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邪里饮之己见

承蒙陶校长厚爱!让我以“外邪里饮”立题,进行讲座。奈何!我资质浅薄、学识有限,数次易稿,也不足以阐述我内心所想。

有师兄说“外邪里饮嘛”,无非那几个方子,若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半夏厚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有啥子好讲的,有啥困难的嘛!无非是你根本不懂而已!

我只能淡淡的一笑,并不能说什么。因为我确实没有读懂,因为外邪里饮在我这里并非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证型,而是我自以为是的把它当做一个病机来看、来解读。

我的思维比较发散,常脱稿,常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若是各位师兄、各位师姐跟不上思路,下来可以反复聆听,针对一些不懂的或者说有差异的地方,咱们可以继续探讨。

若是我,今天的解读,能对你有一丝一毫的启迪,那么这得力于胡老学术体系,得感谢胡老、冯老、校长乃至在座的各位师兄师姐教导、引导有方。若是有所偏颇,乃是我彭某人,没有读懂、没有理解到真正的实质,与二老无关;同时也请各位师兄、师姐多予以包涵,并予以斧正为谢!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外邪里饮之己见》。当然这里面可能会讲到一些其它窜进来的东西,我习惯性的把一些临床当中常见的问题带进来,与各位师兄师姐一起思考。

那么说到外邪里饮,饮是一个重点,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何为饮?一切非正常代谢的水、津即为饮。

(饮)它常停留或盛注于机体的某个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和性质有所不同,我们把它分作:痰、饮、水、湿4种。

那么何为痰?

何为饮?

何又为水?

湿又呈什么样?

痰是体内水液停聚,凝结而形成的一种质地较稠,较浊,而粘的病理产物,它常呈半凝固乳胶状态,流动性较小,多停于肺,但它可以随气流窜全身,见证较为复杂,一般以吐痰多为其主证。临床当中我们以痰为其主要表现的方证可以见到射干麻黄汤证,小陷胸汤方证等等。

饮是什么?饮是我们体内水停聚而转化成的一种较痰清稀、较水浑浊的病理性产物,它常停聚于某些腔隙及胃肠,以停聚处的症状为其主要表现。比如说:它停于肺,它可以咯出清晰的泡沫痰,吐在地上如水即化。那么我们临床当中常见到的方证可以是小青龙汤证、苓甘五味姜辛之类的方证。

水都是我们日常当中所需要的,但是机体病理状态下的水是指的什么?是指体内水、津、因气化失常所导致的,它的临床表现常以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腹大痞胀、舌淡胖为其主要表现。我们临床当中经方常见的方证有越婢加术汤证,也有越婢加半夏汤证,那么我们后世当中的五皮饮也可以见到类似的。水聚于体表导致的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湿,不太好形容这个东西,湿可以无明显的性质,它呈现出来的是以汽态的形式体现在患者的体内,它的弥漫性较大。临床当中,它最常见,最典型的症状是以肢体闷重、酸困、困乏为其主要表现。

那么我们刚才提到的一系列方证,都可以在黄皮书上,还有我们这一脉息息相关的一些类方的方证书上,比如说《病位类方解》、《经方精义》上都有详细的论述。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就不具体的讲它。

痰,饮,水,湿本属一类的东西,正所谓是一源四歧,在《金匮》里面有很大三章的篇幅说的是它,第一个是湿,第二个是痰饮,第三个是水气篇吧,都提到它们。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它们均为体内水液停聚所形成的一个病理产物。虽然说我们后世把痰、饮、水、湿分得很清楚,教材上说的很清楚,实际当中,特别是我们在临床当中是很难截然地把它分开,它们四体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互相兼并。 那么我们临床当中又常常把它们通称:比如说我们临床当中所说的辨证有痰饮,这个人有痰湿,这个人是水饮,这个人的水湿很重,湿饮很重,湿痰很多。

痰饮水湿实为水毒的提法,这水毒是东人(日本人)的一种读法。而我们经方一派的,我们临床当中习惯性的把痰饮水湿这种水毒称作饮;关于痰、饮、水、湿我简单地阐述了一下。

那么,我想请教在座的各位师兄师姐:痰饮水湿临床当中六经归属于哪一经?瘀血、宿食、结石又归属那一经?

有师兄说,痰、饮、水、湿,归属于太阴。也有师兄说,瘀血,宿食,结石,它归于阳明。

那么,临床当中,痰、饮、水、湿,是否可以直接等同于太阴,或者说痰、饮水,湿就是太阴病或者太阴证。我们临床当中说,痰、饮、水、湿等同于太阴,瘀血、宿食、结石,等同于阳明。它的依据又是什么?我们临床当中是否陷入一种惰性思维,是一种惯性思维。

为什么?有师兄告诉我,痰嘛、饮嘛、水嘛、湿嘛,它是一种阴性的物质,它属于寒的,寒呢应该温,太阴也应该温,那痰、饮、水、湿理应属于太阴哪。瘀血宿食是有形之物啊,那个阳明提纲里面不是说嘛,“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这是有形之物,形成实在里嘛,它不是阳明又是什么呢?我曾经也深信不疑,但是后来我又推翻了自己。这是为什么原因?因为我觉得临床久了,你说痰饮水湿属于太阴,宿食、积食、瘀血、属于阳明,这在临床当中并不是那么好用啊。

一旦不好用,我们处于这个瓶颈期,若不是去突破它,那么我们就可能退回去,想想我们当初师承班800人之多,现在的传承班,学员也四百多了,为什么好多师兄学姐滞而不前?为什么很多师兄师姐返回去学脏腑、经络、运气、标本中甚至五行……解伤寒?

那么我下面,我就将我自己对这一个痰、饮、水、湿乃至瘀血,宿食、结石,这一个六经归属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有可能是我自己没读懂,歪楼了。

那么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师兄师姐,里阴是什么?里阴到底指的是什么?但是我也愿意自己把它说出来,希望大家在临床当中去实践。看看到底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如果说不是这么一回事,那么,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师兄师姐,给我予以指正,直接给我彭某人说,你的思维是错的。

我们通过查阅胡老对《伤寒论》太阴篇的解读,以及翻阅《辨证施治概要》总论中的论六经和八纲,可以知道太阴为里阴。

我先谈一下我自己对里阴的认识,里是指的是病位,是正邪交争之后,病情所集中反映的部位。那么同样在这里我设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正常人是否有病位?确切地说,我们正常的人是没有病位的,因为胡老在概要里面说过,病情必须反映于病位,没有病情,它哪里来的病位,是不是?

那么里,那病位是在机体的极里面,大概地说一下,应该是在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器官所组成的部位,但是它也并非局限于这一个解剖的位置,这一个定位。我和几位师兄可能也有争议,争议当中我也受益匪浅,至于这一个问题,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进行讨论。

阴,胡老指出当为阴性证,那么阴性证到底是指的什么?

愚通过反复的研读《概要》方知这阴性证是指的不及之证,那么胡老在论六经与八纲之中,首先提到的阳和阴,其实是指的是太过与不及。而我们很大一部分师兄是草草的读过没放在心上。那么,不及包括哪一系列的情况呢?阴性证涵盖哪一些呢?它包含虚,或寒,或虚寒,或寒实,或不虚不寒而导致的整体不及的证候反应或症状反应。

那么这就是我对里阴的一个认识,具体里阴是什么?里阴在我这里它就并非仅限于太阴的提纲证,那么我辨太阴是依据临床中所见,知道病或者症集中反应与里,病情有所不及而无它经病者。治宜温,治宜补者,皆可以按照太阴病的处置,它是没有错的。

那么我们引申到表证的。表证是什么?表证,它分为阴和阳,那么阴,将才我说了是不及之证,那么阳应该是太过之证,那么我的表阳是什么,我的表阳并非仅限于太阳病提纲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我的太阳病是什么,我的太阳病是指整体症候反应以太过之势呈现于体表,集中的呈现于体表,欲借发汗之机而达到驱邪者视为太阳。

那么表阴是什么,表阴是患者的整体症候反应虽然集中于体表,但是它是以一种沉衰不及的现象,虽然说欲借发汗之机而达到祛邪,但是因为它的不足,需要在发汗的基础上增加振奋沉衰的药物。

它们都并不局限于提纲,因为胡老也所说过的,提纲证并不能涵盖本经的所有证,我们要通过知道六经与八纲之间的关系而推论出各经证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这里附有两张表,这两张表,是《概论》里面的。《概要》里面的,很多东西,很多师兄都没有仔细看过,那么我将才所说的,这一系列的东西,都在这两张表里面去体现过,我不用多说,下来各位师兄仔细观摩这两张表,会发现很多东西。

特别是第一张表,旁边这16个字,要注意,我们临床当中辨别阳证、阴证,不是凭得虚实,也不是凭得寒热,具体凭得什么,各位师兄动脑子自己想一想。

那么讲了这么多饮到底是不是太阴?

我的认为是饮停于里它可以导致机体出现,或虚或寒或虚寒或寒湿或不及的症候反应,那么它是饮所导致的里阴证,它是饮所导致的太阴病。

但是太阴病,里阴证是否都兼有饮了?虽然说停饮多太阴,但是太阴未必皆有饮。若大建中汤,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走马汤,三物备急丸,桔梗白散之类的。它们是否又见到饮了?

我们需要明白太阴的本质是什么?太阴的本质是里有所不及。里出现虚或出现寒或出现虚寒或出现寒实或出现不及,它才是太阴的,太阴的本质就是这个,太阴未必就是饮,饮未必就是太阴。所以愚认为痰、饮、水、湿未必直接等同于太阴。那么瘀血、宿食、结石也同理,未必属于阳明。

那么,痰、饮、水、湿乃至瘀血、宿食、结石的六经归属。如何进行归属?我们应根据当前刻下所出现的证候反应或者说症状反应或者说脉症而进行辨别。

那么,痰、饮、水、湿作为病因,或者作为病机,它刺激机体,诱发机体应答,它所呈现出来的证候反应,可以是太阴,也可以是阳明,甚至是太阳,或者少阴、厥阴病,我们应根据它的证候反应进行辨别,进行六经归属,而不是直接将痰、饮水、湿,或者瘀血、宿食、结石归于什么,我们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维。

有师兄可能还想说,说什么,治饮当用温啊,治太阴也是用的温药,饮归太阴是没有错的,你为什么说它错了?对,你所说的治饮当温,太阴也当用温药,没有错,但是它仅是饮停于里,所导致患者当前刻下出现的太阴病,它才等同于太阴,这是没有问题的,你这样辨证是好的。

虽然患者内有伏饮,但是当前刻下所出现的证候反应却是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这个患者也有饮啊,你也直同太阴?你也同样的采取温法?也按照太阴治疗?这就不对了吧。

我们临床当中看到一个患者,她内有伏饮,但是这个患者它当前刻下它出现了什么?它出现了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肤干无汗,舌苔薄白,脉象浮紧。你说她也有饮,它是太阴,我也用温法,对吗?可能就不对。

同理,这个病人,它内有伏饮,它的舌苔可能是水滑的,舌也是胖大的,但是它当前、刻下出现的是以头晕、口苦目眩、往来寒热、脉弦细,一派少阳之证,你也采取温法?

那么通过这一系列的事实说明,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不能直接把痰饮水湿等同于太阴,具体的问题应该具体的分析、具体的辨别。曾经,我们好多年之前,有一批师兄,经常讨论的时候说,《伤寒》、《金匮》它是以津液链进行的一个贯穿,那么津液的一个进退也就体现了一个六经演变的过程。他们也总结出了一个什么,一句话叫做“津液的进退乃是方证的进退”。

那么我们人的生命活动仅仅是津液?我觉得并不是。人的生命运动在于气、血、津的一个推动,那么气、血、津源源不断的贯行全身,一旦发生停滞,那么它就可以出现痰、饮、水、湿、瘀血、宿食、结石等病理产物。

那么我想所说的是,气、血、津才是主导的人体六经病证的一个进退,同理是气、血、津才是主导方证的一个进退。

那么,痰、饮、水、湿和瘀血、宿食、结石一样,它们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它们可以自发病,也可以有外邪或者外来的刺激,诱发机体产生应答。机体的应答在咱们中医来说应该是正邪交争。

胡老讲,人为什么会发病,他是这样描述的,“人之所以发病,盖由于患病的机体隐伏有食、水、瘀血,三者中的一种、二种或三种自中毒,减弱了其抗病的机能,才导致人体患病”那么,从这一句话里面,我们可以知道,痰、饮、水、湿乃至宿食、瘀血甚至结石,它可以没有外来刺激或者外邪,而导致患者自体发病。

那么我们辨别它的六经是什么,是根据它的脉症,根据它的证候反应,去辨别它的六经是什么,然后再在六经的基础上兼看有无具体的宿食、水饮、瘀血同病处理。

那么讲了这么多,引申到后来的外邪里饮,我认为的外邪里饮是什么?我认为的外邪是机体外的邪气刺激,包括后世所谓的,风、寒、暑、湿、秋、燥、火等外因,也包括一些不良的刺激。我们所辨别的病位是正邪交争之后、病情所集中反应的部位。

那么我所认为的里饮是什么?我所理解的里饮应该是机体内的水、津发生了障碍,导致潜伏于体内,这便是停饮、里饮,它可以在患者的里面,也可以停聚于患者的体表,也可以停聚于患者的半表半里之外。虽然说它有可能停在表,也有可能在里,但是我们还要明白一点就是什么,饮停聚的部位并不一定是病情所体现出来的。因为要明白病灶非病位。

那么如此一来,我的外邪里饮就拓展开了。所以它的证候反应也并非仅限于太阳夹饮或者少阴夹饮。那么方证也并非仅限于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半夏厚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等。而我的方证应该是涵盖了外邪与里饮斗争之后产生的六经病下的所有方证。

比如说外来之邪激动体内潜伏的痰、饮、水、湿,导致患者当前刻下出现恶寒重,发热也重,肤干无汗,心情烦躁,舌红苔黄,欲汗不得汗,脉浮的大青龙汤证。它也有可能是外邪激动里饮,通过正邪交争之后,出现什么?出现以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瞻语遗尿。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治?我们是不是根据它当前刻下所出现的证候反应进行辨别它的八纲的实质而进行选择方证,而并非是紧盯于这个患者,它有外邪,它有里饮。

还有我们一脉学习体质辨证的、一部分老师,在临床当中常常遇见什么,遇见这一个患者,它是一个痰湿体质,他就过分地去注重这一个患者的体质,说他是痰湿体质,他是半夏体质,而忽略了患者,当前刻下,他已经出现了什么?出现了腹胀,便难行,四五日不行,而腹无所苦。他还是看的是半夏体质,就(还是)用半夏,这种抛弃了病情不顾,而只顾其体质的大有人在。

拖拖拉拉,说了很多一些无用的,也说了一些过分偏激的话,但是这一系列很多东西应该是我们临床当中可以见到的。

我们临床中。还会长期纠结一个问题,纠结一个什么问题?纠结一个方证归属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师兄师姐卡在瓶颈,而不进反退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记得去年,去年我应该是6月30号到的京。到京之后那天晚上,我们很多师兄坐在一个小屋里面,席地而坐,因为沙发有限,在讨论一个问题,讨论一个什么问题?讨论大黄附子汤的六经归属!有师兄说它是阳明太阴合病方,这是第一种看法;有师兄说它是太阴病方,这是第二种观点。那么我当时是少数派,是三个人认为的阳明。那么说阳明太阴,有没有道理?有,因为这一个方证里面,它有里的热证或者实证,也有里的虚症或寒症,所以说他认为是阳明太阴。那么说阳明,当初我说阳明,对不对?也对,为什么?因为,开始我们已经提到了阳明之病胃家实,这个实是指的是有形之物,填充于里。那么,不管这一个患者,它所出现的是实的热证还是寒实?它皆属于阳明,这是我们当时的理解。

那么回家之后。我复看《概要》(指胡老《辨证施治概论》一文),这个《概要》我已经看了十年了,反反复复地看。每次看都有每一次新的收获,在这里面发现什么,发现胡老把寒实归在哪里?可能很大一部分师兄没去看。胡老讲的是,寒而实属于不及之证,它集中反应于里,则属于太阴,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讲过,所以我现在来看,大黄附子它属于一个太阴方。那么在胡老体系统,大黄附子汤也确实归属于太阴。

我们临床当中可能很大一部分师兄就是,忙于六经的一个归属,而实际忽略了经方辨证的尖端是方证。

那么这一个方证并非是简简单单的方与证的对应。我们所谓的方证辨证这个方证里面实际是已经涵盖了后世所谓的病因病机在里面;也包括我派的六经八纲也在里面;也包括患者的三因制宜:地域,因时,因人,因个体。这些因素都在里面体现出来。我们所谓的方证辨证,它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东西,我们应该知道方证里面包含了一系列的什么东西?

它包含了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一系列之外,它还包括药证,量证。那么我们经方辨证的依据是根据患者的证候反应,那么也是仲景十六条当中明明白白所说的那十二个字,我认为那十二字是咱们中医不管经方还是时方的真言。中医,特别是咱们经方派,不要过分的纠于某些情况……而应该是有其证而用其方,有其证而用其药。证的出入,决定药的加减,证的偏颇,决定量的侧重。

这一系列都是我浅浅的认识,可能有认识不到位的地方,可能也有认识过偏的地方,希望各位师兄师姐予以指正,

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

附加彭师兄最后的一段文字:

痰、饮、水、湿是水毒的细化,实际就是阳气(津液)出现问题,临床辨证宜根据症状反应辨析,而不是依据病理产物惯性归属六经。

外邪里饮问答部分整理

问题01:矫浩田师兄:在六经辨证准确的情况下,方子选用和药物加减,如何能更精确?

彭鸿杨师兄:这一个怎么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方证也一样,方证乃是我们经方家一辈子的功夫,这需要不断的累积经验,不断的学习。特别是我们对《伤寒》、《金匮》的原文,以及一系列的方证,类方必须要熟悉,你不熟悉它怎么给你用。我们临床当中一些验案,一些败案,都要总结。特别是我们在一起学习,讨论乃至跟诊的过程当中,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解案的思维,我们学习并不是去学习某一个秘方,拿回家就可以了。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学习临床的思路,跟诊也是跟的临床的思路。

问题02:肖铁臣师兄:麻黄附子细辛(表阴,相对于表阳麻黄汤) 大黄附子细辛(里阴,相对于里阳的承气汤)。从形式上区分可能会简单一点,然后慢慢体会病机和方证应用。

彭鸿杨师兄:肖铁臣师兄提到一个那个大黄附子细辛汤,可能开始前面我说的可能有一点点的快。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省略掉。这也是对我们这一个体系当中说,同一病位上可不可以有阴阳并存的一个东西。这一个东西我说出来,可能会引起大家的一个不赞同。但是这是在胡老书中体现出来过的,也是说到过的。就是说,里有湿与热交争,当湿大于热,则热从湿化,当属太阴;如果说是湿热交争于里,里(热)大于湿,湿从热化,则属阳明。这一章节的归属在哪里讲?在《金匮》“黄疸”篇里有言。各位师兄师姐可以自行参考。

彭鸿杨师兄:我知道我今天晚上有一系列的东西,可能很大一部分师兄转不过这个弯,也迈不过这一个坎,因为在大部分的师兄师姐脑海里,饮是成了固定的太阴,瘀血宿食(结石)成了固定的阳明。要让你们转过这个弯,是不容易的。

张占鹏师兄总结听课内容的笔记:

饮(水)为三毒之一,人体津液异常皆可导致。津液遍布周身内外,饮邪也可表、里、半表半里皆见。凡人发病,有病位、病性(阴、阳),有寒、热、虚、实,一说饮,岂可论为太阴?六证皆可见。余毒(瘀血、宿食、结石)亦然。

八纲之辨,首辨阴阳,太过不及上下功夫。六证之辨,不限于提纲,要理会其义,扩大范围。半表半里确定,排除表里为其妙。方证是尖端,需要一生修炼。感谢彭师兄,感谢陶校长。

录音:郑军

文字整理组织者:罗会钺

参与文字整理人员:李静、李炜、李春香、钟涛、郑俊燕、陈爱玲、罗会钺、董乃娥、马龙标、胡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