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在泾杂证治疗经验9则

尤在泾治疗各种疾病的点滴经验,今汇集整理如下:

01

泻痢不同,治法有异。

痢疾和泄泻,病本不相同,治法亦相去甚远。

泄泻多起病于寒湿之邪,寒则宜用温法,湿则宜用燥法;痢疾致病多由于湿热之邪,热则宜用清法,湿则宜用利渗之法。

虽然泄泻也或有热证,但毕竟寒多于热;痢疾也或有寒证,但终究热多于寒。

所以,泄泻日久不愈,每伤胃阳,而见肿胀、喘满等变化;痢疾经久不止,必损其阴,而虚烦、痿废诸种疾病随后而生。

痢疾之病,若用收涩之法过早,湿热流注,多成痛痹等病;泄泻之疾,或过用疏利之剂,中气虚馁不复,常可衍变为脾劳等病。

泄泻多属寒湿,寒从湿生,故宜用苦温之药以燥其中焦;痢疾多属湿热,湿从热化,故宜用甘淡之剂以利其下焦。

且燥性药物多属温热,中温则寒与之俱消;甘淡渗利之品,多偏寒凉,所以便利则热邪自除。

寒湿多本于中焦气虚,不可更用渗利之法;湿热郁久则成毒,不宜再以温药燥之。

痢疾与泄泻的病因、病机治法大不相同,二者切不可混为一谈。

02

虚劳治以中气为主。

虚劳之病,多系积劳成虚,积虚为弱,积弱致损所致。虚弱犹可补益复旧,而致损成劳,则罕有能复员如初的。

劳损症有自上传下,也有自下而逐渐发展影响及上的,但治疗都应该以脾胃中气为主。

脾胃居于中焦,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其他四脏。故脾胃气盛,四脏虽虚,还可以通过脾胃后天之本的濡养而滋生。

虚损而至食减形瘦,当以治后天脾胃为要,可用异功散,六君子汤治疗。

治虚损分五脏,以《难经》论述最好。

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

虚劳之人,往往并非单纯为虚证,其气血常有郁聚之处;

所以虽然形体虚羸瘦弱,而胁下或有迫塞不适,不能左右侧卧,是为虚中有实,应于补益之中,寓以通行之意,画龙点睛,则通体皆灵,治疗时可稍佐以琥珀、沉香,用之往往获效,这并不是单纯滋补的力量所能够达到的。

03

伤食治加人参运药。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伤食之病,治疗时应分上中下三焦,其在上者吐之,在中者消之,在下者夺之。

饮食所以停滞于中脘不能运化,往往是由于脾胃之气虚弱,消磨水谷运化精微失职。欲消除其食积,必须凭借药力,但运行药力还是要靠胃气。

临床凡遇伤食之症,屡用消食行气之药,而食积不能消除的病人,可以在消食导滞的药物中,加人人参3克至6克,往往能起到神奇的疗效。

04

咳嗽经年不愈之治。

咳嗽一病,其病因很多,如果辨证不明,则不能取得疗效。

治疗咳嗽,最重要的是要分别肺脏的虚实,邪气的寒热性质和痰的滑涩。

如由于身受寒邪,口饮寒凉而致病,则为冷嗽。

咳嗽经年不愈,屡治不效,而又无他症可资辨别者,尤氏即用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煎服取微汗出,每能取效。

咳嗽治用清凉,屡发屡甚,而别无热症可辨者,可用圣济饴糖煎(饴糖、干姜、豆豉、杏仁),亦多能取效。

05

肝胀之病利药理血。

肝胀一病,胁下胀满,痛引少腹。

尤氏引《素问·缪刺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胀满,不得前后,先饮利药之论,认为这是瘀血留滞不去,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而致,所以于一般火逆而致肝胀之外,又有因血滞而致者。

火热无形,故火逆者,可用苦辛的左金丸以平之;血滞有形,故宜用利药以行之,尤氏主用新定肝胀汤。

肝胀汤由赤芍、生地黄、当归尾、桃仁、红花、香附、大黄、牡丹皮、青皮组成。

本方以桃红四物汤化裁,去川芎之上行,加大黄、牡丹皮凉血清热祛瘀,以消蕴积之热,加香附、青皮,以疏理肝气,对肝胀血滞者应有疗效。

06

口疮责之肾虚火动。

口舌生疮之病,有虚证也有实证。

一般认为,属实者,为心胃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其症见口臭作渴,发热,喜冷饮,治宜用清法,可用外台含煎(升麻、大青、射干、苦竹叶、栀子、黄柏、蜜、生地汁、生元参汁、蔷薇根白皮);

属虚者,多为寒中,脾胃虚衰,虚火上炎,发为口疮,其症见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手足逆冷,肚腹作痛,宜用温法,可投附子理中汤之属,使土温则火自敛。

二者之外,又有肾虚火动之症,而肾虚之候,有阴阳两端。

一是肾脏阴虚,阳无所附,而游行于上,发为口疮,治宜壮水以恋火,宜用六味地黄丸。

一是肾脏内寒,阳气不安其宅,而飞越于上,治宜温肾敛阳,可用七味都气丸,或八味丸治之。虽有元脏阴火上攻口舌之说,用巴戟、白芷、良姜等味,殊为未妥,惟用附子蜜炙后含咽,最为良法。

07

咽喉之病慎用寒凉。

咽接三脘而通胃,故以之咽物;喉通五脏而系肺,故以之候气。气喉谷咽,皎然明白。

咽喉之上,其病多为肿痛失音,故一般医生治咽喉病喜用寨凉之药。客热咽痛之病,多由风邪客于喉间,气郁而为热,则作疼痛。

有初得病即发热而咽喉疼痛的,是因为感冒后着厚衣被,或用辛热即卧,遂成上壅;或有内热而欲取寒凉,为外邪所袭。

似此宜用甘桔汤,用甘以除热,辛以散结为治。

又有天行之邪,喉痹、咽痛病症相似者,勿用酸寒之药,恐郁其邪气于内,则不得外出。

若寒客咽喉,则更宜用甘辛温药治之,切忌寒凉,使邪郁而不解。

凡喉痹之病,不可纯用凉药,此只服前取效,而上热未除,而中寒复起,毒气乘虚入腹,胸前高肿,上喘下泄,手足厥冷,爪甲青紫,为最危之候。

喉痹、缠喉风等病,治愈之后,或见虚喘,而身不热者,往往是服凉药过多,而致下元虚衰,应服镇重温药,可用黑锡丹、正元散之类。

08

目赤肿痛当知治痰。

目赤肿痛一病,一般医生知道用降火法治疗,而不知道可用活血法。

戴复庵主用活血之法,取四物汤化裁,地黄生用,芍药取赤芍,并加入酒大黄、赤茯苓、薄荷叶,效果颇佳。

尤氏认为,目赤肿痛的治法,于降火、活血之外,尚应知道还有治痰一法。

脾肾壅滞,则积热生痰,或积痰生热,痰热相因,上攻于目,则昏痛不已。

这种目赤肿痛,由痰热上攻,当用化痰清热之法。尤氏取半夏、石菖蒲、黄芩、枳实、陈皮、茯苓,稍加菊花、白蒺藜之属治之,效果很好。

09

小便不禁属于虚寒。

小便不禁之病,《原病式》有热客肾经之说,《明医杂著》也认为属于热,《赤水玄珠》和《景岳全书》皆持反对意见,而尤氏之言则更得其要领。

他说,古方书论小便不禁,有属热属虚之辨。不知不禁之谓,乃以小水太利为言,皆属虚寒,何有热症?

若因热而小便频数,则为淋漓点滴不能禁止,而又出之不快,或多见涩痛,不是所说的遗失不禁。

倘以虚寒而误认为属热,妄投泻火之剂,岂不危殆!

命门阳衰,不能约束水液,正所谓水泉不止,膀胱不藏,急宜温固肾气,可用济生菟丝子丸治之;又有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为病,亦见小便不禁,冶宜补中益气汤之属,而以固涩之品佐之。

本文选摘自《典要仲景学说的尤怡》,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