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论治发热

发热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可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治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素问·评热病论》:有温病者,汗出则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

《素问·太阴阳明论》: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人六腑,……人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

治疗原则:“热者寒之”

《伤寒论》第7条“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热类型:恶风、恶寒发热、寒热往来、壮热、潮热、夜热、

发热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症状,类型很多,辨证颇为复杂,辨证首先辨外感和内伤,其次便寒热。或者按六经辨证,或脏腑辨证,或气血津液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

一、外感发热

(一)外寒:桂枝汤、麻黄汤、麻黄桂枝各半汤

(二)内寒复外寒:桂枝人参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三)外寒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汤、葛根汤、柴胡桂枝汤

(四)半表半里:小柴胡汤

(五)内热:白虎汤类方、竹叶石膏汤、承气汤类方

(一)外寒:桂枝汤、麻黄汤、麻黄桂枝各半汤

1、桂枝汤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满,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 恶风、汗出、脉浮缓。

方证对应:凡见低热、同时伴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缓,就可以运用。

运用:原则上不建议加减;但伴随症状明显,依据病机谨慎加减

兼喘:加厚朴、杏仁;

伴口干渴:加石膏;

兼汗出多怕冷:加炮附子

伴气虚:加黄芪。

2、麻黄汤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痛呕逆,脉阴阳倶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 证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者。

方证对应:高热怕冷,同时伴身体疼痛,无汗,舌淡苔白,脉浮紧。

运用

流清涕:加辛夷、苍耳子;

口干:加石咳嗽:加紫菀、冬花;

痰多: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痰稠难咯:加葶苈子泻肺祛痰。

注意事项:避风寒,小口趁热频服

3、麻黄桂枝各半汤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炙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功效:调和营卫,开表发汗

主治:太阳伤寒轻证。发热,恶风寒,热多寒少,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面色赤,身痒,舌淡,苔薄白,脉浮或紧。

方证对应:凡一天间断发热数次,无汗,身体弱,舌淡苔白,脉浮紧就可运用

运用:

流清涕:加辛夷、苍耳子;

口干:加石膏

头痛:加川穹;

难点:寒热“如疟状”,即寒热发作有一定时间性,并非疟疾,似乎也可以用小柴胡汤治之。但彼方证为半表半里证,多伴有口苦、咽干、目眩,或胸胁苦满,或呕而发热;而此例无此兼症,说明风寒袭表较轻,未及少阳,故仲景不取小柴胡汤,而取桂枝汤与麻黄汤合而为一,其用量较原方减少,如桂枝由三两减为一两十六铢,麻黄由三两减为一两,且桂枝量重于麻黄,意在以调和为主,佐以开泄腠理。

(二)内寒复外寒:桂枝人参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桂枝人参汤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组成: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

用法: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夜服一次。

功效:温中散寒,解表散寒

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方证对应:发热恶寒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脉浮虚等太阴脾胃虚寒。

运用:脾肾阳虚:加炮附子温补肾阳

注意事项:煎药方法,先煎人参汤,后下桂枝。

2、麻黄附子细辛汤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组成: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温经解表

主治:治伤寒太少两感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方证对应:以恶寒重,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

注意事项:只能煎服,不能碾面冲服;先煮麻黄;禁冷饮。

(三)外寒内热: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汤、葛根汤、柴胡桂枝汤

1、桂枝二越婢一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组成: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麻黄十八铢,炙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石膏二十四铢用法:上七味,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效: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主治:发热重,恶风寒,头痛,或咽干,或咽痛,口渴心烦,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微数。

方证对应:体弱发热较重恶寒轻,伴口干心烦。

运用:此方为桂枝汤(寒)→桂枝二越婢一汤(外寒内热)

2、大青龍湯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也。

组成:麻黃六兩,桂枝二两,炙甘草二兩,杏仁四十枚,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

用法: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诸药,煮取一杯,温服,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覆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效:辛温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无汗,身上疼痛,烦躁、口渴,脉浮紧

寒症为:恶寒发热,身上疼痛;热症为:烦躁、口渴。

方证对应:恶寒发热均严重,身疼痛厉害,无汗,烦躁口干。

运用:

咽喉痛:加连翘、牛蒡子解毒利咽;

浮肿者:加茯苓健脾利水;

口渴甚:加天花粉生津止渴;

内热重:重用石膏。

注意事项:麻黄先煎;脉微弱,汗出,恶风寒者,或虽无汗,而皮肤潮润者,皆忌之;心脏病患者慎用。另:此方为麻黄汤(寒)→大青龙汤(外寒内热)

注意事项:一剂汗出后调整为桂枝二越婢一汤或桂枝汤;主要石膏和麻黄剂量,麻黄量大于石膏用量;避风;

3、葛根湯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组成:葛根四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炙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汤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功效: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喉咙痛,口渴,舌淡苔白,脉浮紧者。或下利或刚痉。

方证对应:发热恶风、无汗、项背强几几。

运用:

兼温病口渴:加石膏;

兼温病肺热咽痛:加黄芩、牛蒡子;

兼恶心:加姜半夏降逆止呕;

兼下利肉积:加炒山楂消食。

注意事项:葛根、麻黄先煎;葛根量要大。

4、柴胡桂枝汤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须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组成: 桂枝一两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炙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生姜一两半、柴胡四两。

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效:解表和里

主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表证未解者。或发热恶风,寒热往来、汗出、关节酸痛,胸胁苦满,或腹痛,心烦喜呕,舌红,苔薄黄,脉弦或浮为。

方证对应:发热恶寒、肢体疼痛,胸胁胀满疼痛,呕吐。

运用:

发热重伴口干:加石膏;

恶寒重:加重桂枝量;

流涕:加辛夷、苍耳子;

咳喘没有肺寒:加厚朴、杏仁;

咳嗽兼肺寒:加干姜、五味子。

注意事项:中病即止;单纯寒热禁用。

(四)半表半里: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原文: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9、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4、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44、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发热)。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以及疟疾。

(3)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发热,类型很多,未必全是往来寒热,看相关小柴胡汤条文,发热还有身热恶风、潮热、寒热、发热等等描述,所以在运用时要详加辨证。

方证对应: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胀满,脉弦。

运用:

热多寒少,口干:加石膏,或合白虎汤加减;

便秘:加大黄,炒枳实,或大柴胡汤加减;

便溏:加干姜、桂枝,或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兼身痛:加桂枝,或柴胡桂枝汤加减;

兼肺寒咳嗽:加干姜、五味子。

注意事项:运用和解之法,禁单纯运用解表、攻下。

(五)内热:白虎汤类方、竹叶石膏汤、承气汤类方,

1、白虎汤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组成: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炙甘草二两,粳米六合

煎服: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凡伤寒化热传入阳明,或温病邪传气分,皆可致此

方证对应: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运用:

兼伤津口渴:加人参;

兼卫分:加金银花、连翘

兼湿舌苔黄腻:加苍术

咽喉疼痛:加玄参、桔梗

兼身痛:加桂枝;

兼便干:加大黄

兼温毒发斑:生地、紫草

兼惊风抽搐:加羚羊角、蝉 兼恶心:加竹茹;

2、竹叶石膏汤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组成: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麦门冬一升,人参二两、炙甘草二两、粳米半升。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采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低热多见)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方证对应:低热不恶寒,少气乏力,汗出,干呕,舌红苔少。

注意事项:石膏、麦冬量大,半夏次之。

3、大承气汤

原文:第208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

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第209条: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

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第215条: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第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第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第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253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

14: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18: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组成:酒大黄四两,炙厚朴半斤,炙枳实五枚芒硝三合煎服: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

功效:清泄热邪,急下存阴,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热,发热不恶寒,汗出,腹胀便秘,舌苔干黄,脉实有力。

方证对应:高热(潮热、微热、烦热等)不恶寒,大便秘结,舌苔干黄,脉实有力。

方义:大承气汤本方为寒下的重要方剂。在《伤论》中所治证候凡十九条,治疗范围广泛,但以伤寒邪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之里热实证为主治重点。以存阴救阴,即“釜底抽薪,急下存阴”之法。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运用:

兼阳明经热:合白虎汤

肠道燥结:合增液汤

附:《本经》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道杀,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芒硝:味苦,寒。主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

厚朴: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枳实:味苦,寒。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除寒热结,止利。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

升降散

【来源】《伤寒温疫条辨》卷四。

【组成】白僵蚕(酒炒)6克 全蝉蜕(去土)3克 姜黄(去皮)9克 川大黄(生)12克

【用法】共研细末,和匀。据病之轻重,分2~4次服,用黄酒,蜂蜜调匀冷服。中病即止。

【功用】升清降浊,散风清热。

【主治】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丹毒,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绞肠痧(腹痛),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疙疸瘟(红肿成块),大头瘟(头部赤肿),哈蟆瘟(颈项肿大),以及丹毒、麻风。

(二)内伤发热

1、湿热发热:白虎加苍术汤,蒿芩清胆汤,三仁汤

2、阴虚发热:青蒿鳖甲汤

3、阳虚:通脉四逆汤;

4、虚劳:小建中汤

5、气虚:黄芪建中汤(或补中益气汤)

8、气郁:四逆散(丹栀逍遥散)

9、血瘀:桃核承气汤(血府逐瘀汤)

10、水饮:真武汤

1、湿热发热(三方)

白虎加苍术汤(热大于湿)

蒿芩清胆汤(湿热并重)

三仁汤(湿大于热)

(1)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

组成:石膏一斤知母六两苍术三两粳米三两炙甘草二两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15克,用水25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

功效: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热大于湿),身热胸痞,多汗,舌红苔白腻,脉滑数。

方证对应:湿热(高热)不恶寒,舌苔黄腻。

方义:白虎汤清阳明气分热,加苍术燥湿。

运用:

热大:加重石膏量;

湿大:加六一散;

食积:加炒山楂,炒神曲消食;

附:禁辛辣油腻食品。

(2)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原文:暑湿疟……当辨其暑重于湿者为暑疟,……暑疟,先与蒿芩清胆汤清暑,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

组成:青蒿4.5-6克,竹茹9克,半夏4.5克,茯苓9克,黄芩4.5-9克,生枳壳4.5克,陈皮4.5克,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和解少阳

病机:邪热偏盛,郁滞少阳,湿热痰浊中阻。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证(湿热并重)。症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膈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胸胁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方证对应:寒热如疟(中等发热),寒轻热重,胸胁胀闷,吐酸苦水,舌红苔腻,脉弦滑。

方义: 方中青蒿苦寒芳香,既清透少阳邪热,又辟秽化湿,正如《重庆堂随笔》卷下云:“青蒿,专解湿热,而气芳香,故为湿温疫病要药。又清肝、胆血分伏热”;黄芩苦寒,清泄胆腑湿热,并为君药,既透邪外出,又内清湿热。竹茹清胆胃之热,化痰止呕;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两药配伍,加强化痰止呕之功;碧玉散(滑石、青黛、甘草)、赤茯苓清热利湿,导湿热下泄,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中,消痰除痞;陈皮理气化痰,宽畅胸膈,为佐药。诸药合用,使湿去热清气机通利,少阳枢机得运,脾胃气机得和,自然寒热解,呕吐平,诸症悉除。正如何秀山云:“此为和解胆经之良方也,凡胸痞作呕,寒热如疟者,投无不效”(《重订通俗伤寒论》)。

类方比较

本方与小柴胡汤均有和解少阳作用,用于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不适者。但两方在主治、病机、配伍上均有差异。本方主治少阳里热偏盛,湿热痰浊中阻之证,临床除有往来寒热、胸胁胀痛外,更见热重寒轻,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吐黄涎粘液,甚或干呕,舌红苔白腻。小柴胡汤主治伤寒邪人少阳,胆胃不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薄白,脉弦等。

运用:呕吐 重:加黄连、苏叶;

湿邪较重:加白豆蔻、薏苡仁、藿香化湿浊

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泽泻。

注意事项:处方量小,不要大;凡湿热患者禁油腻辛辣厚味;煎药时间不能长;本方药性寒凉,素体阳虚者慎用

(3)三仁汤《温病条辨》

组成:杏仁15、半夏15,滑石18、生苡仁18、白通草6、白蔻仁6、竹叶6、厚朴6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湿大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方证对应:头痛恶寒(低热),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不渴。

方义: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运用:若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加藿香以解表化湿;

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和解化湿;

兼食积:加炒神曲、炒麦芽;

兼舌苔白腻:加佩兰;

注意事项:禁用解表、滋阴、攻下。

2、阴虚发热《温病条辨》

青蒿鳖甲汤

组成:青蒿二钱6g鳖甲五钱15g)生地四钱12g知母二钱6g丹皮三钱9g

用法:上药以水五杯(750m1),煮取二杯(300m1),日再服。功用: 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证对应:本方最宜于温热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不足之虚热证。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方义:本方所治乃温病后期,阴液已伤,邪热未尽,深伏阴分之证。 对此阴虚邪伏之证,不可纯用养阴之品,因邪热未尽,深伏于阴分,滋腻太过则恋热留邪;虽有发热,亦不得用苦寒之品,因阴液已伤,苦寒化燥则更伤其阴。正如吴瑭所云:“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用苦燥”(《温病条辨》卷3)。因此,只能一面养阴,一面清热,使阴复则足以制火,邪去则其热自退,且因邪热深伏,故宜选用具有透达作用的清热药物,使之透出阳分而解。方中鳖甲咸寒,直人阴分,既可滋补阴液,又善人络搜邪,清深伏阴分之热;青蒿味苦微辛而性寒,气味芳香,为清热透邪之要药,二药相伍,鳖甲专人阴分滋阴,青蒿可出阳分透热,使养阴而不恋邪,透热而不伤正,有相得益彰之妙,吴瑭自释:“此方有先人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人阴分,有鳖甲领之人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温病条辨》卷3),共为君药。生地甘凉,滋阴凉血;知母苦寒,滋阴降火,两药同为臣药,协助鳖甲养阴以退虚热。丹皮辛苦而凉,可“治血中伏火,除烦热”(《本草纲目》卷14),使火退而阴生,以助青蒿透泄阴分之伏热,用作佐药。五药合用,滋、清、透并进,标本兼顾,有养阴退热之功。

运用:若暮热早凉,汗解渴饮:去生地,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止渴;

治疗肺痨骨蒸,阴虚火旺者:可加沙参、旱莲草以养阴清肺;

对于小儿夏季热属于阴虚有热者:酌加白薇、荷梗等以解暑退热;

对于阴虚火旺者:加石斛、地骨皮、白薇等以退虚热。注意事项:青蒿不耐高温,用沸水泡服。余药煎服。

3、阳虚发热

通脉四逆汤

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组成:炙甘草二两,生附子大者一枚破,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煎服: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原方加减:面色赤者,加葱九茎;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病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治则: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阴盛格阳、真阳欲脱真寒则:怕冷,喜热饮,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或腹痛,或干呕,或利止脉不出者,舌淡苔白。假热则: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面赤乃阴寒在下,逼阳上浮,即所谓戴阳证,或咽痛但不红

方证对应:发热,或平时怕冷,喜热饮,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舌淡苔白,脉微欲绝。

方义: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脱之危象,故加苦寒之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是以方后注明:"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运用:脉不出欲绝:加人参通脉;

颧面桃红不定(戴阳):加葱茎是通阳;

兼呕吐:加生姜;

兼腹痛:加芍药缓急止痛;

兼咽痛:加桔梗利咽开结;

兼下利清谷:合桃花汤;

注意事项:一定要辨证清楚真寒假热;注意格拒处理

另外转载: 需要说明一点,呕吐下利急证,一般都是阴阳两伤,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无形之阳气所当急固,在治疗时,先救阳脱,在阳气未追回,厥冷,下利未止之前,不能加人参胆汁等补阴药,阴药会缓姜附之功,直接用姜附,单刀直入,以追回散脱之阳气,待厥利已止,微微汗出者,是阳气也回,无阴液以配之,此时再加入人参胆汁等阴药,补阴以配阳,不然,无阴液以配阳,阳气还会外脱。

伤寒论中,通脉四逆汤加胆汁人尿,是吐无所吐,下无所下,阳气将亡,阴液将绝,四逆汤回阳,加胆汁人尿救阴液,胆汁人尿乃血肉有情之物,补阴最快,但现代西医输液补阴液更快,只是未必能追回外脱之阳气。白通汤加胆汁人尿,是防止药物格拒,即所谓反佐,引阳药入阴,如无格拒现象,断不可加入而妨碍姜附之力。

4、虚劳发热

小建中汤

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炙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二两胶饴一升。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功效: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主治:虚劳发热,洒淅恶寒,腹中拘急,心悸而烦,四肢酸痛,脉沉涩或缓弱;虚寒腹痛,症见脘腹拘急疼痛,时痛时缓,按之则适或减,心悸而烦,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脉沉涩虚弱无力;产后或经后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欲按,心悸多梦,手足心热,脉沉涩无力。

方证对应:发热伴腹痛喜温喜按,心悸,面色无华、舌质淡,脉沉弱或细弦。

虚劳发热,包括气虚、血虚、气血虚、阴阳两虚等型发热皆可以选用。

运用:气虚:加黄芪;

血虚:加当归

气血虚:加黄芪、当归

阴阳两虚:原方运用。

本方斟酌加减可以代替补中益气汤、四物汤、八珍汤等治疗气虚、血虚、气血两虚发热。

方义: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注意事项: 虚劳发热方可以考虑使用。

5、气虚发热

黄芪建中汤

原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组成:黄芪一两半、桂枝、生姜各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12枚(擘)、胶饴(饴糖)一升。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功效:温中补气,和里缓急。

主治:虚劳发热,洒淅恶寒,腹中拘急,心悸而烦,四肢酸痛,倦怠乏力,盗汗,身重气短,喘咳,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微而弱。

叶天士为黄芪建中汤治虚劳提出具体指征:1、久病消瘦;2、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3、脉虚无力;4、有操劳过度史;5、阴虚内热忌用。

方证对应:低热伴倦怠乏力,气短,遇劳加重。

方义: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

运用:气虚甚:加人参或党参、白术等补气;

胃胀:去大枣加陈皮理气除胀

大便稀:去白芍加炒白芍,加炒白术;

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渗淡利湿;

附:气虚发热也可以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本经》黄芪: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

6、血虚、7、气血两虚发热

内补当归建中汤加减

原文:治妇人产後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後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组成: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三两,大枣十二枚,加黄芪、当归。

煎服: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内之,于火上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穷代之。若无生姜,以乾姜代之。

功效:补气养血

主治:血虚发热,乏力,心悸,面色胱白,口唇指甲苍白,舌淡白,脉细无力

方证对应:低热兼血虚症状,面色苍白,心悸。

方义:加黄芪实际内合黄芪补血汤,加强补血功能。气为血之帅。气生血。

附:血虚、气血两虚皆可以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血虚发热:归脾丸也可使用。

《本经》当归: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在皮肤中(大观本,洗音癣)

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

8、气郁发热

四逆散(丹栀逍遥散)

原文:主治少阴病热化阳郁的四肢不温症,即: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处方:炙甘草,炒枳实,柴胡,芍药各等分

功效:疏肝和脾,解郁透热。

主治:气郁发热 发热(低热)随情绪变化而变化,或两胁胀满,或口干口苦,脉弦细。

方证对应:低热,随情绪变化而变化,容易急躁

方义:本方为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祖方。方中柴胡既可疏解肝郁,又可升清阳以使郁热外透,用为君药;芍药养血敛阴,与柴胡相配,一升一敛,使郁热透解而不伤阴,为臣药;佐以枳实行气散结,以增强疏畅气机之效;炙甘草缓急和中,又能调和诸药为使。

运用: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散寒,并主下利;

悸者:加桂枝温通心阳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健脾渗湿;

腹中痛者:加附子扶阳散寒

泄利下重者:加薤白行气导致。

附:气郁发热也可以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

9、血瘀发热

桃核承气汤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组成: 桃仁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芒硝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功用:破血下瘀。

主治:下焦蓄血证发热。至夜发热,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甚则谵烦躁,其人如狂。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舌有瘀斑,脉沉实而涩等

方证对应:发热夜晚加重,伙伴身体某部位刺痛舌暗苔白,脉沉涩。

方义:证属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

注意事项: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用本方;空腹服药;注意煎法;瘀血下后调方。

附:此类发热也可以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本经》桃仁:味苦,平。主治瘀血,血闭瘕邪气,杀小虫。

10、水饮发热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2)五苓散、

(3)真武汤;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原文: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组成: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治法:健脾利水,宣通气化。

主治: 发热恶风寒,无汗,头项强痛,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缓

方证对应:低热伴头项强痛,无汗,小便不利。

方义:本方是桂枝汤唯一去了桂枝而仍以桂枝命名的方剂。水气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的证治。 方由桂枝汤原方去桂 枝加茯苓、白术组成。桂枝汤所以去桂,理由有二:一为表邪已解;二为汗下之后津液 有伤。芍药、甘草酸甘益阴;生姜、大枣培补中气,协和诸药;加茯苓、白术,助脾转 输,淡渗利水,使内停之水尽从下去,则心下满,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诸证皆可随之而 解。

方后注云:“小便利,则愈”,说明服药之后反映,关键在于小便通利,若小便通利,水饮得去,诸恙得除,故知气能行水,水亦能化气也。

《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谓:“膀胱病,小便闭”;《灵枢·本输》云:“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2)五苓散

原文:71条:…..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组成:猪苓、白术、茯苓各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桂枝半两

用法:上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一日三次。多饮暖水,汗出愈。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所致发热低热,小便不利,口渴,舌淡苔白水滑。脉浮。

方证对应:低热伴小便不利,口渴,舌淡苔白水滑。脉浮。

运用:一般不需要加减,原方原配伍比例使用既可。

(3)真武汤

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组成: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两两,炮附子一枚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发热伴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方证对应:发热伴畏寒,小便不利,腿浮肿或咳喘,舌淡苔白滑。

运用;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

若呕者:加重生姜;

方义: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基本治法。本方附子辛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白术健脾燥湿。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白芍其义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亦谓之"去水气,利膀胱";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注意事项:本型发热多见于老年人,多兼有他证。

水饮发热三方使用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水饮气化不利所致,均匀低热,小便不利。

不同点:水饮所在部位不一样: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水饮在上部,在经络,所以出现头项强痛伴小便不利;五苓散水停部位在膀胱,伴小便不利、口渴;真武汤水饮停在下焦,但有水饮上犯他脏症状,伴小便不利,咳喘等,要详加辨别,合理使用。

作者:杨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