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用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病证,如湿温、黄疸、泻痢等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及陕西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晒干。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生用,酒炒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肺、胆、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
【应用】
1、用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病证,如湿温、黄疸、泻痢、热淋、痈肿疮毒等。
本品苦寒,燥湿泄热,并能解毒。治湿温发热、胸闷、苔腻之证,须配伍滑石、通草、白寇仁等渗利化湿药,如黄苓滑石汤;治湿热发黄,可为梔子、茵陈等药的辅佐,以增强清肝利胆功效;
若肠胃湿热所致的泻痢,则多配伍黄连;治下焦湿热,小便涩痛,可配伍生地、木通,即火府丹;用于痈肿疮毒,常配以天花粉、白芷、连翘之类。
2、用于湿热病壮热烦渴、苔黄脉数等证。
本品能清气分实热,并有退热功效。常与梔子、黄连、石膏等配伍。本品的清解热邪作用,配伍柴胡,用于寒热往来证,可解少阳之邪,如小柴胡汤。
3、用于肺热咳嗽。
本品长于清肺热。单用即为黄芩散;配伍半夏、天南星,即小黄丸,可治咳嗽痰壅之证。
4、用于内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崩等证。
黄芩具清热与止血双重作用。可单用黄芩炭,或配伍生地、白茅根、三七等药。
5、用于胎热不安。
黄芩有清热安胎功效。常与自术、当归等配伍,如当归散。
【用量用法】3~10g,煎服或入丸散。清热多用生黄苓,安胎多用炒制品;清上焦热可用酒芩;止血则多炒成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伐生气,脾胃虚寒、少食、便溏者忌用。
【文献摘要】
《别录》:“疗痰热,胃中热。”
——西汉·刘向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萎、喉腥、诸失血。”“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
——明·李时珍
《神农本草经》认为黄芩:
黄芩,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生川谷。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黄芩,味苦,性平。主治各种发热,黄疸,痢疾腹泻,能祛除水湿,治疗闭经,恶疮,疽疮溃烂,被火烧伤形成的疮疡。又叫腐肠。产于山川河谷。
【陈修园曰:】
黄芩与黄连、黄柏皆气寒味苦而色黄,主治大略相似。大抵气寒皆能除热,味苦皆能燥湿,色黄者皆属于土,黄而明亮者则属于金,金借土之色以为色,故五金以黄金为贵也。
但黄芩中空似肠胃,肠为手阳明,胃为足阳明,其主诸热者,指肠胃诸热病而言也。黄疸为大肠经中之郁热;肠澼泄痢者,为大肠腑中之郁热。
逐水者,逐肠中之水。下血闭者,攻肠中之蓄血。恶疮、疽蚀、火疡者,为肌肉之热毒,阳明主肌肉,泻阳明之火即所以解毒也。《本经》之言主治如此,仲景于少阳经用之,于心下悸易茯苓,于腹痛易芍药,又于《本经》言外别有会悟也。
【附注】另有同属植物西南黄芩和甘肃黄芩或粘毛黄芩等均作本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