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尤在泾活用六味丸的经验

尤怡,字在泾,清代医学家,对仲景著作钻研颇深,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静香楼医案》等。今天跟着徐凌云和高荣林先生的思路一起来学习尤在泾前辈运用六味丸的经验,希望对你的临床有所启发。

尤怡治病求本,活用六味丸调阴阳水火升降。

今择《静香楼医案》六味丸医案17条,整理分析如下。

1 治 法

尤氏运用六味丸的医案,治法约有7种。

一、滋水清肝法

肝脏体阴而用阳,阴虚则阳必亢于上,每见眩晕、耳鸣、潮热、左关脉虚大等症。

尤氏认为,乙癸同源,滋水则可以涵木,水木相荣,病当自愈。

病例:左关独大,下侵入尺,知肝阳亢甚,下吸肾阴,阴愈亏则阳益张矣,滋水清肝乃正法也。知柏八味丸,加天冬、龟板、杞子。

二、滋肾封髓法

肾主藏精,若阴平阳秘,则精关固摄,如肾阴亏虚,则相火妄动,火扰精室,肾失封藏,每见遗精等症。

尤怡治之,主以滋肾封髓法,方用六味丸合封髓丹加减化裁。

病例:阴虚阳动,内热梦泄。六味丸,加黄柏、砂仁。

三、养阴宣痹法

肾阴不足,则人体之根本不固,湿热之邪乘虚下注,而成痿痹之症。尤氏于此,则以六味丸补阴,加清利通络之品以宣痹,虚实兼顾之。

病例:脉虚而数,两膝先软后肿,不能屈伸,此湿热乘阴气之虚而下注,久则成鹤膝风矣。生地、牛膝、茯苓、木瓜、丹皮、薏仁、山药、萸肉、泽泻、萆薢。

四、滋阴清肠法

阴虚则湿热下流,聚于大肠,则可见痔疮、肛漏等病症。尤氏滋阴清利以治肛肠之湿热,主用六味丸加味投之。

病例:脉虚细数,阴不足也,肛漏未愈,热在大肠。六味丸,加杞子、天冬、龟板、黄柏、知母、五味子。

五、增水导火法

阴虚于下,则阳气浮于上,火热迫肺,则成呛咳、咯血等症。尤氏以六味丸化裁,补肾以治肺,增水以导火热下归。

病例:阴虚于下,阳浮于上,咳呛火升,甚于暮夜,治肺无益,法当补肾。熟地、杞子、天冬、白芍、茯苓、山药、丹皮、龟板。

六、补肾理劳法

肺属金,肾属水,肾阴不足者,不能上荣肺阴亦虚;而肺阴亏损者,又必下吸肾水。

尤怡认为:“不特金能生水,而水亦生金,水之生金,如珠之在渊。”肺虚劳嗽,尤怡每以补肾法治之。

病例:面黧形瘦,脉虚而数,咳嗽气促,腰膝无力,大便时溏,此先后天俱虚也,虑其延成虚损。清润治肺之品能戕中气,勿更投也。紫河车、熟地、山药、萸肉、五味子,丹皮、茯苓、杜仲、泽泻、牛膝。

七、填阴调阳法

肾为水火之脏,阴虚则阳亢,阳衰则阴翳。治肾之法,王太仆得其要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若阴阳两虚,唯在平补,尤怡主以填阴调阳法。

病例:少阴为三阴之枢,内司启闭,虚则失其常矣,法宜填补少阴,或通或塞,皆非其治。六味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沙苑、杞子。

2 讨论分析

一、病种统计

尤氏活用六味丸,治疗病种范围较广。

17条医案中,除1例内伤门病例病种不详外,余有痿痹2例,虚劳3例,遗精2例,咳嗽2例,哮喘1例,肢麻1例,失血2例,湿病1例,淋病1例,肛漏1例,计达10种病症。

二、加减化裁

尤氏用六味丸,根据病证进行化裁。17例中皆有加用药物;其中1例去山药,1例去泽泻,1例去泽泻、山萸肉。

尤氏以六味丸养阴滋肾之力为不足,故每于方中加用枸杞子、天冬、五味子,三药共用20例次,占全部加药例次的1/3,或再酌加女贞子,白芍、麦冬,桑椹、阿胶、牛膝以助之。

阴虚阳浮者,兼以潜降,加用龟板、牡蛎、鳖甲。

相火妄动,湿热下注者,常加知母、黄柏、萆薢、薏仁、车前子,而用黄柏最频。

阴阳两虚者,补肾不忘调阳,多用沙苑子、菟丝子、紫河车、杜仲等药平调。

三、施治特点

尤氏活用六味地黄丸,归纳其辨证论治特点有两条。

一是重脉象,抓主症。

尤氏医案记述颇为简要,但突出脉象。17例中,有明确脉象记载者13例,而首先表述脉象的医案就有8例之多,且脉象的叙述,又相对详细于症状。

如:“左关独大,下侵入尺,知肝阳亢甚,下吸肾阴”,“两尺软弱,根本不固”等,更凭脉辨证,说明病机。

病案中多有主症,而其他症状,则往往从略未载。

二是补肾阴以调脏腑阴阳水火升降。

医案中,补肾治肝清肝者4例,补肾治肺肃肺者6例,补肾清相火泄湿热者4例,补肾阴平调阴阳者3例,可以说17例俱是调阴阳水火升降的病案。

尤氏活用六味丸的经验,体现了他辨证抓纲,治病求本的学术特征,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发表于《典要仲景学说的尤怡》,徐凌云、高荣林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