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包火”经方时方分别怎么治
“寒包热”,又称“寒包火”,是指肺素有郁热,复感外寒所致之病症。“寒包热”最早源自《伤寒论》之“外寒内热证”,清·林佩琴《类证治裁》卷二有清晰论治:“寒包热,热郁肺俞,遇秋冬寒凉辄发咳,寸脉坚,声音窒,但解其寒而热自散,麻杏石甘汤或金沸草散。”
“寒包热”的病因
人体内素有郁热,又外感风寒,以致寒邪束缚体表,体内原本蓄积的火热不能向体外宣散,就如同被体表的寒邪“包裹”起来,积在体内而出现表寒里热的病症现象。这种内有蕴热、外受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病称为“寒包热”。
“寒包热”的症状
“寒包火”是冬季常见证。冬季气温低,空气干燥,加上全国范围内持续性的雾霾天气,上呼吸道感染类疾病呈现多发、频发。人体处于温度较高的室内时,腠理也处于松弛状态,当一下子进入到寒冷的室外活动时,很容易招致风寒之邪侵袭,导致腠理骤然紧闭,即外感风寒。另外,有的人喜食辛辣油腻等高热量食物(如火锅、麻辣烫、羊蝎子等),或运动较少等,导致体内郁热无法消除,即内有郁火。外感寒邪与郁火相结合则成为“寒包火”。
“寒包热”的治疗原则:外散表寒,内清郁热。
“寒包热”的常用方药
经方治疗
“寒包热”即外寒内热,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经方可治“寒包热”,其中有三首颇具代表性,分别是麻杏甘石汤、越婢汤和大青龙汤。
麻杏甘石汤、越婢汤和大青龙汤三首方,虽然都是以麻黄和石膏为核心配伍药物,但因主治病证的侧重点不一样,因此其用量也不一样。其中,麻杏甘石汤重用石膏以清内热为主,麻黄用量小,佐用麻黄发汗解表以散外寒。因此,麻杏甘石汤证是外寒重,内热轻。因此,大青龙汤刚好相反,是重用麻黄发汗解表以散外寒,佐用石膏以清内热兼以透邪外出,大青龙汤证是是外寒轻,内热重。越婢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疏风解表,宣肺利水之功效。原方主治风水证,症见发热、恶风寒、身肿、口微渴、骨节疼痛,或身体反重而酸、汗自出等症。虽然越婢汤与大青龙汤中的麻黄用量都是6两,但因越婢汤中石膏用量比大青龙汤大,因此制约了麻黄的发汗解表作用,越婢汤的散外寒与清内热作用比较平衡,可以说,越婢汤证是外寒和内热比较均衡,以发散水气为主。
时方治疗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出自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表攻里,疏风退热的功效。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证,症见恶寒无汗、身热头痛、咽干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等症。方中的麻黄、荆芥穗、防风、薄荷疏风解表发汗,可使外邪从汗而解;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可散肺胃之郁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可使里热从二便分消;稍佐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汗、下、清、利四法俱备,兼配伍益气养血等护卫正气之药,使汗不伤正,下不伤里,共奏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之功。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汤出自陶节庵的《伤寒六书》,书中注明其“专为阳明经病而设”。方中羌活、桔梗为太阳经药,解表散寒;柴胡、黄芩、芍药为少阳经药,疏解少阳;葛根、白芷、生石膏为阳明经药,清解内热。此方用于邪在三阳经之病,尤其对高热、寒热往来、头痛等症效佳,为临床常用,且药性平和。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出自王好古的《此事难知》,书中注明此方是他老师张元素的方。九味羌活汤具有辛温解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等症。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荆芥黄芩汤
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施今墨先生善治“寒包热”证,创有“荆芥黄芩汤”,由荆芥、黄芩各6克组成,具有散寒除热的功效,方简效专。荆芥黄芩汤由施今墨的门生记录在《施今墨对药》中。其中荆芥味辛性温,可祛风解表、发汗散寒。黄芩味苦性寒,能燥湿清热。两药合用的妙处在于,一个能解表,一个能清里;一个能散寒,一个能除热。这对于外寒内热的寒包火感冒患者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麻黄黄芩汤
四川名医马有度先生在临床上常选用散表寒的麻黄、清肺热的黄芩这一药对组成复方治疗咳嗽“寒包火”证。马有度指出,治疗“寒包火”咳嗽证:第一要着重一个“宣”字。以麻黄为首,取麻黄辛温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麻黄为治疗风寒咳喘的第一要药,特别是辅以苏叶、防风之后,其散寒宣肺之力更强,三药合用,共散表寒,使寒邪不再束肺,肺气得宣,不致上逆,咳喘自缓。第二突出一个“清”字。以黄芩为首,黄芩主治肺热咳嗽,为清泄肺部火热的第一要药,而辅以鱼腥草和连翘,则清肺解毒之力更强,肺热得清,咳嗽自减。第三注重一个“化”字。选桔梗宣肺祛痰,配法夏燥湿除痰,合而增强排痰之力,并能化解痰与火热相结,防止痰热阻肺,以利肺气宣畅,这是治咳先治痰的原则。第四体现一个“降”字。杏仁、紫菀和少量粟壳肃肺止咳,三药配合,体现了“降”逆止咳。前三字用药,散寒宣肺,清热化痰,针对病因病机,重在治本,后一字用药体现降逆止咳,兼以治标。最后还要以一味生甘草,既是调和之药,也是擅长缓急利咽止咳之药,合而共奏散寒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
时方治疗
病案:
患者男,7岁。平素体质易上火,近2日发热,体温达39.5℃,稍恶寒,无汗,咽干口干,头痛身痛,咳嗽少痰,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寒包热”证,治宜表里两解,散外寒,清内热,方用大青龙汤加减。
处方:
麻黄9g,杏仁9g,桂枝6,石膏30g,连翘15g,生姜3片,甘草3g,桔梗5g,蝉蜕3g。水煎服,一剂后即热退身凉脉静,二剂后恢复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