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仲景胃虚上逆例,治呕吐黑水、大便稀黑法
原文:问生产频多,经水失期,此冲脉厥气,直攻心下,引胁环及少腹。呕吐黑水,黑为胃底之水;便出稀黑,乃肠中之水。经年累月,病伤胃,何暇见病治病?务在安眠进食为议,仿仲景胃虚上逆例。
人参 炒半夏 代赭石 茯苓块 降香 苏木
疏注:女子以血为主,生产频多,是以导致血虚与经水失期之由。
冲为血海,《灵枢海论》第三十三:“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刘仲迈《伤寒杂病论义疏·平脉法》第二注:“冲为经脉之海,又曰血海。”血海空虚,是以导致冲脉之气上逆,直攻心下,引胁环及少腹、呕吐黑水等症。
然经水失期日久,岂无瘀血停滞于中?因有瘀血停滞,故肠胃中之水夹瘀血,随冲脉之逆气而为呕吐黑色,随大肠之传导而为稀黑便也。
案中虽未言及瘀血,然从所呕吐与大便之黑色,以及方中用降香、苏木之理推之,可知有瘀血无疑。
喻嘉言《寓意草》说:“黑水为胃底之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旋代赭汤主之。”
叶氏有见于此,故仿仲景胃虚上逆例治之,不治其黑水,而黑水自止。
《临证指南医案·崩漏》治沈某案中说:“夫冲脉隶于阳明。”隶者,属也。扁鹊《难经·二十八难》说:“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因冲脉起于气街,并足阳明之经脉上行至胸中,故曰隶于阳明。
是以调中补胃,则食进而血生,血海自不空虚;和胃降逆,则冲脉之气降,呕吐诸证自愈。
况方中加入止血去瘀之品,而经水失期、便出稀黑等症,犹不愈乎?
方解:此乃足阳明经之药。
半夏辛温,降逆止呕;人参甘苦,补气生津。
茯苓甘淡微温,补心脾而利水;代赭石气寒味苦,养血气而镇逆。
降香辛温以止血,苏木甘咸以去瘀。
此方即旋覆代赭汤加减而成。
因有呕吐,故去甘草、大枣之甘守;胁下不满,故勿用旋覆花之咸温。
因呕吐黑水,故加茯苓利水,降香止血,苏木去瘀也。
附:验案一例
李某,男,70岁,成都市西御河街居民。1968年5月22日初诊。
家属代诉:病人患胃痛已10余年。
10余年以来,每年胃痛反复发作,服中药或西药均减轻。一个月以前,不明原因胃痛复发,在外服中西药均无效。
21日午后,突然呕出红黑色之水液数次,约有500mL。
今日又呕吐一次,其色与前同,约有150mL。
胃痛拒按,有如针刺,噫气,不能食,面白少神,口渴饮热,舌苔黄,质红,无津液,大便干,色黑,小便正常,脉细无力。
因病人年老体虚,病情较重,不能站立,故未作钡餐检查。
此系胃气阴虚,冲脉之气上逆,兼瘀血阻滞之候。
治宜益气养阴,镇逆止血,佐以祛瘀之法,宗叶氏前案方化裁:
红参须10g,明沙参30g,怀山药30g,生赭石24g,白芍18g,苏木6g,仙鹤草12g,炙甘草6g,竹茹18g,2剂。
5月25日二诊:病人服上方药后,呕血已止,胃痛减轻,无拒按如针刺之象,饮食增加,精神好转,舌苔薄白、质微红、久津,脉弦细,大便色黄而干,色己不黑,仍本前方加减,用益气养阴、调气和血之法治疗。
明沙参12g,怀山药30g,白芍药18g,炙甘草6g,香附10g,乌贼骨18g,白及12g ,3剂。
5月28日三诊:病人胃痛更减轻,舌脉同前。原方再进3剂。
自前次来门诊治疗以后,已未来复诊。随访病人,据诉服前方后,胃痛已愈,饮食正常,精神恢复如常,并能治理家事矣。
按语
本例症见胃痛不能进食、面白少神、脉细无力,属胃气虚;舌苔黄、质红、无津液,属胃阴虚;胃痛拒按,如针刺状,又呕吐红黑色之水液,解黑色大便,为胃中瘀血阻滞。
瘀血停于胃中,随冲脉之气上逆,故呕吐红黑色之水液;随大肠之传导而外出,故解黑色大便。
名家简介
彭宪彰(1917—1989),又名德锡,四川省仁寿县人。著名中医内科学家。出生于中医世家,功底深厚,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内科杂病,辨证灵活,善用经方,每于平凡之中见奇效。其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遗尿的经验,被誉为活用经方的典范。
本文来源于《彭宪彰叶氏医案存真疏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