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无汗、项背强痛等证

葛根为豆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葛的根。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春秋两季采挖,切片,晒干。生用,或煨用。

【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

【应用】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无汗、项背强痛等证。

本品解肌发汗。对风寒表证常与桂枝、麻黄、白芍等同用;若风热表证兼有内热则宜配伍黄芩、石膏、柴胡等药以解肌清热,如柴葛解肌汤。

2、用于麻疹初起,发热、恶寒、疹出不畅之证。

本品性能解肌发散,可助其透发。常与升麻同用,如升麻葛根汤。

3、用于湿热泻痢及脾虚腹泻等证。

本品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而奏止泻痢之效。湿热泻痢多与黄芩、黄连等配伍,如葛根芩连汤,治痢疾身热证;若脾虚气弱的腹泻,则多配伍党参、白术、木香等药,如七味白术散。

4、用于热病烦渴及消渴证口渴多饮。

本品有生津功效。可单用或配伍麦冬、天花粉、地黄等药,如玉泉散。

此外,现代用葛根治疗高血压脑病,对改善头痛、眩晕、项强、耳鸣、肢体麻木等症状有效。多与其他降压药配合应用。

【用量用法】10~20g,煎服或入丸散。止泻宜煨用。

【文献摘要】

《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疗消渴、伤寒壮热。”

——西汉·刘向

《日华子本草》:“止血痢。”

——年代作者不详

《神农本草经》认为葛根:

葛根,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十岁已上。一名鸡齐根。生川谷。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葛根,味甘,性平。主治消渴,身体严重发热,恶心呕吐,以及各种痹症,能使气、津液旺盛,解除各种毒素。葛的种子,主治长期下利达十年以上者。又叫做鸡齐根。产于山川河谷地带。

【附药】葛花

为葛的未开放的花蕾。性味甘,平。功能解酒醒脾。主要用于饮酒过度,头痛、头昏、烦渴、胸膈饱胀、呕吐酸水等伤及胃气之证。可与人参、白蔻仁、橘皮等配伍,如葛花解醒汤。

【用量】3~12g,煎服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