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用细辛组方配伍探要

《伤寒论》中虽仅有5方计7处用了细辛,其用量少则一两,多则六两,然可窥仲师善于妙用细辛组方之一斑。简要分析如下。

细辛与干姜、五味子配伍

细辛味辛性温,为少阴经之表药,能疏腠散寒,通阳化饮;干姜可温中散寒,健脾化饮;五味子酸收敛肺,降逆止咳,并可防姜、辛过散之弊。细辛与姜、味配伍的方剂是主治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之证的小青龙汤。仲景治寒饮阻肺的咳喘证,最喜用细辛与干姜、五味子配伍,首创姜、辛、味伍用以止咳平喘之妙法,开后世散、敛并用之先河。细辛助五味子宣降肺气,协干姜温化痰饮。《本草求原》曰:“五味子为咳嗽要药,然必合细辛、干姜以升散风寒,用此以敛之,则升降灵,咳嗽自止”。陈修园更明言:“干姜以司肺之开,五味子以司肺之合,细辛以发动其开合活动之机……”三药合用其妙天成,故仿此之方叠出。如《普济本事方》中的五味子丸、《太平圣惠方》中的干姜散等。

细辛与麻黄、桂枝配伍

麻黄味辛性温质轻,以轻去实,长于升散,其发汗解表之力冠辛温解表药之首;桂枝通阳宣散,透达营卫;细辛则能外散风寒,内化寒饮,上疏头风,下通肾气,助麻黄以辛通窍泄闭,协桂枝温经和营,引营分之邪达于肌表,令汗出而解。细辛与麻、桂配伍使用的方剂是小青龙汤。本方系麻黄汤去杏仁,桂枝汤去生姜,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而成。方中,麻、桂除外寒而宣肺气,伍姜、辛温肺化饮并助麻、桂鼓动内外之阳气,加强解表散寒之力;配五味子敛气、芍药养血并制诸药辛温宣散之性,以防耗气折阴之弊;半夏降逆化痰以利气道,炙甘草和中兼以调和诸药。共奏温经散寒、解表涤饮之功。

细辛与当归、芍药伍用

细辛与归、芍伍用的方剂是当归四逆汤和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是桂枝汤去干姜、倍大枣加当归、细辛、通草而成。方中白芍补血偏于养阴,其性静而主守;当归补血偏于温阳,其性动而主走;细辛温通行散,使芍药静而欲动,补其阴以生血,促当归行而欲速通其阳,以泄厥阴血分之寒;佐桂枝温经以散厥阴血分之风;协通草通行血脉;甘草、大枣补中益气,助当归、白芍补血,助桂枝、细辛通阳。全方有和厥阴以温经散寒之功,调营血以通阳气之效。主治血虚寒凝所致的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之证。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当归四逆汤证而内有久寒者,见大便溏薄、腹痛、呕吐等症。加吴茱萸、生姜增强温中散寒之功,并借酒力以行药势,助归、芍、桂、辛温经通脉。

细辛与乌梅、黄连伍用

黄连大苦大寒,与辛散的细辛合用,辛苦共施,寒热并用;乌梅酸涩,有收敛肺气、固肠止泻、和胃安蛔之功,三药合用,酸收、辛散、苦降,性味虽别,功效异殊。细辛与乌梅、黄连伍用的方剂是乌梅丸。主治脏寒蛔厥及久痢。方中重用乌梅、苦酒之酸配椒、桂、姜、辛、附之辛与连、柏之苦,使蛔虫得酸则静,得苦则下,遇辛而伏;并佐参、归益气养血,祛邪而不伤正。此方酸甘化阴,酸苦泄热,辛甘温阳,辛苦通降,酸甘辛苦兼收并蓄,刚柔相济,共奏滋阴泄热、温阳通降、安蛔止痛之功,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又被后世奉为治蛔之祖方。

细辛与附子配伍使用

附子辛温大热,纯阳有毒,通行十二经脉,为补先天命门真火、壮肾阳之要药,偏散里寒;细辛偏散表寒,二药合用,表里同治内外兼顾,在内则附子治之,细辛托之散之;在外则细辛疏之,附子鼓之助之。性则善走通行,功则散寒止痛。细辛与附子配伍的方剂是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少阴病兼表之“太少两感证”。细辛内助附子以兴阳,外协麻黄以解表,三药合用温阳以促进解表,解表而不伤阳气。

《中国药典》:细辛

性味辛,温。

归经归心、肺、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用法用量1~3g;外用适量。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

(1)细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与羌活、荆芥、川芎等同用,治疗外感风寒头痛较剧的病症;对于外感风寒、阴寒里盛的病症,亦可应用,须配合麻黄、附子等同用。细辛止痛力强,对于头痛、齿痛都有较显着的疗效,头痛可配合羌活、白芷等同用,齿痛可配合白芷、石膏等同用。对于风湿痹痛,以属于寒湿者为宜,可与羌活、川乌、草乌等配合应用。细辛能温肺以化痰饮,所以主要用于治疗肺寒咳嗽、痰多质稀色白的病症,常与干姜、半夏等配伍应用。本品又能通鼻窍,疗口疮。用于鼻渊,常配合白芷等应用;用于口舌生疮,可单用一味细辛,研末敷于脐部。

(2)本品虽有较好的散寒作用,但发汗作用力较弱,一般解表方剂中不作主药,临床用于风寒表症主要有两个方面:或者外助麻黄以发汗解表,内助附子以扶阳温肾,治疗阳虚体质的外感风寒,形寒怯冷等症;或者取其兼有止咳、镇痛作用,用于风寒表症兼有头痛、身痛或咳嗽等症。此外,在镇咳方面,可配合干姜以温肺化痰,配五味子以开阖并施,配麻黄宣畅肺气;在止痛方面,可配合白芷治牙痛,配川芎治头痛,配乌头治痹痛,都是常用的配伍应用方法,可供参考。

摘录《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