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只有5味药的“仲景群方之冠”

作者/路玉滨老师 整理/小药童

桂枝:为樟科乔木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桂枝源于肉桂树,新发幼嫩枝。

① 幼嫩枝和老枝相比升发之力强,因此可辛温宣散,治外感表证。

② 树枝似人体什么部位?四肢、经脉、血管。所以桂枝入血脉行血,又入经脉治痹证。

③ 桂枝可温阳,更善行,所以桂枝治疗阳虚兼阻滞;如心阳虚心血不畅,脾阳虚水饮内阻;如桂枝甘草汤、苓桂术甘汤、治奔豚的桂枝加桂汤。

④ 桂枝麻黄区别是什么?

麻黄为草本,走气,宣散无形之气力强;桂枝为木本,走血脉,活血作用突出。草轻木重,于人体则似气分血分。这是为何麻黄走表力强而桂枝解肌,调和营卫的原因。

桂枝的功效:解肌发汗,温阳活血。温经脉,助阳气。

仲景表虚表实发汗机理不一样,表实发汗,助阳蒸化;表虚发汗,温阳益血(阴);调和营卫是也!

大家可以研究一下天汗地汗。天汗其实可理解成血脉外阳气蒸发津液,地汗是血中津液不守外泄。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汗血同源。大地冰封,用麻桂如助日头高照,温度回升。这样形成的蒸汽叫天汗。地汗是温泉。

芍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

入药的根茎色白味酸。酸可收敛;白者,寒也。

① 酸为肝味,故可入肝养阴补血。治肝血亏虚或血虚月经不调,配川芎、当归、熟地,如四物汤。血虚有热者,配黄芩、续断等。如保阴煎。

② 酸可收,又补肝阴,故可柔肝缓急。治肝脾不和之胸胁脘腹疼痛,配柴胡、当归,如逍遥散。

治肝急腹痛泄泻,配白术、防风、陈皮,如痛泻要方。治泻痢腹痛,配黄连、木香,如芍药汤。治手足挛急疼痛,配甘草,如芍芍甘草汤。

③ 白主寒,可清热,又酸收补阴敛阳,故亦治肝阳上亢,配牛膝、代赭石等,如镇肝熄风汤。

④ 酸敛汗养阴。治营卫不和汗出,配桂枝,治阴虚盗汗,配龙骨、浮小麦。

白芍入药时需切成薄片,才能在煎煮过程中令有效成分充分析出,便于人体吸收。

芍药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生姜: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

① 应用于风寒表证,胃寒证、呕吐、肺寒咳嗽。

② 生姜长于止呕,有“呕家圣药”之称。

③ 生姜汁长于止呕和急救昏厥,宜用于呕吐重证及昏厥者,冲服或鼻饲,每次3~10滴。

④ 生姜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烧生姜温运和中,辛以达郁。

生姜的功效: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大枣:为鼠李科乔木植物枣的干燥成熟果实

《神农本草经》认为大枣:“味甘,平。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① 大枣,禀的是什么气呢?

枣树不容易像很多树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枣木特别结实,在很多农村,喜欢把枣木做成凳子,非常厚重,较稳妥。

有的老人拿来做拐杖,这是因为枣树禀的是土之气,厚重!同时有收敛得很紧的气息。

② 大枣,在开始的时候,是青色的,慢慢在成熟的季节变红色。

这就是木化火的过程。很多人枣吃多了就容易上火,这也是温经汤不用大枣最直接的原因。

③ 大枣的皮是苦的,肉是甜的。皮苦为金收敛的感觉。肉是甜的,中土的味道。果肉腻,也是禀收敛的气。而生姜是发散的,正好是一对阴阳。

④ 枣花开花是五瓣,而五正是土的象。同时枣花很香,有枣花蜜,不知道大家吃过没有?芳香化湿,芳香醒脾,是入中土的最好药。

⑤ 我们看妇人脏燥,用甘麦大枣汤,大枣补中,补土生金,《本草》说它“安中,养脾,主大惊”。 脾恶湿,脾土病,四肢重,通过补脾醒脾运化脾精,达到平胃气。

⑥ 我们看大枣的核,非常结实,用锤子才可以砸碎。收敛之气非常厉害。所以如果中土厚重的人,不适合用过多的大枣。

尤其是胖人,肌肉属于土,土厚则不用大枣。如果中焦不寒,或者夹湿热之时,就不能用大枣,因为大枣病木火之火气,不利于邪气的出路。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甘草是中医处方中用得最多的一味药。

张仲景先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共250方,用甘草者120方;《伤寒论》113方中,以甘草作为方名(如炙甘草汤)或方名中有甘草者(如麻杏石甘汤)就有15方。

甘草,其色淡黄。

① 淡黄,补脾之色。黄有两种,深黄苦寒,清利湿热泻火。淡黄,土之本色,补土补脾。

② 甘草源于植物的根。根部,粗长。根入脾,所以甘草善补,健脾益气。

③ 甘草根肥厚粗状,呈圆柱型,根部粗状,又味甜,说明甘草禀土气独重。甘味独重,甘能缓。所以甘草又缓急止痛,代表方剂——芍药甘草汤。

④ 甘味,可解毒。甘草正"土"药,五行中土与其它四行的关系是什么?土灌四行。自然界植物的四季变化,离开不行。这与脉有胃气同理。

⑤ 炙甘草汤为何甘草为君?甘草来源之根,外棕里黄,呈圆柱形。这是原因。外棕,火色。圆柱,形如心脉。所以入心,甘能益心气,圆柱形则续经脉之气。

⑥ 甘草梢是什么,做何用?根的末梢部分或细小根称为甘草梢。梢,末梢。哪个方子用甘草梢?导赤散,引热渗入小便中。

⑦ 甘草入脾入心。生者多性凉,入心,清热泻火解毒利尿,蜜炙后则甘味增,凉性缓,以补气为主。

甘草的功效:补心脾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解毒,调和药性。

《伤寒论》里关于桂枝汤的条文

《伤寒论》里关于桂枝汤的条文,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霍乱病四个篇章,有条文12、13、15、16、17、19、24、25、28、42、44、45、53、54、56、57、91、95、234、240、276、387。

【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原文】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原文】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原文】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原文】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原文】24条:太病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则愈。

【原文】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原文】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原文】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原文】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需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原文】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而。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原文】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原文】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原文】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原文】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原文】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原文】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原文】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原文】276条:太病,脉浮者,可汗,宜桂枝汤。

【原文】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