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宗翰老中医谈小儿脾虚易感证的治疗

小儿脾虚易感证,即小儿脾胃虚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生的一种病证。小儿脾虚易感证,在古典医籍和现代教科书中均无此名,但近年来临床却很常见,多是由于乳食不节,过食生冷或妄加营养等,致使脾胃功能失调,久则虚弱,水谷精微亏虚,肺卫失于营养,卫外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而发病。但临床常见的脾虚,不是脾阳虚而是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调。

一、病理机制

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调,不知饥饱,家长又片面强调给以高营养的滋补食物,导致饮食不节,生冷无度,营养过盛,使脾胃运化负担过重,以致脾失健运,胃不思纳。日久精微不足,则不能滋养于肺,化生于卫,故见肺虚卫弱之象,肌表空虚,稍受寒冷或气候稍变等,即可引起外感病的发生。另一方面,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不能及时消化所纳食物,积滞日久往往化热,内热由生,肺胃热盛,稍感外邪即发病。

以上二种,一个偏虚即脾虚外感,一个偏实即内热外感。但二者都是由于脾胃亏虚,运化功能失调所造成。

二、辨证论治

本证多表现为食欲不佳,甚则厌食,面苍黄不华,消瘦、发枯失泽,夜卧不安,手足心热,头汗多,腹胀痛,四肢倦怠,大便干燥或如球状,经常感冒,并常伴发咳喘之证。

脾虚易感的本证是脾虚,标证是积滞兼外感。所以在治疗时,急则治标,解表祛邪,化其积滞,治标中应兼顾其本,即调脾助运。故此病虽然也有脾胃虚弱之象,治疗时也不能冒然用补药,因为补则反留其滞,应采用消不伤正,补不留滞,消补同施,标本兼顾的方法。

偏实者,解表祛邪,清热化滞。药用桑叶、荆芥、焦曲、砂仁、陈皮、莱菔子、藿香、黄芩、生姜。后期调脾助运,药用茯苓、白术、苍术、焦曲、砂仁、佩兰、荷叶、炒谷稻芽。

偏虚者,解表祛邪,调脾益气。药用苏叶、桑叶、桔梗、生姜、焦曲、茯苓、白术、陈皮、太子参。后期健脾益气,药用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白芍、黄芪、黄精、大枣。

外感偏风寒加苏梗、粉葛、豆豉散寒解表;偏风热加薄荷、芦根解表清热;发烧加银花、连翘,小儿牛黄清热散、紫雪散清热退烧;食滞重加内金、枳实消食化滞;腹胀加木香、厚朴去肠中滞气;寒滞腹痛加肉果温脾散寒;热滞腹痛加赤芍清热化滞;齘齿加内金、川连清胃消食;躁急、惊悸加莲心清热镇惊。

便燥如球状者少用大黄调和肠胃,加郁李仁缓下无伤;因食热而多汗加黄芩、枳实清热化滞;表虚多汗者加浮小麦、龙骨、牡蛎、黄精固表止汗;咳嗽加桑皮、苏子、杏仁、桔梗、前胡宣肺止嗽。偏寒者加白芥子、法夏配妙灵丹散寒止咳;偏热者加黄芩、旋复花、胆星配保元丹清热化痰;咽痛加射干、牛蒡子利咽止痛;脾虚不运者,加苍术醒脾助运;后期脾虚加四君健脾益气;气血亏虚加当归、白芍、黄芪、黄精等补益气血。

总之,先解表祛邪,解表中必兼化滞,表解滞化,症状自然好转,然后再调脾助运或健脾益气使脾胃功能完全恢复,脾气充足运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亦足,即能滋养于肺又能化生于卫,肺卫气足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三、病案举例

例一:

王x,男,2岁。1984年3月20日初诊。平素食欲不佳,经常感冒,近感寒凉,发热T38.9~39.4℃,夜晚尤重,清涕、稍咳、不食、手心热,夜卧不安,腹胀痛,便燥,舌红苔黄白且厚,脉浮数,证属内热外感。治以解表祛邪,清热化滞。方药:荆芥3克,豆豉6克,苏梗3克,薄荷3克,黄芩10克,焦曲10克,陈皮10克,莱菔子10克,内金10克,黄连3克,芦根10克,生姜一片,三剂,小儿牛黄散一瓶。

服三剂发热即解,咳嗽尚作,腹痛。大便已下仍燥。再拟:清热化滞止嗽。方药:桑皮10克,苏子3克,前胡10克,杏仁10克,桔梗3克,焦曲10克,砂仁3克,陈皮10克,莱菔子10克,肉果3克,赤芍6克,大黄3克。

五剂药后,感冒已愈,夜卧安,食欲大增,便润,再拟调脾助运。方药:茯苓10克,白术15克,苍术12克,砂仁3克,陈皮10克,木香8克,焦曲15克,炒谷稻芽15克,内金10克,赤芍10克,佩兰15克,荷叶15克,甘草15克,郁李仁6克,以此为丸药巩固之。

例二:

张x,男,3岁。1983年9月11日初诊。食欲不佳二年余,经常感冒,每月发作1~2次,面苍黄不华、体弱神疲、多汗、昨又新感,微有发热,体温37.4~37.8℃,清涕,四肢倦怠,厌食。夜卧不安,舌淡苔薄白,脉细缓。症已五天,证属脾虚外感,治以解表祛邪,调脾益气。方药:

桑叶6克,豆豉6克,苏梗3克,焦曲10克,陈皮10克,木香3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太子参15克,生姜一片,三剂。

药尽热退,精神尚佳,食欲稍增,夜卧已安,多汗。再拟调脾助运为法。方药: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12克,苍术10克,山药6克,砂仁3克,浮小麦12克,黄芩10克,焦曲10克,莱菔子10克,生姜一片。

五剂药后,食欲已增,汗减,感冒已愈,面色较佳,无何不适。再拟:健脾益气。方药: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甘草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黄芪20克,黄精20克,苍术15克,山药10克,焦曲10克,砂仁6克,陈皮10克,浮小麦20克,牡砺10克。以此为丸药巩固之。

例三:

刘x,6岁,1984年1月19日初诊。患儿食欲不佳已3~4年,经常感冒咳嗽,喘憋,近受风寒,清涕鼻塞,咳嗽夜重,喘粗时憋,痰多色白,不烧,纳差,夜卧不安,腹痛,面苍黄且白,消瘦,舌淡苔白厚,脉沉紧。证属风寒束肺,脾肺气虚,治以宣肺散寒,扶脾益气。方药:

桑叶6克,桑皮10克,苏子3克,前胡10克,白芥子3克,桔梗3克,焦曲10克,杏仁10克,半夏6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甘草10克,生姜二片,妙灵丹二丸。

三剂药后,患儿清涕净,发憋已除,喘咳亦轻,咯痰爽,夜卧较安,食欲稍增,苔白厚,再拟前法。方药:桑皮10克,桔梗3克,杏仁10克,前胡10克,半夏6克,陈皮10克,砂仁3克,焦曲10克,肉果6克,甘草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生姜二片,五剂药尽。

药尽,喘憋咳嗽除,偶有痰涎,食欲增,夜卧安,面色尚黄,苔薄白,脉细。再拟:补益脾肺。方药:党参20克,茯苓30克,白术20克,甘草30克,黄芪30克,黄精30克,山药20克,桑皮15克,杏仁15克,前胡15克,百合20克,冬花20克,紫菀20克,焦曲20克,砂仁10克,以此为丸药巩固之。

摘自《北京中医杂志》,1989年第1期,作者/梁跃华、梁瑞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