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牡蛎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和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等的贝壳。从东北至海南岛沿海内均有分布,宜于冬、春采集。去肉留壳,淘净晒干。捣碎生用,或火煅粉碎用。
【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肾经。
【功效】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应用】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的烦躁不安、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及耳鸣等证。
牡蛎有平肝潜阳作用。可与龙骨、龟板、白芍等配伍。热病伤阴、肝风内动、四肢抽搐等证亦可应用,常以之配合龟板、鳖甲等药,共奏育阴潜阳以息风止痉之效,如三甲复脉汤。
2、本品能软坚以散结块,适用于痰火郁结之瘰疬、痰核等证。
常与浙贝、玄参配伍,即消瘰丸。近年来临床上又用以治肝脾肿大,常与丹参、泽兰、鳖甲等配伍使用。
3、本品煅用,长于收敛固涩。
用于虚汗、遗精、带下、崩漏等证。治自汗、盗汗,与黄芪、小麦、麻黄根配伍,即牡蛎散;治肾虚精关不固,与沙苑蒺藜、芡实、莲须等配用,如金锁固精丸;至于崩漏、带下等证,则可与煅龙骨、乌贼骨、山药等同用。
此外,本品有制酸作用,可用于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用量用法】15~30g,先煎。除收敛固涩系煅用外,均生用。
【文献摘要】
《别录》:“止汗,气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胁下痞热。”
——魏晋•陶弘景
《本草拾遗》:“粉身,止大人小儿盗汗;同麻黄根、蛇床子、干姜为粉,去阴汗。”
——唐•陈藏器
《汤液本草》:“牡蛎入足少阴,咸为软坚之剂,以柴胡引之,故能去胁下硬;以茶引之,能消结核;以大黄引之,能除股间肿;以地黄为之使,能益精收涩,止小便。本肾经之药也。”
——元•王好古
《本草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
——明•李时珍
《神农本草经》认为牡蛎:
牡蛎,味咸,平。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久服强骨节,杀邪鬼,延年。一名蛎蛤。生池泽。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牡蛎,味咸,性平。主治因感伤寒引起的恶寒发热,以及温疟之后体弱畏风,容易惊悸发怒,能驱除拘急弛缓,鼠瘘,赤白带下。长期服用能够使筋骨强壮,镇静除邪,使人益寿延年。又叫蛎蛤。产于湖泊和大海中。
【神农本草经读】
陈修园曰:牡蛎气平者,金气也,入手太阴肺经;微寒者,寒水之气也,入膀胱经;味咸者,真水之味也,入足少阴肾经。此物得金水之性。凡病起于太阳,皆名曰伤寒;传入少阳之经,则为寒热往来。
其主之者,藉其得秋金之气,以平木火之游行也。温疟者,但热不寒之疟疾,为阳明经之热病;洒洒者,即阳明白虎证中背微寒、恶寒之义,火欲发而不能径达也。主以牡蛎者,取其得金之气,以解炎暑之苛。
白虎汤命名,亦同此意也。惊恚怒气,其主在心,其发在肝。牡蛎气平,得金之用以制木;味咸,得水之用以济火也。拘者筋急,缓者筋缓,为肝之病。
鼠瘘即瘰疬之别名,为三焦胆经火郁之病,牡蛎之平以制风,寒以胜火,咸以软坚,所以咸主之。止“带下赤白”与“强骨节”二句,其义互见于龟板注中,不赘。杀鬼邪者,补肺而申其清肃之威;能延年者,补肾而得其益精之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