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经方体系简介
一、什么是经方?
经方者,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二、什么是类方?
类方,是指在药物组成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方剂的集合,而集合中的每一首方剂即为类方元。
类方的研究始于明代施沛的《祖剂》,该书以仲景方为祖,将后世用药相近的方剂同类相附,归为一系,从而研究每类方剂的学术思想和用药的变化。清代张璐的《张氏医通》有一卷为“祖方”,选古方36 首,附衍方391 首。徐灵胎延续了这一思路,并把它引入了《伤寒论》研究,因而有《伤寒论类方》传世。当代研究类方著名者为黄煌、段苦寒、邢斌。
三、类方的优势
经方的方子,它们基本上都是类方,一大类一大类的,有基础方,有一模一样的原方,只是加重某个药物的方,有衍生加减方,它们之间有规律可循,非常好掌握,非常好记忆。
还有经方的药证严苛,不能随便加减,必须有严格的适应指针,每个方子用的药物都是非常少的,而且很多方子用的药物都是相同的药物,两三百个方子,药物也就八九十味,就是一些特常见,特普通的药物反复的排列组合,这样学习药证难度就非常小,容易把每个药物的适应证弄精准,药物多了很难弄透切。
四、广义经方的三广理论
第一、辨证法广:六病辨证法,辨方证法,辨病机法,辨体质法,平脉辨证法,气血津液辨证等
第二、方证广泛:广义经方采用的方子不光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上的方子,我们的视角扩大到《千金方》《外台秘要》《温病条辨》,以及历代名方都为我所用,同时我们驾驭方的方法也有众多方法。
第三、广泛接纳不同流派:我们广泛接纳中医古典精华和现代流派的优秀成果。
五、如何建立经方思维体系?
六病提纲容易学习,容易辨证,容易建立起六病辨证思维。
八纲辨证与六病辨证的区别和联系
(1)八纲辨证:寒,热;表,里;虚,实;阴,阳。 表,实,热三纲属于阳纲;里,虚,寒三纲属于阴纲,所以阴阳二纲统领六经。实际上除了阴阳二纲外(学术性的),只有六纲:寒、热、表、里、虚、实在临床中运用。
(2)六病辨证:(里)虚证,寒证属于三阴,是阴纲;(表) 实证,热证属于三阳,是阳纲,除去表里病位不确之外或是进一步简化为寒热虚实,三阳有在里的(三阳属于实证热证本来在表,但是阳明病在里),三阴也有在表的(三阴本来在里属于虚寒证,少阴病有在表的部分,又有在里的部分),所以表里不好定位;同时六经辨证(病)还有一个半证的问题,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这就是它独特的地方。这样可以准确的表达:阳之表(病位)太阳也,属于实证(病态)热证(病性),阳之里阳明也,属于实证热证;少阳者半表里也,属于偏实,偏于热;阴之表少阴也(笔者认为还有部分里证),属于虚证,属于寒证;阴之里太阴也,属于虚属于寒证虚证;厥阴者半表里之间,便于虚,便于寒。
(3)二者的共同点都是阴阳二纲驾驭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实际用的只有六纲。
六病辨证,除了说明疾病寒热虚实表里外(太阳病在表,属于热,属于实;阳明病在里,属于热,属于实;太阴病在里,属于虚,属于寒;少阴病在表,属于虚,属于寒);还有一个半证的问题,半表里,半寒热,半虚实。就是病位除了在表在里,还有半表里;病态出了虚证和实证之外,还有半虚实;病性除了寒证和热证外,还有半寒热。多了半证,在八纲的四纲中就多了半表半里偏实偏热的少阳证和半表半里偏虚偏寒的厥阴证。 现在中医经方界基本有个共识:六病(六经)为纲,方证为目,纲举目张,这是学习经方最最简单,最最快速,最最接近伤寒本意的东西,是大道至简,是最容易出临床效果的方法。
1、八纲辨证多了一个复杂的环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方证→药证,是四个步骤;六病辨证:六病辨证→辨方证→药证,三步曲,一看就知道谁简单。
2、六病辩证把阴阳两纲隐藏在三阴三阳当中,尤其多了个半证,也就是多了阴阳之间各自的中间状态,也就是多了少阳和厥阴病证,圆满的解决了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互相夹杂的实际问题。
3、六病辩证法是一个完整的高效的辩证链条,除了用六病辩证法初步辩明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之外,其实它里面还暗涵了更加精细的辩方证法和辩药证法在里面,这是对更加精细入微的辩证法,也可以说六病辩证法是一个辩证法系统。
六、怎样学好六病辨证?
1、首先理解透六病辨证提纲的意思,建立起六病思维体系,后面有专门章节。
2、多看一些近现代与当代经方名家的医案,看他们在医案中是怎样在复杂的症状中用六病提纲提炼出证候的,反复琢磨,反复阅读理解,看多了就能学到一些基础。
3、多实践,多看病,实践出真知,在学习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学习。
4、多跟诊经方明家抄方。
七、辨方证与辨方机
(1)辨方证法
1、经方家胡希恕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一个病人来看病,有一大堆复杂的症状,医生需要通过六病辨证法辨证出疾病属于什么病,然后再去找与该证相对应的方子,刚开始粗略一看适合它的方子也许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下功夫去甄别,用“排除法”,找出最佳方子,这个过程就叫辨方证法。
2、辨方证这个辨证方法,需要我们医生在平时努力,去研究每个方子的独具的特征性和特异性的东西,这就是使用这个方子的抓手,每个方子都有自己的特异性的东西;同时横向纵向的找出与它相近似的方子(也就是类方),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细微的区别点,越详细越好,然后写下来整理好,记忆住,运用时才能左右逢源;要注意,这些工作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医生一生反复的去做这些工作,反复打磨推敲,反复实践,不断突破自我;辩方证是续六病辩证后的更上了一个台阶的辩证法,辩证出来的证必须与在众多类似方子中筛选,辩证出来的方子相符合,才能有效果,把抽象的六病辩证的证用方子来解释了,更加接近疾病本质。
(2)辨(方子)病机法
对于一个方证来说,单纯从条文的意思或是从方子表浅理解来运用的话,对于经方来说是简单的肤浅的。我们需要透过条文和方子的表象深入研究方子,抓出方子背后能反应方子本身的东西,反应方子本质的东西,那就是方子的病机(‘方机’)”,这个过程就是辨病机法,方子的病机与证对应叫做“方机对应”。一个方子的病机被总结出来,然后再去治疗符合这个病机的各种不同的病,就会达到“异病同治、一方治多病”的效果。辨方机法是高级的辨证法,是续辨方证辨证之后,再次高级的辨证法,简单的疾病,用辨六经,辨方证就可以,复杂的疾病,难治疾病就要变方机法,一定要努力学习实践,才能把经方运用到极致。比如白头翁汤之“热痢下重”,现代社会用抗生素治疗痢疾简单高效,白头翁汤毫无用武之地;但是只要我们抓出白头翁汤的病机是阳明湿热蕴结证,那就用它可以治疗妇人带下黄臭、男人少腹憋胀、尿急尿黄、眼睛红肿,皮肤疮疡流黄水等等各种疾病了。五苓散条文治疗口渴,小便不利,水肿,透过条文看方子背后的病机就,膀胱不气化或是水饮停滞不被气化,掌握了这个病机,我们就可以用它治疗小便多,小便少,口不干,或是口渴,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等病属于水饮不被气化的万千疾病。
八、药证
药证就是某个药物的适应症。比如桂枝的药证是平冲降逆,意思就是有上冲之逆气就可以考虑用桂枝;又如半夏化痰饮降逆止呕;白术平眩;麻黄治咳喘,治水气;天花粉生津止渴,牡蛎治疗肋下痞硬等等,这些药证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证下面的加减中都有出现,还有可以参阅《神农本草经》和《明医别录》等本草书。
“有是证则用是药”
九、从何处去学习药证
1、先精研《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条文以及方子后面的加减运用。狭义经方中的药物大概80味至90味,每个药物都可以从不同的方剂中总结出来,比如半夏降逆(小半夏汤),止咳(半夏厚朴汤),治疗咽痛(半夏散及汤),治疗心下悸(半夏麻黄丸),治疗痰饮(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牡蛎治疗肋下痞硬(小柴胡汤加减),生津止渴(栝蒌牡蛎散),利水(牡蛎泽泻散),调节阴阳、镇惊安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多汗(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解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桂枝新加汤),温阳利水(五苓散),治疗咽喉疼痛(半夏汤及散),平冲降逆(桂枝加桂汤),止痛(小建中汤),活血化瘀(桃核承气汤,桂枝茯苓丸),化痰饮(苓桂术甘汤)。每个方子后面的加减就是根据药证来的,还有同一个药物在不同方剂中的配伍,可以总结出来它的适应性,只有这样用心总结才能把每个药物的药证有个全面精细的掌握。
2、然后再把六病思维推广到其他药物中去,给药物定性、定经以及全面总结归纳临床运用。多读《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惠方》等优秀方书,它们里面的方子中的药证有与狭义经方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还有药证扩大的地方,更能全面的反映药物的特性,不全面阅读,就不能读懂《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中关于某个药物的描述。
3、细辛可以治疗肝虚寒的眼昏花《千金》补肝汤,而狭义经方中细辛并没有这样的用法;秦皮治疗男子少精,狭义经方中秦皮多治疗下利;石斛治疗痹证,它在一般方书中就是治疗胃阴虚;天花粉治疗黄疸,但一般只用来生津止渴;秦艽也可治疗黄疸,大多数方书中只用秦艽来治疗痹症;生地黄治疗痹症,一般只把生地黄用于凉血化瘀止血,滋阴生津;杜仲治疗多汗,一般用法只是把杜仲用来治疗腰痛;漏芦治疗皮肤隐疹,皮肤痒,皮肤疾患与白蔹搭配,在一般方书上只是治疗乳汁不通,通过读《千金方》,《外台秘要》,《圣慧方》等方书可以扩大药证的运用范围,甚至方证运用范围,开阔眼界,开阔视野,在临床治病时,在主方证确定后,如果需要药物辨证,需要药物加减,那就根据自己平时对药证精深全面把握,运用起来就是如鱼得水,一药两用,一药多用,那是预料中的事情,效果好,药味少。
十、深透研究药证的好处
在笔者看来,“药证不透,加减乱凑”。药证没有学好,对方子是想当然的加减,没有根据,加减的药味超过原方的味数,开出来的方子一般都是二十多味,没有重点的大包围;学好药证就会在原方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的加减,舍去不适合的药物,加上几味更恰当的药物。很多情况下加入一个药物等就于加入了一个或是几个现成的方子在里面,这个疗效是美妙的,学好了药证的经方医生治疗小病一般七八味药物,大病十二味药物左右,胡老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我说辨药证是尖端中的尖端。
十一、什么是方证
1、方证是某个方子适应的症状。比如猪苓汤适应于阳明(或少阴)水热互结证;五苓散适应于太阳太阴水饮不气化证;黄土汤适应于阳明太阴出血证;黄连阿胶汤适应于阳明里虚热证(或是伴有出血证)。
2、我强调的是,我们说某个方证,不是简单的说这个方子的组成以及用法,还包括了这个方子对应的一群症状,这一群症状里面还包含了它的特异性症状(也许就是运用这个方子的关键点之一),甚至包括这个方子背后的病机。比如五苓散方证,我们说它,不光是知道他有那些药物组成,怎样服用,还有包括它对应的:舌质白,舌苔白干或是水滑,有齿痕,脉弦,水肿(特异症状),口干不想喝水(特异症状),喝水不解渴(特异症状),小便不利(特异症状)疲倦,腹泻等症状,它背后的病机是太阴寒湿水阻(病理产物)碍气机气化水湿,气不能把水津变成津液运输全身各地。
十二、广义经方医学的方证观
(1)使用六病辨证法,辨方证法的思维来驾驭指导经方、历代名方、温病方以及一切高效方子为临床服务,不管是什么方子,在正确的理法指导下,能治好病都是好方。
(2)学习《伤寒论》重在辨方证。六病提纲容易学习,容易辨证,容易建立起六病辨证思维,但是在复杂的疾病面前,能从众多方子中选出最佳方子,那是需要对方证深入灵魂的掌握,但是方证入门容易,想把每个方证奥秘挖掘出来,也是不容易的,需要每个医生一生探究。
十三、怎样用六病提纲来驾驭一个陌生方子
1、首先看整个方子包括多少个现成的方子或是方根,不管是经方还是时方,这样就会明白它的主体框架、思维和含义。
2、再用六经辨证法来解释方子在六经中属于哪些病,每个病有哪些药物来对应,具体方解罗列出来,这样就会基本定性整个方子的六病方向。
3、细看药物的组成,每个药物的剂量、煎煮方法、服药方法以及禁忌。
4、再推敲方中每个药物在方子中扮演的角色、意义,方子演变的由来,以及加减,及药证规律。
5、把整个方子方解完整后,深入总结出方子背后病机,以便扩大经方的运用。
6、最后把与它相类似的方子一一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十四、药证与方证、辨证法的关系
1、方证就是某个方子的适应症,比如葛根汤的适应证是太阳表实证的头痛颈项强直,葛根芩连方证治疗治疗太阳阳明证引起的喘,下利等病症。
2、辨证法,就是医生从复杂的症状中运用某种思维、某种逻辑推理方法来把复杂的症状简单化,最后归纳出一个或是几个证候的思维过程。辨证法是工具,不是目的,不管用何种辨证法最后都要辨证出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这才是终极目标。
3、三者关系:打个比方,如修房子,辨证法是房子施工的图纸,从头到尾都需要参考;方证则是房子的框架和毛坯;药证便是装饰房子的材料而已,三者相互依存,互相衬托,但是还是有主次关系:辨证法第一,方证次之,药证最后。
总之:六病(经)辨证法是纲,大纲,方证是目,纲举目张,药证是方证与六病辨证之间细微地方不和符合的用药来调节。
广义经方运用辨证法辨证疾病外,是否还要考虑其他因素,答案是肯定的,用六病辨证法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之外,还要考虑痰湿、瘀血、气郁、水饮,痞满证等五个主要的兼夹因素。
六病辨证只能辨证出疾病的寒热虚实表里,能分析出疾病的病态(虚实),病位(表里),病性(寒热);但是疾病是复杂的,除了病态病性病位之外,还有非常多的东西掺杂,只有把他们掺杂东西也辨证出来,才能更加接近疾病的本质,才在主方针对疾病的病态病位病性的基础上,再次加入次要方子或是加入药对应次要夹杂因素,这样才能圆满。但是夹杂因素不是特别影响的话,可以给与处理,临床需要灵活处理。
十五、广义经方临床思维旨要(三观理论)
第一关:表里观
经方辨六病的目的就是为了辨证出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所以辨证法是工具,不是最终目的。在表里寒热虚实中又以表和里居于首位,可见治病对于表里的辨证多么重要,如果搞不好表里关系,动手就会错的
第二关:矛盾主次观
矛盾的主次问题,其实仲景先师用条文默默的反复的告诉我们了。有人说《伤寒论》没有理论,其实是误解,它的理论都含在条文中,条文的前后对比,不同条文归纳到一起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发现很多宝贵的理论:比如保护津液,保护阳气,保护胃气,表里矛盾的处理(先解表,或是先温里,或是表里双解)等等;同样对于矛盾主次问题也是放在条文里,下面简单说一说。
我要强调四点,一是:治病必须抓主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最好用一个最主要的矛盾来解释其他矛盾,治病就击中这个要害(最最主要矛盾),其他相对主要的矛盾就慢慢解除了,或是这次解除最最主要矛盾解,下次去治疗相对主要矛盾,这样就会有先后次序。
二是:有时先要治疗次要矛盾,次要矛盾给患者造成痛苦超过主要矛盾,那就不要执着于主要治疗根本,如果不快速减轻病人最痛苦的症状,病人就放弃治疗,那怕它是次要矛盾,病人不管什么矛盾主次,就管感觉。
三是:有两到三个矛盾时,我们看起来好像一样重要,我们往往是大而全的一个处方解决完,有时效果好,有时效果不好,效果不好的时候那就证明他们之间还有主次,或是说有先后,我们必须要有一些舍弃。
四是:有三个矛盾或是四个主要矛盾,没有主次关系,都一样重要,如果在一起用数方合方来治疗,效果很差的时候,我们不如分成两到三个方子来治疗,每个方子针对一个到二个最最主要的矛盾,几个方子交替服用,各有针对,这样的手法在一些名经方医师的医案有。
第三关:无证可辨观
我们在临床中有很多这样的困惑,病人说出来的症状很少,我们收集出来的四诊资料也非常少,虽然我们擅长六病辨证,此时我们还是处在“无证可辨”的尴尬局面,那我们怎样走出困境?我的的回答是针对无证可辨的情况:我们必须再问问自己,四诊是不是细致入微了,四诊是不是无可挑剔了;如果四诊真的做到极致了,还是无证可辨,我建议可以采用:体质辨证法,切诊(尤其是腹部切诊,还有切脉)法,日本汉方经验,还有从不典型的地方抓方证特性等方法入手,也许可以跳出自己设立的圈子,到另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下面就简单的说说。
1、抓方证的不典型性,我们平时学习方证都是很规矩,很详尽的,很规范的,但是临床中在无证可辨的情况下,可以不需要那样全面,在《伤寒论》的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不光是柴胡汤,所有的方证都可以采取“但见一证,不必悉具”,只要抓住一个特征性的东西就可以运用,然后再随证治之,虽然有一定试探的味道,但在无证可辨的时候也是很好办法,一切以治好病人为最高目标。
2、重视脉诊,在无证可辨时,要特别重视脉诊。
3、在无证可辨时,借用日本汉方腹诊经验。日本人汉方运用的经验是我们在无证可辨的重要参考经验(在有证可辨的时候,也可以参考),他们的腹诊在无证可辨辨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方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也是我们广义经方人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