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悌师徒对话:火神派用附子》导读

一、师父答任素玉问:女孩严重痛经案服用附子剂两周恶寒显现

寒邪因阳药运行有所表露——继续服用。

二、(补)经典火神派之“经典”命名来源:

张泽梁:“张存悌老师把吴佩衡先生这种临床以经方为主,擅用附子,用药简炼的风格称为‘经典火神派’,这是为了学术研究的需要。”

三、师父答汤春琼问:附子用于食疗问题。

1、附子用于食疗(当归生姜羊肉汤(仲圣)基础上加附子、狗肉汤炖附子(参考岭南中医四大金刚冬至节服用习俗)、母鸡炖汤炖附子(500g附子救连拉带吐厥脱案)、猪蹄炖附子(400g附子救母浑身冷如冰案)

2、附子必须先煎。

3、谈附子用于食疗起始剂量100g问题(先煎、煎透)

4、食疗附子炖汤用熟(炮、蒸)附子,断不能用生附子。

5、(补)附子用于食疗的反应记录一例。

6、经常头热、耳朵发热患者,食疗首选加砂仁下潜,还可以加些丁香。这种发热是阳虚发热,扶阳温潜就可以退除他的热了,砂仁10到20克就可以

四、师父答王天罡问:阳虚证情明显,配伍加阴药掣肘问题。

我在讲(《治之但扶其真元》时说过:

1、看有没有表证,有则需要开表,加麻辛。

2、若有里疾,比如便秘不惜用大黄通下。

3、(阳虚证)凡加阴药需慎重,除非有气虚表现才加些人参黄芪。

4、茯苓算动药,利尿的。

(克时注:①只有恢复到温暖如春,万物才能条达,开表意义所在。②四季天气降、地气升皆赖疏松的土壤才能实现。无论土壤干硬或泥泞,皆为积滞。参‘泄泻腹痛用大黄案’)

5、(补)泄泻腹痛用大黄案

五、病人汗多就不存在开表问题,他发生表虚,就应该固表。

六、师父答张泽梁问:干姜是否可以代替附子?

1、附子是百药之长,是任何其它热药包括干姜、肉桂替代不了的。

2、干姜稍微量大,药味就会变得很辣,简直难以下咽。

七、师父答张泽梁问:怎样选择不同工艺的附子?

1、附子不在炮制如何,而在于煎煮时间。

2、唯独要求久煎。(炮、炒、蒸附子不含胆巴,又保持了功效)

八、师父答傅勇问:附子配伍后久煎、过度久煎会不会影响附子的功效?

1、经常遇到没有久煎而出现舌麻、唇麻或心慌或眩晕的症候。

2、安全第一、坚持久煎。

九、师父答张同强问:真武汤原文是配生姜,何时配干姜、炮姜?及真武汤运用原则

1、真武汤确实是很重要的方剂,真武汤和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四逆汤的左膀右臂。几例非常严重的重症肌无力就是用的真武汤。真武汤的用途非常广,疗效也好。

2、生姜:真武汤原文是生姜,该用生姜就用生姜,生姜有止呕和辛散的作用,就是解除表寒。在有恶寒的时候,用生姜或者生姜加量。因为生姜是真武汤原有的。

3、干姜:遇‘微、萎、畏(脉微细、精神萎靡、畏寒)’证情,就是有四逆证时加干姜。成四逆和真武汤格局,当然同时加甘草。

4、炮姜:炮姜最直接的作用是止血,出现血证,就是有伤阴或者怀疑伤阴的情况下。比如口干了。用炮姜和甘草有苦甘化阴的作用。

十、师父答王天罡问:引火汤

问:病人有阳虚之像,用引火汤加附子可以吗?

答;可以。如果阴虚同时还见有阳虚,引火汤加附子,没问题。这就是锦上添花的问题。

1、引火汤是补肝阴的药,一派纯阴之药,只有巴戟天是一味阳药,补肾阳的药。要认定引火汤是治阴虚的药。

2、雷火。就是肝阴虚之火,雷火是发作性的发热。忽悠的来一下热,比如十分钟、八分钟,就下去了。这叫轰热。如同打雷,很短暂的,打完就销声匿迹了。这是雷火的重要特征。另外还有阴虚的的其它症象作为根据。

3、潮热:是发热两小时。三小时持续。

4、虽然症候有阴虚之象,但往往有舌胖润,即没有阴虚之象在舌上。如何定夺?因为表现的是雷火之象,就因为他舌胖。所以才在引火汤基础上锦上添花用附子,没有舌胖润就没有加附子的道理。(克时注:个人认为,舌胖润,预示土壤升降状态是因阳虚而土中水分壅滞。草木不能尽得天地之助故亦现阴虚之象。雷火之象或可从此稍悟其阴阳由来之理。)

5、师父答王天罡问:潜阳封髓丹与引火汤用法的区别

潜阳封髓丹:是针对虚阳上浮、外越、下陷特别是头面五官诸症,比如说口疮、舌疮、牙痛、目赤虚阳上浮之象。

引火汤:最常见的是轰热。突然上来一阵热。雷火嘛,就是突然打一下,雷就回去了。李可的话:乍来乍去。雷像闪电一样,来一阵热。立刻就下去。另外特点,是下半夜发起,或者上午突出,因为这是阳气当令的时候。这时候出现的症状,要考虑有引火汤证的可能。总而言之。引火汤是治疗阴虚的药,一定要知道这一点。没有阴虚的确证,你不要轻易用引火汤。

十一、师父答汤春琼问:妇女更年期的潮热与雷火是一样还是有区别?

更年期的潮热多汗属阳虚,引火汤证是阴虚。两者是对等的,绝对不能误判。

更年期潮热多汗多是桂枝加附子汤证,也可以是潜阳封髓丹证。更年期阳虚证用桂枝汤,桂枝附子汤,加龙骨牡蛎汤这是正治。甚至用真武汤。断没有用引火汤的道理。

更年期的潮热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有其它的阴象,阴脉、阴舌阴证作为根据。

引火汤的热是突然来突然走,就像打个雷闪个电一样。它时间特别迅速。(见上文‘十条·6’)

十二、师父答傅勇问:火神派与伤寒派在早用附子方面有哪些不同

1、仲景强调的见到四逆证才用附子。(见提纲·九·干姜·‘微、萎、畏(脉微细、精神萎靡、畏寒)’)基本上是较重的少阴证。

2、郑钦安可以说比伤寒更进一步,不用见到少阴证,见到太阴证时就用附子。只要是个阴证,就适合用附子,比仲景用的早。体现在张存悌老师归纳的阴阳辨诀里,只要见到一两样就可以用。这是郑钦安在伤寒上发展和不同之处。

经典火神派有早用、广用、专用、重用附子这四个特点。

十三、师父答张同强问:临床用的是制附子且入汤剂时也先煎久煎。如果应用附子作丸剂、泡酒、膏方时怎样处理?

滋补膏方制膏过程已经体现久煎了。

2、药酒:酒与药材(不单纯是附子)比例是3:1.就是1斤药材3斤酒。(附子泡酒要慎重,讲究用好附子,江油附子,如果还担心不妨加入甘草)

十四、师父答汤春琼问:温通化瘀止痛汤与双四逆汤都可以用于妇科病的调治。

1、两者各自的辨证要点?

2、两者之间的鉴别点?

3、临证如何加减用药?

①温通化瘀止痛汤是虚实对等的关系,实者温通化瘀止痛汤,虚者双四逆汤。

②温通化瘀止痛汤治的是实证,方中没有补药,特别是年轻女性。

③当归四逆汤里边有当归、白芍,这是补药,用于虚证。双四逆汤含有四逆汤。两者就是替换着用也没问题。当归四逆汤含有补药的成分,见到血虚就是贫血,这时考虑用当归四逆汤。比如月经量少的病人可以考虑双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有个特殊的脉证是脉沉细。和四逆证的脉沉细是一样的。曾辅民、范中林两先生用当归四逆汤用的最好。

十五、阳虚且月经少的病人的周期疗法。

汤春琼问:阳虚且月经量少的病人月经净后调理时用双四逆汤。在来例假的时候,改成温通化瘀止痛汤。相当于一个周期疗法。

师父答:这么用前提是她有痛经,又有月经量少的问题或者偏瘦的女性,这就提示有血虚的表现,或者贫血的病。这样情况用双四逆汤来治疗。当归四逆汤是补虚的底子,因为有个四逆汤合着呢。变成双四逆汤。

四逆汤。还有个温寒的问题,当归四逆汤温寒的作用不够。所以我常常把它合入四逆汤。

十六、师父答:生姜、大枣什么时候用。

生姜,用的基本没问题。

大枣,毕竟是补虚作用,痛无补法,痛症,疼痛时你就多用生姜,别用大枣。

潜阳封髓丹、引火汤、当归生姜羊肉汤、双四逆汤、温通化瘀止痛汤、潜阳封髓丹

《火神派诊治十大慢性病》·四·温潜法·潜阳封髓丹

所谓温潜法,是指温阳药与潜镇药配合的治法。温阳以治阳虚之本,药如附子、肉桂、四逆汤之属。潜镇以治浮阳之标。药多金石、介类重质之品,如磁石、龙骨、牡蛎、龟板等,适用阴盛于内,阳浮于外的病症。温潜法代表方有潜阳封髓丹、祝氏温潜法、卢氏扶阳安髓止痛汤、桂甘龙牡汤等。

※潜阳封髓丹

潜阳封髓丹由潜阳丹、封髓丹二方合并而成。其中,潜阳丹为郑氏自制方,用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药物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秘,故日潜阳。”《医理真传·卷二》)

封髓丹方出于元代《御药院方》,功能“降心火,益肾水”,组成:黄柏30g,砂仁21g,甘草9g(郑氏拟定剂量)。本方郑氏非常推崇,认为:“此一方不可轻视,余尝亲身阅历,能治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屡获奇效,实有出人意料,令人不解者.至平至常,至神至妙。”(《医理真传·卷二》)

吴佩衡等常将此方与潜阳丹合而用之,名之为潜阳封髓丹。

引火汤

《火神派验方辑要》82页:“(《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功用:滋阴抱阳,引火归原;治肾阴亏极,龙雷之火上奔之症。

※药物组成:熟地90g,盐巴戟肉,天冬、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可加油桂1.5g(冲),或油桂3g,去粗皮研粉,小米蒸烂为小丸药前囫囵吞下(剂量为李可案例所拟)。

※方解:方用熟地为君,大补其肾水;天门冬、麦门冬、五味为佐重滋其肺金,金水相资,子母原有滂沱之沛,水旺足以制火矣;又加巴戟之温,则水火既济,水趋下,而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不啻有琴瑟之和谐矣,何必用桂附大热之药以引火归源乎?夫桂附为引火归源之圣药,胡为弃而不用?不知此等之病,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腾,今补水而仍用大热之药,虽曰引火于一时,毕竟耗水于日后,予所以不用桂附而用巴戟天,取其能引火而又能补水,则肾中无干燥之虞,而咽喉有清肃之益,此巴戟天所以胜桂附也(《辨证录·咽喉痛门》)。

※编者按:此方最早见于清代陈士铎《辨证录·咽喉痛门》,方中并无天门冬一药,后至清顾世澄《疡医大全》加入天门冬一药,用治阴虚喉痛。后世引申用治雷火上冲之证,李可先生用以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症,曾辅民亦擅用此方。

案例·7.身痒:陈某,女,44岁。身痒。肤色正常,身阵热,热则痒。面热则在午后出现。心烦,神倦,舌淡,脉沉细弱。此阳损及阴,阴不抱阳,雷火燔灼,肤失濡养而痒。用引火归原法处之:熟地24g,西砂仁20g,天冬12g,五味子10g,茯苓15g,玄参12g,巴戟天30g,肉桂5g(后下),炮姜20g,枣皮30g,炙甘草20g。3剂。服药而愈(《擅用乌附-一曾辅民》)。”

当归生姜羊肉汤

《火神派诊治十大慢性病》:(三)·温补法·4·当归生姜羊肉汤·

所谓温补法,是指温阳药与补益药相配伍的治法,温阳治本,补益药则分三类:

其一,补气药,如参芪、白术之属,郑钦安有时称之为“温养”,如:“有当温养以扶阳者,甘草干姜汤、理中汤之类是也······,此皆治阳虚之要诀也。”(《医理真传·卷二》)代表方有人参四逆汤等。吴天士说:“无桂附以行参芪之功,亦无济于事。”

其二,补肾药,如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之属,代表方如金匮肾气丸等。

其三,补阴血药,如归芍、熟地之辈,通常称之为‘温滋’,代表方如当归四逆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温补法适用阴寒而兼气虚之类的病症。《医学心悟·医门八法》所称:“温之与补,有相兼者,有不必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

4.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

组成: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金匮要略》:“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祝味菊先生善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加附子温阳补虚,为食疗补阳开一法门。

※中医家主持人听荷:当归生姜羊肉汤本来就是补虚的,加上附子,阴阳双补,女子产后在恶露排尽后。就是主张喝当归生姜羊肉汤。不过辨阴虚还是阳虚,又得认真探讨张存悌老师说的阴阳辨决了。

当归四逆汤与双四逆汤

※资料笔记37页:“‘当归四逆汤加附子’篇。“当归四逆汤合四逆汤,师父称为‘双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双四逆汤。参考本文第十四条“③双四逆汤里边有当归、白芍,这是补药,用于虚证。双四逆汤含有四逆汤。两者就是替换着用也没问题。当归四逆汤含有补药的成分,见到血虚就是贫血,这时考虑用当归四逆汤。比如月经量少的病人可以考虑双四逆。当归四逆汤主要脉象‘脉沉细’——有血虚之象。当归四逆汤有个特殊的脉证是脉沉细。和四逆证的脉沉细是一样的。曾辅民、范中林两先生用当归四逆汤用的最好。”

※《火神派诊治十大疑难病》·温补法·58页·3·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大枣二十五个,通草二两,甘草二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喻嘉言认为:“四逆之名多矣。寒甚而厥,四逆汤;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热邪传里,四逆散。此用当归四逆汤何故?盖四逆之故不同,有因寒而逆,有因热而逆;此则因风寒中血脉而逆,乃当归为君之所以立也。”(《伤寒论·尚论》)

曾辅民教授对当归四逆汤颇有研究,认为本方用于治疗血虚肝寒之厥,《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及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均有明文.但须注意,本方虽用治手足厥寒。而本证之手足厥寒既不同于阴盛阳衰的少阴寒厥,又不同于热邪深伏的阳明热厥。,其鉴别在于并见症的不同。少阴阴盛阳衰的寒厥并见蜷卧肢冷畏寒下利等症;热邪深伏的热厥并见胸腹灼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结,口气臭秽等症。

脉细欲绝也不同于脉微欲绝,脉微欲绝主脏真亏损,真阳欲绝,此际当破阴回阳,脉细欲绝乃脉虽细但指下明显,将绝而不绝,为血虚寒厥所致。

临床运用本方,应注意以下几点:

(1)虚:当归四逆汤主之血虚寒厥,所以当有血虚见症,如唇爪不华,面色苍白,目涩、脉细等。其人平索即血虚或阳虚之体,但“精血同源”肝血久亏势必影响肾精,而且营血出中焦,所谓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不仅要注意肝这一方面,同时还应注意肝、脾、肾三者的关系。

(2)厥:此厥寒乃血分有寒,血虚寒束,血中温气不足,故手足厥寒。其中条文中之“久寒”二字当深思,盖久寒者,长久之沉寒痼冷也。寒者当温,留者当去,治当用辛温之品,散其内伏之久寒,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虽当归四逆汤所主治之厥为血虚寒厥,但有血虚与寒厥两方面不同侧重点,当其寒凝偏重,可加重温散之力,可于方中加附片、吴茱萸、生姜等。

(3)痛:“痛则不通,此痛证之谓也”。其不通原因,又当别气血痰湿,辨寒热虚实。此痛证有全身部位不定的特点,所以温通散寒之品不可少。

范中林运用本方于多种疾病,常获显著疗效。其辨证要点:

(1)少腹或腰、臀部以下发凉,或四肢末端冷。

(2)少腹、腰、臀以下疼痛,包括阴器、睾丸、下肢筋骨、关节疼痛以及痛经等.除以上主证外,还可能出现某些兼证。而脉象多细弱,舌质常暗红无泽,或有瘀斑,苔灰白或腻或紧①。

以上诸症,不必悉具,皆可用之。

※归纳名家经验,本方多用于痹痛、厥阴病症等。

(时注,①‘或紧’一词,出自《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147页原文,词义费解,疑为‘或滑’,存疑待考。)

附·资料·‘当归四逆汤加附子’篇

※胃痛:韩某,女,21岁,2018年7月13日诊:胃痛半个月,冷痛,隐痛,胀痛,食欲不振,恶心,暖气,矢气,口中津液较多,上半身汗多,下半身发凉,乏力,痛经,量少,血块,几日前因天气炎热做冰垫至腰腿冷痛,双腿无力,恶风,舌胖大,苔薄白齿痕,脉沉细。辨为肝胃虚寒,血虚寒凝,治以养血温经,暖肝温胃,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加味:当归15g,白芍15g,桂枝15g,细辛5g,炙甘草10g,大枣3枚,川牛膝15g,吴茱萸10g,生姜15g,生麦芽30g,黄芪30g,附子15g,白术15g.7剂。

2018年8月13日反馈:服药后胃痛,痛经痊愈,腿凉,怕冷,汗多均好转。(编者王松治案)

师父点评:本案胃痛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再加附子,锦上添花。

卢崇汉·温通化瘀止痛汤(原文见《中医火神派探讨》第2版)

摘自:《火神派名医验方辑要》:

功用: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用治虚寒痛经。

药物组成: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桂枝30g,小茴香20g,生蒲黄、吴茱萸、青皮、台乌、当归、苍术各15g,炙甘草6g,生姜50g。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温服。

方解:制附片、桂枝、吴茱萸、生姜温阳通络以活血,疏畅血脉推动血行;当归,青皮、小茴香、生蒲黄、苍术、台乌行气活血祛瘀以开瘀通阻,袪瘀生新。以上药物合用,具有缓解血管蜷缩,使脉道通畅,温之则寒散,化瘀则生新,而开瘀通阻推动血行,寒散则瘀滞可消,经络得以通畅。

应用提示:卢氏应用温通化瘀止痛汤治疗痛经206例,疗效显著,临床经愈187例,占90.8%:好转19例,占9.2%.7剂为1疗程,服药时间最短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病程短者疗效好,疗程短;病程长者疗程较长。

结果公示时间:10月16日

例案:

1.王某,女,18岁,学生。平时喜吃生冷水果,14岁第一次月经来潮,时值盛夏,经水未净而去游泳,发生腹痛。以后每当月经来时,腹痛即发,逐渐加重,持续1周左右,待月经净后疼痛才能缓解,至今已4年之久。时正值月经来潮,腹痛难忍面色苍白,畏寒肢冷,头部汗出,神倦不语,脉沉紧,苔薄腻。此乃寒凝血滞胞宫,冲任不和,经水难以畅流导致腹痛,治宜温经散寒,用温通化瘀止痛汤主之: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桂枝30g,小茴香20g,苍术、生蒲黄、吴茱萸、青皮、当归、台乌、五灵脂各15g,炙甘草6g,生姜50g。服药2剂经水已畅,腹痛消失,四肢转温,畏寒已解,脉沉缓,苔薄白。仍宜调协冲任,温暖胞宫为法,前方增损治之: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桂枝30g,苍术、生蒲黄、吴茱萸、当归、青皮各15g,益智仁,小茴香、仙灵脾各20g,炙甘草6g,生姜50g。

服上方3剂后,自觉一切正常,食欲睡眠均佳,每月经行畅利,未发生腹痛和其他症状。2年后随访,痛经再未复发(《中医火神派探讨》第2版)。

李某,女,32岁,某市医院妇产科医生。15岁月经初潮,即现少腹疼痛至今,每次经来小腹疼痛难忍,服用中西药物无数仍未解除痛苦。来诊时月经将至,少腹坠胀疼痛,呕吐泄泻,脉沉紧略数,苔白腻。治宜温经散寒,用温通化瘀止痛汤: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桂枝30g,小茴香20g,苍术、吴茱萸、当归、青皮、生蒲黄、广台乌各15g,陈艾12g,炙甘草6g,生姜50g,干姜30g。

二诊:服药2剂,经水畅,腹痛消,泄泻止,脉沉缓,苔薄白根略腻。仍宜温血海,暖胞宫,化寒凝,温水土,调冲任,前方增损治之: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桂枝30g,当归、苍术、吴茱萸生蒲黄青皮各15g,大麦芽、仙灵脾、小茴香各20g,炙甘草6g,生姜50g。

三诊:昨日月经来潮,色量均正常,无疼痛,脉沉缓苔薄白,现气血已和,治当温中暖下,使冲任得调,仍用前方增损: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苍术、上肉桂、砂仁、当归、青皮、吴茱萸、生蒲黄各15g,益智仁、大麦芽、小茴香各20g,炙甘草10g,生姜75g,5剂后,自觉一切止常,随访3年,痛经未再发生。(《中医火神派探讨》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