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辨治皮肤病思路

“长沙”,代指仲景,因传说张仲景曾做过长沙太守。意为若想用经方治疗皮肤病取得好的疗效,窥懂张仲景《伤寒论》的旨趣,就必须弄懂六经辨证的真正内涵,从六经辨证入手。那么,何谓六经?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之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六经辨证就是三阴三阳辨证,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论》六经实质,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致可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经络论六经派,其代表人物为朱肱(著《南阳活人书》)、汪琥(著《伤寒论辨证广注》)等;另一派是以六气论六经派,其代表人物首推张志聪(著《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黄元御(著《伤寒悬解》)等。我最为推崇经方大师胡希恕的学术观点。胡老积数十年研究《伤寒论》心得,独具慧眼地提出:“六经即来自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何谓八纲?八纲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汉书·艺文志》所论经方的描述中:“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分明感受到八纲辨证的存在。由此可知,至少到汉代已存在八纲辨证。细考八纲,实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四对概念。而寒热、虚实两对概念,皆在各部位的阴、阳中再行细分。其中热必属阳,寒必属阴,而又各有虚实,如:实热、虚热属阳;实寒、虚寒属阴;可见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另有特例之病不寒不热、不虚不实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故万病皆可分阴阳(《经方传真》)。

医圣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即来自于八纲辨证,而高于八纲辨证。因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半表半里概念,将病位由八纲中的表、里细分为表、里、半表半里。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所组成的外在躯壳。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表证;里是指人体的里面,即由食道、胃、肠等组成的消化道。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时,便称为半表半里证。以上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病位的反应。也就是说,不论什么病,其病位不是反应在表,就是反应在里,或反应在半表半里,有时可以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但绝对不会超越此三者的范围。

必须注意的是,此言病邪反应部位,并非西医所谓的“病灶”,例如西医的肺炎,其“病灶”自然在肺部。但中医则不这么认为,当肺炎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机体欲作汗而不得汗出,口中和,脉浮紧。此种状态,是病邪集中地反应于体表部,正气欲作汗鼓邪外出之状态,为表证,非里证;当肺炎中期,机体出现恶热而不恶寒、汗出、口渴、尿赤、腹胀满、大便秘结、脉洪大或沉实,病邪集中地反应于胃肠消化道体部,机体须通过泻下的方法自消化道驱除病邪,此为里证;又当机体已抗力不济,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诸症,机体既不能鼓汗驱邪外出,又难以通过泻下方法自消化道驱除病邪,而集中地反应于半表半里体部时,为半表半里证。

表、里、半表半里三者,是病位的反应,而阴、阳、寒、热、虚、实六者,是病情的反应。而前已述寒、热、虚、实,又涵盖于阴、阳二者之中。经验可知,每一病位均有阴阳二证,二而三之为六,是为六经由来。详言之,即表热实阳证即太阳证,表寒虚阴证即少阴证;里热实阳证即阳明证,里寒虚阴证即太阴证;半表半里之热实阳证即少阳证,半表半里之寒虚阴证即厥阴证。简言之,即表阳证即太阳证,表阴证即少阴证;里阳证即阳明证,里阴证即太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证。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毋庸置疑的。

明白了六经及六经辨证的真正内涵,即辨六经就是辨八纲,就是辨阴阳表里虚实,仲景创造性的提出半表半里的概念,使八纲辨证更加丰富,更符合临床实际。故言六经辨证而不言八纲辨证,乃六经辨证高于八纲辨证,是八纲辨证的飞跃。

皮肤病因具有不同于内科疾病之特殊性,如常以局部皮疹为主诉,考察其病变亦多在局部,故多重视对局部皮损的辨证。如局部皮疹色红,多辨证为热;色白,辨证为寒;皮疹肿胀渗液,辨证为湿;局部皮疹瘙痒,辨证为风等等。若伴有整体症候的出现,按传统辨证思路,亦常采用脏腑辨证、其次有经络辨证、卫气营血、气血津液辨证等。举例如带状疱疹,中医古籍称为“蛇串疮”、 “缠腰火丹”等,认为本病因心肝风火、或肺脾湿热所致。《医宗金鉴》谓之曰:“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干者……属肝心二经风火,治宜龙胆泻肝汤;湿者……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若腰肋生之,系肝火妄动,宜用柴胡清肝汤治之。”此种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主要依据。现代中医各家临床报道,亦常遵循此辨证方法,或结合气血津液辨证、或结合经络辨证。现代中医高等院校6版教材《中医外科学》关于“蛇串疮”辨证亦常分肝胆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三型论治亦是以脏腑辨证为常用辨证方法。而罕见以《伤寒论》六经辨证为临床辨证依据的。如果因此而舍弃六经辨证,仅仅依据脏腑辨证来治疗带状疱疹,良法废弃不用,殊为可惜。

本人多年临床中,遵循《伤寒论》六经辨证规律,将经方活用于皮肤病及带状疱疹的治疗,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大体而言,如病初起,有寒热,则常在太阳、或转入少阳、或呈三阳合病,麻黄汤、桂枝汤、小柴胡汤诸方主之;亦有太阳病不解,转入阳明者,热从湿化,湿热相合,则以茵陈蒿汤主之;甚或下焦蓄血、瘀热互结,少腹部疼痛甚,大便难,则可以桃核承气汤攻之,或茵陈蒿汤合桃核承气汤,湿热瘀结一并攻之;虚人常现太阴症候,如脾虚便溏,可用理中汤;阳虚肢冷,则在少阴,必用四逆汤救之;若兼见恶寒、脉沉细、但欲寐者,则又是太阳少阴两感,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又或厥阴血寒,则以当归四逆汤,甚或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之。可见,带状疱疹的各期辨证,均未出六经轨范,均可以六经辨证来统筹,且具有辨证步骤简洁、严谨、规范,处方药味少、加减规范等特点,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掌握好六经辨证,不仅可辨治伤寒外感,更可以明此病机而统治百病,更可以明此而辨治各类皮肤病。古今中医大家,无不明此理,如清代伤寒大家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伤寒来苏集》)。

作者:欧阳卫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