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湿症带下,怎么把湿带走?
傅山云:“带下俱是湿症。”脾为坤土,主运化水湿,脾虚失于升清,水谷精微无法输布全身,下流冲任而为湿浊。
故带下之治,主脏在脾,治疗大法主以健脾化湿为主。
但湿为阴邪,于人体内有从阳化热为湿热、从阴化寒为寒湿之分。
本例病程前后2个月,脾气亏虚加之湿困日久,阳郁不伸,胞宫失于濡养,来诊时便出现冲任虚寒的症状,单单健脾化湿恐难取效,曾老师合用少腹逐瘀汤,取其中暖宫养血、调补冲任之药,而去其活血逐瘀之品,脾肾双补,而获显效。
案
黄某,女,33岁,2015年2月13日初诊。
患者自诉2个月来带下较多,色白而稀,无明显臭味,未作系统诊治。
近日来患者时觉畏寒肢冷,少腹冷、隐痛,纳呆食少,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脾虚气弱,不能升清,津液下流为湿而成带下,病程日久耗散阳气,脾阳亦不振,胞宫失于温煦。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化湿,收涩止带。
方药:完带汤合少腹逐瘀汤加减。
陈皮12g,苍术12g,炒白术25g,茯苓20g,山药30g,党参30g,车前子15g,柴胡10g,炙甘草6g,白芍12g,荆芥穗15g,莲子15g,小茴香10g,当归6g,桑螵蛸20g,龙骨25g,牡蛎25g,海螵蛸12g,薏苡仁30g,肉桂5g,巴戟天30g,桑寄生30g,延胡索15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2月21日二诊。
患者服药后白带明显减少,畏寒肢冷,少腹冷、隐痛均好转,仍感纳呆食少,气短乏力,少气懒言,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辨证:脾气稍健,升清功能得复,津液运化而不下流为湿,但病程日久耗散脾之阳气,需继续温补中焦。
治法:健脾益气,温阳化湿,收涩止带。
方药:上方加黄芪、升麻、干姜温补中焦。
黄芪45g,陈皮12g,苍术12g,炒白术25g,山药30g,党参30g,车前子15g,柴胡10g,炙甘草6g,白芍12g,荆芥穗15g,莲子15g,小茴香6g,升麻6g,桑螵蛸20g,龙骨25g,牡蛎25g,海螵蛸12g,薏苡仁30g,干姜10g,巴戟天30g,桑寄生30g,延胡索15g,茯苓20g。
6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5年3月1日三诊。
患者诉带下明显减少,基本正常。纳呆食少、气短乏力、少气懒言亦明显好转,效不更方。
上方继续口服6剂后予香砂六君丸口服1个月收功。
按:《傅青主女科》云:“带下俱是湿症,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本例患者素体脾胃不充,中气不足,脾虚失固,不能升清,津液下流为湿而成带下。病程日久耗散阳气,脾阳、肾阳亦不振,胞宫失于温煦。
《傅青主女科》亦云:“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故任脉病带,责之于阴,督脉病带,责之于阳。”
故曾老师予健脾化湿、收敛固涩之完带汤合温煦冲任之少腹逐瘀汤,患者少腹无明显瘀证,故去没药、蒲黄、五灵脂,取小茴香、肉桂、当归温煦养血活血而暖胞宫,方证合拍,病获痊愈。
本文来源《曾定伦杂病学术经验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