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类方:泻热消痞

经方,原指经验用方,今特指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此说乃相对于宋、元以后所出现的时方而言。类方,则是指在药物组成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方剂集合,意在将用药相近的方剂同类相附,从而研究每类方剂的学术思想和用药变化。

泻心汤类方以治疗痞证为主,其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说明内无有形实邪,只是脾胃气机壅滞,其成因多为胃热脾寒,寒热错杂,治疗多以清胃温脾为主。

半夏泻心汤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十七篇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脉证: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

病机: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于中。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

方药:半夏半升 黄芩3两 黄连1两 干姜3两 人参3两 甘草3两 大枣12枚

生姜泻心汤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脉证: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

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方药:半夏半升 黄芩3两 黄连1两 干姜1两 人参3两 甘草3两 大枣12枚 生姜4两

甘草泻心汤

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三篇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脉证: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

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

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

方药:半夏半升 黄芩3两 黄连1两 干姜3两 人参3两 甘草4两 大枣12枚

黄连汤

173、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脉证:上热下寒,腹中痛,欲呕吐。

病机:上热下寒,升降失调。

治法: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方药:半夏半升 黄连3两 干姜3两 人参2两 甘草3两 大枣12枚 桂枝3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359、伤寒,本自寒下,医反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脉证:呕吐常表现为食入即吐,下利便溏,可伴见口渴,口臭,食少乏力,腹胀腹痛,喜暖喜按。舌边尖红,舌苔黄白。

病机:胃热脾寒,寒热格拒。

治法:清胃温脾。

方药:黄芩3两 黄连3两 干姜3两 人参3两

泻心汤

十六篇17、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脉证:心烦不安,吐血、衄血。

病机:热盛吐衄。

治法:清热泻火止血。

方药:大黄2两 黄连1两 黄芩1两

大黄黄连泻心汤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脉证:心下痞满,按之柔软而不痛不硬,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或关脉浮。

病机:胃热气滞。

治法:泻热消痞。

方药:大黄2两 黄连1两

附子泻心汤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脉证: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恶寒汗出,舌红苔黄,脉微数。

病机:胃热气滞,卫阳不固。

治法: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药:大黄2两 黄连1两 黄芩1两 附子1枚

旋覆代赭汤

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脉证:频频嗳气,上腹部痞满,按之紧硬而不痛,纳差,或见呃逆、呕吐,舌苔白腻或厚腻,脉缓或滑。

病机:胃虚痰阻,肝胃气逆。

治法:和胃化痰,镇肝降逆。

方药:旋覆花3兩 人參2兩 生薑5兩 代赭1兩 甘草3兩 半夏半升 大枣12枚

作者: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