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半表半里病位观

半表半里,与表,里一样,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病位概念,是分析归纳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方法。但张仲景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未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一词,只有在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以致有人至今认为不存在“半表半里”为病位概念,认为只不过是《伤寒论》中独有的一个病证名,表现症状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为主。如曹颖甫等医家认为《伤寒论》中病位只有表和里,没有半表半里,小柴胡汤是发汗剂。弄清这一问题,当今还是比较容易的,如立足于现存文献、《伤寒论》原文和临床实践三方面去探讨,可得到圆满解答。

1 文献研究多可证

第一个提出“半表半里”病位者是著名的医学家成无己,他在《注解伤寒论》中提出了“半表半里”一语,并把它作为一个病位概念、辨证纲领,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近代许多经方家皆用这一概念,值得瞩目的是经方家胡希恕先生,他提出了:六经即来自八纲,乃万病的总纲。仲景伟大功绩之一是创建了半表半里理念,由此创建了六经辨证体系。其弟子冯世纶又通过《汤液经法》和《伤寒论》的方证等考证研究,得到进一步证实,其中《伤寒论》第148条可提供有力证据,其条文曰: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这里的“脉虽沉紧”,当是“脉虽沉细”。“不得为少阴病”,是指汗出后,人体津液虚衰,可能由表阳证转为表阴证少阴病,但实际病已不在表,已往里传,但未传之里,而是“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入半表半里。这种不在表,也不在里的病位概念,在《汤液》是找不到的,可以说是仲景率先提出或称作发明。这就是张仲景在八纲中加入了半表半里病位概念,与《汤液》中的八纲,只有表里(外内、浅深)显然不同,也就是说,张仲景把八纲的病位表里又加入了半表半里概念,是产生六经的关键。仲景提出的半表半里病位概念,是八纲概念,不是脏腑经络概念。由于半表半里、六经理论的提出,使经方形成了独特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

六经名并未直接出现于《伤寒论》,在《伤寒论》有太阳、阳明、少阳三阳和少阴、太阴、厥阴,所谓三阴三阳,后世简称为六经。因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之说,后世多囿于脏腑经络之论,缺乏考证,难于反映六经实质。实际《伤寒论》的六经,是由疾病症状所反映的病位和病性来决定的,关键是对病位辨别:从症状看,三阳病中的太阳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可知病浅、病在表;阳明病有胃家实,可知病深、病在里。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病位是在表?还是在里?这在《汤液》找不到答案,是仲景据临床另做了归类,即第148条所述,指出“半在里半在外(表)”即指病位在半表半里。按阴阳分类,在同一病位则可出现有阴性证和阳性证,即与三阳相对的是三阴,即一个病位可呈现阴阳两类证,这样六经的提纲就是病位、病性的概括、反映。即:病位在表的阳证为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用八纲分析之)则为表阳实热证;病位在表的阴证为少阴病: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则为表阴虚寒证;病位在里的阳证为阳明病: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则为里阳实热证;病位在里的阴证为太阴病:“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则为里虚寒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证为少阳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则为半表半里阳实热证;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证则为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时腹自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则为半表半里阴虚寒证。

2 仲景论述已分明

《伤寒论》第264条: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论》第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由这两条可知,少阳病(即半表半里阳证)的治疗是禁汗、下、吐,病邪在半表半里,邪无直接出路,其治则只能是和法,以小柴胡汤为代表,其方的主旨是扶正祛邪。中医治病,从病位而言,邪在表则用汗法,如太阳病、少阴病。邪在里则用吐法、下法、清法或温补法,如阳明病、太阴病。既然邪在半表半里禁用汗、吐、下,那么半表半里之病必不同于表和里,是独立于表和里的病位概念。《伤寒论》第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病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太阳病属表证,少阳病属半表半里的阳证,由太阳表证转入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则再次证明了半表半里同表一样,属于独立的病位概念,不然仲景怎么用“转入”一词将表和半表半里衔接起来呢?

此外, 《伤寒论》第252条: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该条文中“无表里证”中的“里证”,不能理解为里部的证,只能理解为“比表稍微偏于里之,也即半表半里证。”因为如果患者没有里实满的里证,怎么会用大承气汤下之呢?这也是仲景在条文中暗含有半表半里病位的概念。类似的条文还有《伤寒论》第257条:“患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等等

3 临床实践多可验

笔者在临床实践上体会到,有些疾病若表现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半表半里之证,必须用和法进行治疗,决不能单与汗、清、下等法,必须重视半表半里病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临床上遇到有半表半里证才可用柴胡剂,若没有该证则禁用

如笔者治疗1例发热患者,郭某,男, 40岁,会诊日期: 2007年5月5日。患者主因“蛋白尿10年余,伴乏力1月余”收入院。患者1994年在海军总医院常规检查时发现尿蛋白(+ +),潜血(++),在海军总医院行肾穿刺取活检,病理提示“IgA肾病”,具体诊疗过程不详。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活动后乏力,间断有双侧眼睑及双下肢水肿,为求系统治疗而收入肾内科。10天前患者由于外感出现发热、恶寒、咽喉疼痛,间断输注柴胡注射液、安灭菌、莫西沙星等,酒精擦浴,吲哚美辛栓纳肛,并服用白虎汤、银翘散等热仍不退,故请求会诊。刻下症见:发热,不恶寒,口干咽痛,渴欲饮水,头晕,恶心,晨起呕吐,大便偏干,小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T: 38.7 ℃ ,BP:130/80mmHg,全血细胞分析: WBC: 2.1×109/L,RBC: 1.88×1012/L,HGB: 5.7g/L,PLT: 117×109/L, L%: 20.5%, N%: 72.4%, M%: 7.1%。扁桃体Ⅱ度肿大,可触及颈前淋巴结肿大。该患者恶心、晨起呕吐、咽痛辨证为少阳病,口干渴欲饮水,大便偏干辨证为阳明病,综合辨证为少阳阳明病,其方证为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桔梗、生苡仁。药用:柴胡24g,黄芩10g,清半夏12g,党参10g,炙甘草6g,生石膏(同煎)45g,桔梗10g,生苡仁18g,生姜5片,大枣4枚。1剂后,患者诉发热减轻,咽痛好转,再服1剂,体温降至正常,咽痛止,颌下淋巴结肿大消失。该患者出现了咽痛、头晕、恶心、晨起呕吐等少阳病症状,前医给予银翘散“汗法”以及白虎汤“清法”均未有效,笔者用小柴胡汤加减“和法”而取效,可见半表半里病位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需重视。

总之,半表半里作为一个病位概念,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一个重要纲领,是仲景在《伤寒论》所提出,有实在内容,是疾病规律的反映,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很好地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宜明析。

文章来源:鲍艳举、花宝金《伤寒论》半表半里病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