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尚未完成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中医治疗病例

导读截至2020年2月4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4324例,现有重症病例3219例,累计死亡病例490例,现有疑似病例23260例。(信息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王高岸主任等采取中医治疗一例,虽然时间短,但也能看到疗效,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帮助。也欢迎大家分享案例和治疗。

作者:王高岸邱世光

单位: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是海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疑似患者收治定点医院,中医科于2月3日治疗了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后确诊转到海南省人民医院。半天一夜,半剂中药颗粒剂的治疗,收到了一定疗效,经方如何看待本次疫情,通过讨论,加深了理解,记录如下:

患者贾某,男性,53岁,湖北武汉市人,2020-01-24乘坐飞机从武汉来海南,到海口后直接往定安县家中隔离观察,出现发热后立即到海南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双肺渗出性改变”,第一、二、四次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第三次病毒核酸检测弱阳性,经抗感染治疗无发热后出院。1月31日再次出现发热,遂来我院隔离观察治疗。

入院后一直发热,午后体温开始升高,最低体温37.4°C ,最高体温39.2°C, 2月3日,患者仍有发热,症状无改善。刻下症:反复高热,每次都用退烧药后有大汗出,汗出后怕冷,四肢酸痛无力,全身骨头痛,口干,大量饮温水解渴,无口苦,咳嗽咳少量白粘痰,咽痒则咳,纳眠欠佳,大便1-2天一次,小便量不多,色黄。舌质稍暗红,苔黄厚腻。

入院以后体温变化:

体温单所见:发热均为午后出现,2月2日最高体温39.2°C。

舌象:

遗憾的是,因隔离病房规定,无法采集到脉象资料。

胸部CT:

经方时方如何看,大家展开了讨论:

1.太阳阳明合病夹饮,方证1)、桂枝加葛根汤加茯苓白术和白虎加人参汤,若有脉象可知脉有力无力而斟酌情处理人参用量。2)、麻杏苡甘汤、杏仁麻杏石甘汤加减。

2.病邪为湿邪 有化热 邪气郁于肺表 方拟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合藿香正气散加减 有汗出伤津故加太子参。

3.结合《伤寒论》条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本例有大汗出,大渴,欲饮水数升,可考虑白虎加人参汤加味。

最后主任总结,提了两条思路,一个是从《伤寒论》六经的思路,一个是从温病,属于湿温的这么一个思路。伤寒六经辨证,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湿温呢,从舌象上看,是有湿有热,这个湿热,邪在膜原,就是有这个达原饮的方向。可以用了大青龙减麻黄合达原饮加党参,加党参是有虚。

处方:

炙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45g甘草6g

槟榔15g厚朴10g草果10g知母10g

白芍10g黄芩10g党参15g桂枝10g

生姜6g大枣10g

2剂 颗粒剂 口服

上午开了中药颗粒剂医嘱,患者还没服药,下午体温开始升高,下午6时达38.5°C,嘱患者即服中药颗粒一包(也就是半剂,一天量的一半),夜间未再予退热药,体温逐渐下降(见体温单)。4日早问诊及望诊:

舌象:

患者2月3日下午口服一包颗粒剂(也就是半剂,一天量的一半),喝药时自觉咽部舒适,未服退热药体温逐渐下降(入院后都是午后体温升高,1、2日都服了退热药后体温才下降),2月4日早上37.2°C,入院后最低,下午体温仍在37.4°C,自觉精神较前有好转。望诊舌苔厚腻好转。

因患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回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按省卫健委疫情管理要求,于2月4日上午转收治确诊患者定点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隔离治疗。

总结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属“寒湿(瘟)疫”。结合海南地区气候特点,岭南气候多潮湿多热,疫疠之气容易湿热兼夹。寒湿(瘟)疫侵袭肺卫(表),如正气不足,尤其是素体脾胃虚弱者,正不胜邪,邪毒入阳明,入里化热,伤津耗液,甚者灼营动血,直传心包,发为危候。病理特点为“湿、热、瘀、毒、虚”,中医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方向,始终注意避免伤胃气、伤阳气。

本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表现为发热、恶寒、四肢酸痛无力、全身骨头痛、口干,大量饮温水解渴,舌苔黄厚腻等表现,六经辨证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湿毒、热邪重,故以大青龙汤减麻黄解表清热祛邪,达原饮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患者汗多伤津,故加党参。不拘泥伤寒方,伤寒、温病方合用,有是证用是方,半剂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