。
瘟疫隶属于广义的伤寒。
在中医学历代文献里,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则专指外感风寒邪气所引起的疾病。《难经》确定了伤寒病名,并明确把温病归属于广义伤寒之中。《难经·五十八难》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包括了温病和狭义伤寒,瘟疫属于温病范畴,瘟疫则隶属于广义伤寒。《伤寒论》从《难经》之说,所谓广义伤寒,概及温病。《伤寒例》之:“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作者王叔和在伤寒体系内研究瘟疫之寒疫,首创时行疫气之说。也令到瘟疫从属于伤寒的认识影响深远。
事实上,大部分医家都认为《伤寒论》中包括温病,如著有《温热暑疫全书》的清·周禹载曰:“仲景于《伤寒论》中,温病之法,森森俱载,黄芩、白虎等汤,是其治也。”
因此,《瘟疫学》载:瘟疫有温疫、寒疫和杂疫之分,寒疫与狭义的伤寒在感邪病性上均属寒,有相同之处,故在治法用方上可借用;温疫、杂疫与狭义伤寒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如阳明气分、阳明腑实等在治法与用方上可借用。
新冠肺炎中医药诊治
截至2020年2月3日,除开国家中医药诊治新冠肺炎指导《方案》外,我国还有24个地区发布了各自的中医药干预方案。发布时间主要集中在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1日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地区《方案》遵从国家《方案》,同时还以蒙语发布了蒙医药防治新型肺炎方案。
国家《方案》将新型肺炎按照病程进展,将治疗期分为寒湿郁肺、疫毒闭肺、内闭外脱、肺脾气虚四型。21个涉及治疗的地方《方案》中,对该疾病的分期分型基本遵循了病情由轻到重,邪气由表及里的规律。
21个地区《方案》分型均涉及了中医证候。在各地区《方案》中部分证型表述术语不一致,经同类证候合并后,按照频次排序总结,发现疫毒闭肺/袭肺/壅肺、气阴两虚/两伤、热毒闭肺/炽盛/袭肺/蕴肺/壅肺、湿邪犯肺/郁肺/困脾等证型频次较高。
各地区《方案》中,除“湿热毒瘀” 外,还有其他病机特点。从证候分型及治法治则中分析,描述为毒邪的最多,共21个,其次为湿邪、温热之邪,疾病后期多表现为余邪未尽、气阴两虚。采用活血通络治法的有2个,未发现单纯的寒邪特点,多与湿邪并见。虽然各地方案表述有差异,但基本符合国家《方案》提出的本病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
治疗性地方《方案》中仅列出药物组成,而未列出方剂名称的有26处,观其药物组成,多为数个经方合用加减化裁而成,具有明确名称的中药方剂共40种,中成药32种。按照应用频次排序,中药方剂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麻杏石甘汤”频次最高为15次;其次为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宣白承气汤,清·杨栗山所著《伤寒温疫条辨》,《温病条辨》的银翘散……
2020年全国各地区新冠中医药临证方药的使用频率,体现了《黄帝内经》提出的“因人、因地、因时”的三因制宜指导思想和诊治方法。同时,也充分说明了伤寒之治法与方药被瘟疫治疗所用,但瘟疫与伤寒不可交混不分而只执泥于伤寒法治疗瘟疫 。
作者简介:陈权,1971年出生于湛江,定居于广州,为家人苦疾,不惑之年拜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医肝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主任杨宏志教授门下,以师徒授受的方式学习中医,主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通过不懈努力走上经方之路,亦为所学所遇及感悟著书—《遇见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