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怎么用?

附子,系毛茛科乌头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01 性味归经

性大热,有毒、味辛、甘。归心、肾、脾经。

02 功效

一、功效概述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二、适应证

治疗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病证。

三、文献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名医别录》:“脚气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坠胎,为百药长。”

四、现代药理

强心、抗休克、改善循环、镇痛、抗炎、抗寒冷、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等。

03 运用心得

一、主治病证

  • 再生障碍性贫血(气血两虚);2. 低血压(肾阳不足);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肾两虚);4. 支气管哮喘(肾阳不足);
  • 风湿性心脏病(心肾阳虚);6.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阳气衰微);
  • 慢性胃炎(脾胃阳虚);8. 慢性过敏性结肠炎(脾肾阳虚);
  • 风湿性关节炎(风寒痹);10. 慢性肾炎尿毒症(浊阴上逆);11. 虚人感冒(阳虚受寒);12. 肺炎(阳气不足)。

二、配伍心悟

制附子10~15g,配党参15g,当归10g,大熟地15g等,治疗气血两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制附子30g,配干姜9g,炙甘草6g、黄精30g等,治疗肾阳不足低血压。

制附子,配代赭石30g、蛤蚧1对等,治疗肺肾两虚肺心病。

制附子10g,配茯苓15g,炙苏子10g等,治疗阳虚咳喘。

制附子90g,配肉桂15g、葶苈子10g、茯苓60g等,治疗心肾阳虚风心病心衰并发肾衰。

制附子15~30g,配桂枝10g、细辛3g等,治疗阳气衰微,脉沉迟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制附子10g,配白芍15g、木香6g等,治疗脾胃阳虚胃病者。

制附子30g,配干姜10g,白术15g等,治疗脾肾阳虚泄泻症。

制附子10~15g,配白术15g、乌梢蛇10g等,治疗风寒痹证。

制附子30g,配大黄10g,桃仁10g等,治疗阳虚浊阴上逆的尿毒症。

制附子6g,配麻黄6g、细辛6g等,治疗太少两感证。

制附子10g,配麻黄10g、生石膏30g等,治疗肺热阳虚的肺炎。

三、剂量研究

最大剂量90g,最小剂量6g。

04 临床发挥

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通行全身十二经脉,驱除阴邪,回阳救逆,确有主帅之力,故喜用之。

然应用附子时,注意耐药性与当地用药惯例,掌握辨证要点,注意配伍恰当。

附子可以温阳救逆,如邪盛正虚时,亦可以寒温并用。临证时,务必注意阳气的消亡,用药当机立断,方能挽死亡于顷刻之间。

面色苍白,背恶寒,四肢厥冷,倦怠,舌白,脉微细、或迟、或沉而无力,为用附子的临床指征。证见以上三项者必用附子。

热盛、阴虚、肝阳偏亢者,孕妇,不宜使用附子。

如辨证欠妥,炮制失误,煎药不当,可引起中毒反应。轻者舌麻肢麻,恶心呕吐、眩晕,重者影响心脏直至死亡。

05 附子浅析

附子是中医学中温法的主药,许多医家非常重视附子的作用。

陆渊雷说:“附子为兴奋强壮药,能兴奋全身细胞生活力,起机能之衰弱,救体温之低落。”

虞搏说:“附子秉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的冷湿。”

由此可见,附子的用途甚广,但附子是大辛大热大毒之药,用之不当,祸不旋踵。

恽铁樵说:“附子为最有用亦最难用的药物,要能洞彻病理,辨证真确,才能取其疗效而祛其弊害。”

先师章次公指出:“应用附子的目的,在振起功能之衰减——不限定处所——故病必具有机能衰减之症状,譬如脉现沉微迟弱等象,心脏机能疲惫已甚,用附子可以振起之。……

附子之用,既在振起机能之衰沉,此为用附子之必要条件,若病人任何器官之机能并不衰减,则无用附子之必要,勉强用之,其祸立见。”

多年临床实践中对附子的应用也有所体会,其临床应用指征可归纳为主要指征与参考指征。

主要指征是:

  • 恶寒,四肢不温。
  • 脉沉、迟、微、细。
  • 舌质淡、胖、苔白。

参考指征是:

  • 面色晄白,精神萎靡,但欲寐。
  • 小便清长,下利完谷不化。
  • 腰膝酸冷,下肢浮肿。
  • 舌质紫,口不渴,口中和。
  • 关节冷痛。

本文选摘自《张云鹏内科经验集》,张云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