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篇串讲(二)
妊娠下癥——桂枝茯苓丸
三 临床运用
刚才说到桂枝茯苓丸,实际上就是古人在怀孕的时候得了子宫系统的肿瘤,古人也得子宫肌瘤,古人也有宫颈癌,对吧?这些病都有。那得了之后,怀着孕怎么办?实际上用桂枝茯苓丸意在邪去而正安。人体气脉流行之营卫正常是流通的,走到某一处不流通了,它就是邪气,你用药力助其流通,那也就不是邪气了,症瘕该掉也就掉下来了。
话说回来,我们在临床上经常拿桂枝茯苓丸治什么呢?用在一些月经异常情况的疾病上。比如说月经不调,有很多时候患者来告诉你说,我例假量很少,你用了很多补益的药反而不见得有效,有可能需要用桂枝茯苓丸把里面的瘀象疏通,化瘀后血反而就上来了。当然,这个在于辨证,你要辨准它是瘀血,效果就很好。还比方说痛经,我们也经常应用桂枝茯苓丸,有瘀有寒的情况,效果不错。还有一个用法,是我们今天临床用的最普遍的,治疗子宫肌瘤。怀孕的时候有瘤能用它,那么不怀孕的时候就不行了吗?显然,那也是可以的。当然,现在一些中医生习惯加上当归芍药散,临床应用的很多,效果不错,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思路。
实际上,桂枝茯苓丸不光治经带胎产之症,在临床有很多应用的方法,只要有血分之瘀滞,经常都可以用。比如临床上有个高脂血症,血脂指标很高,在东北这种情况很常见。你说算不算是血里有瘀呢?算,可以用。丹皮和桂枝就能温通,能入血脉,可以大胆的应用。
妊娠少腹如扇——附子汤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这条条文不特别为后世历代医家所重视,但恰恰非常重要。这个条文讲解的就是妊娠的时候怕冷怎么办。
一 怀孕难受不用挺
《金匮》的妊娠篇,我们按字典的说法叫妊(rèn)娠(shēn)篇,实际古人究竟怎么念?这个很难讲。我跟大家说过,汉语有一个古音异读的问题——古音和现代音不一样。以前我上学的时候很纠结这事儿,到底这个字该怎么念?也是经常的翻很多字典,最常翻的《中华字典》,包括《说文解字》,甚至是《康熙字典》,看它们怎么念。后来我发现这个东西其实不好说,因为有很多字是古音异读,古音究竟怎么读,我们可能已经不明白了。所以这里头读chén或者读shēn,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都行。妊娠篇是解决什么问题?怀孕之后难受必须得挺着吗?《金匮》给你的答案是不用挺,其实有办法。
《金匮》妊娠篇就是给你解释了孕妇典型的一些问题,比如吐了怎么办?有漏下了怎么办?小便难了怎么办?这些常常会出现的典型的问题,有什么比较经典的办法。
我有一个朋友,常年在东京,曾经给我讲,说咱们这行如果混不下去了,可以去日本捞钱。我问到那儿干嘛去?他说:“日本的女孩子几乎都认为痛经是正常的,因为她们冬天的时候穿裙子还露着腿。”我想,这是疯了吧(众人笑)。后来我到了日本之后,跟朋友去幼儿园送孩子,一看,真的是这样,冬天在露天的地方,地板特别凉,我穿鞋都觉得冷,但是小孩都光脚。如果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群认为一种病态的问题是正常的时候,这是很可怕的。
有多少人认为怀孕之后就是应该怕冷?大家上网百度看看。同学们,这就是无知啊。怀孕应该怕冷吗?不是,那是病,得治。当然,因为在妊娠状态下消耗阳气,所以自然会比平常感觉怕冷一些。但是你要很怕冷,这就不对了。实际上也可以不怕冷,可以喝桂枝汤。这条条文讲的事比桂枝汤要复杂,但是你仔细地看,它跟桂枝汤又一脉相承——桂枝汤为太阳,附子汤为什么?少阴。
二 条文分析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这里说的是“腹痛恶寒”,这个“腹”是哪个腹——少腹?脘腹?根据后世医家的理解,包括我本人的印证,应该是脘腹。为什么?脘腹为太阴部位,这是太阴部位腹寒。接下来又说了一个事,“少腹如扇”,少腹是哪儿?小肚子,为少阴之部位。“如扇”是什么意思?我跟患者沟通经常这么说,是不是就跟空调似的,哗啦哗啦吹凉风?或者用患者的话说,这个部位往外冒凉风。懂了吧?冒凉风。这个是临床中很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很多人都有。
那这是为什么呢?条文讲了一个问题,叫“子脏开”。什么是子脏?胞宫。同学们,胞宫是什么?女子胞。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为奇恒之腑。子脏开代表什么?我们说开合枢贯穿了六经,就是开得大劲了,合不上了,明白了吧?
怎么办呢?“以附子汤温其脏”。这个“脏”是什么?我认为指的是胞宫。温少阴以温什么?以温胞宫。“女子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脉经》里头提过这事,讲的少阴,它俩是相通的。
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附子汤可以说也是《伤寒论》的一张方,《伤寒论》两处出现附子汤,一处“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还有一处“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肾里寒或者叫寒湿,它跟一个方就差一味药,哪个方?真武汤。它俩是亲戚,但是区别可不是仅仅差一味药。同学们,为啥它的名字可以叫附子汤?你看附子汤里几枚附子?两枚。“地二生火,天七承之”,取这么一个作用,因此它在这个方里头是补肾阳的作用。
因此,科普一下,怀孕之后,孕妇怕冷,有办法治疗。如果是头两个月,啬啬恶寒可以用桂枝汤;如果是六七个月,肚子有一个指征——像吹空调一样,就用附子汤。这时给予治疗是在做好事积功德,不是在干坏事。咱要理顺:孕妇可以得病,可以得病就可以吃药,天经地义。
妊娠胞阻——胶艾汤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芎归胶艾汤方:芎䓖二两,阿胶二两,甘草二两,艾叶三两,当归三两,芍药四两,干地黄四两
上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胶艾汤是临床上非常常用的方。其实我有很多东西想跟你们讲,但是限于时间关系,不能讲的太多。这个方跟临床的内外科,包括跟桂林古本《伤寒论》的一些方,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反正我们慢慢来,早晚有机会把它们都一点一点梳理开。
一 条文分析
这个条文讲了一个概念,叫胞阻。咋回事?“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我认为这条条文也是一个条件性表述的条文,有三种情况:第一个有漏下,漏下就是什么?正常的崩漏,我们叫功能性子宫出血;第二就是非正常的崩漏,就是小产了,咱们知道,古代的时候不像今天有现代医学的保障措施,可能流产流得还不干净,可能有恶露或者是不完全流产,这种时候“因续下血都不绝者”,下血没完没了是能出问题的;第三种是怀孕过程中突然之间见血了。这三种情况都可以用胶艾汤。
二 临床须圆机活法
但是这里头你需要变通,我是真的有这种体会。话说十年之前我学了经方,记得那时候踌躇满志,出门之后一开始顺风顺水,真的是觉得天下无不可治之病,结果后来治的病越治越难,就发现频频栽跟头,发现似乎无可用之方,真如孙真人所言, 我就成了世之愚人,很残酷的现实。爬起来摸索,有的时候临床中你发现很多时候确实需要变通。所以我真的不想给大家树立起一个东西——你学吧,《伤寒杂病论》的胶艾汤,天下的漏下无所不治。不是那个概念,我认为这不是中医。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课堂,让你知道原来这个方子立法的思维是这样的,它还可以治这些病,这是我想要做的事。在临床中胶艾汤能治的病,我不想给大家举太多例子,不想把今天的课堂变成一个成功案例展示会,我用它用好了或者不好了,其实跟各位也就是一个借鉴,你能得到什么?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也是我们开这门课的初衷所在。
就举一个真实案例,我的一个小兄弟,也算是我半个学生,给我们贡献了一个病例。咱们讲人生有四大喜事,汪洙《神童诗》说“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个小老弟已经经历了为人夫,结果又为人父,喜得贵子,还在娘胎。他妻子怀上之后,结果就有一点小插曲,中间有一次来找我说:“张老师,有事相求,想请你开张方”,我一听他语气很紧张,就说:“啥事,你别着急。”他说夫人怀孕之后大概是一个月左右,出现了漏下之症,开始下红。之前怕麻烦我,自己就是医生,想了各种办法,又请其他医生看过,一般的方法都用了,基本上效果不大, 漏下还是很严重。这事我也挺担心,毕竟比较敏感,但我们之间关系很好,我也希望成人之美,所以让他带妻子过来看。
周末患者来了,一摸脉,尺脉都空了。我当时就笑了,说你这个漏下很正常,没事了,刷刷点点写了一个方子,人走之后我把这事都忘了。我治病有个特点,开完方我就忘了,记不住,也不会回访。后来某一天我坐着看书,突然一拍大腿,我说用我这方子好没好?没信儿,不会是没好,回头不好意思告诉我吧?怀着忐忑的心情,我给他留言,问怎么样了?他说:“老师,我没告诉你,好了,好了,很神奇,之前怎么治都不行,三副药就好了,血就止住了。”给我恨的,你也不告诉我一下。这里头我明确告诉大家,用的不是胶艾汤。为什么?肾虚成那样,你不补肾?所以学医要圆机活法。
后来,也就是两周以前,突然之间两口子又到我诊室,他妻子心情很不好。我一看她气色,当时心里一翻个,问跟谁生气了。她老公就给我补充,又下血了,某个医院的专家跟她说这事不用上火,这事都是优胜劣汰……当时我听完之后,心里也很不舒服,我不是背地里讲同行,说句心里话,医生嘛,咱们应该成人之美,哪怕说这事不行,你会说句话吧,安慰人不会吗?我当时一摸脉,跟她说,你别当回事啊,没事。刷刷点点,下了一方,胶艾汤,但还不完全像,多少有点变化。我要是知道今天要讲这个方,那我给她治成胶艾汤证,行吗?你这病我不会治,给你治成我会治的,不讲道理了(众人笑)。开玩笑,我们要理解胶艾汤是怎么用的。方开下去之后怎么样?这回我没忘了及时回访,因为今天要讲课,我就怀着忐忑的心情,问小兄弟情况怎么样了。
三 方 解
我在这里其实想说的是一件事,胶艾汤在临床应用效果很神奇,月经不调、崩漏,有的时候西医告诉患者子宫要摘掉了,很绝望,这时候用它能把血止住。凭什么?你看,首先它里头藏着一个后世医家推崇备至的这么一方——四物汤,地黄、当归、芍药、川芎,都在这儿了。
干地黄能干什么?《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能够除血中之弊。”古人抢救崩中漏下的时候,就是一碗生地黄汁灌进去,灌进去血就能补回来。古人在战场上被砍了一刀,大出血,“脉结代,心动悸”,一碗炙甘草汤——生地一斤,灌下去之后血就能供上来,相当于古人的输血了。干地黄能干这个事。大家记住,胎以血为养,得血则养,无血则损,这个时候生地很重要。当归、芍药、川芎,这不用我说了吧?
相对现代临床的评判标准,我打了擦边球,因为这里头有川芎,毕竟是动血之药,没事啥都好说,有事之后这就是事儿。但是我们做医生的,在你医理明确、发心正确的前提下,要记住祖师孙真人跟我们说的,“不可自虑吉凶,顾惜生命”,这是我们医生的本分,你考虑的只是该怎么做,而不是你怎么做。明白这个道理吧?你该怎么做?这是我们医生需要时时刻刻在临床上考虑的事。这时候该用川芎,不要客气,用上。
与此同时,这里头有俩事,艾叶、阿胶。你看,艾叶本身能够温通,艾灸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够温经,温经能干嘛?能通。有痹痛,你用艾之后可以温通,能通行经气,痹痛通常是血液之痹,通行络中之血,这是艾叶干的。但是也有人说了,艾叶太热,也有可能滑胎。当然,这个要看是你从哪个角度看,它还能缓解生地黄的寒凉之性,对不对?如果你这么看,就明确了它的通跟谁是一对。
这个方里有阿胶,我在临床上通常不用阿胶的,阿胶太贵了。但是这次给她用了,用了十二克阿胶。阿胶干什么?咱们知道,它是山东东阿阿井之水提出来制作的,用的是踏雪黑驴之皮。阿井之水源自黄河之地下河,一个上一个下。皮者肺也,肺朝百脉,脉能主血,驴皮为血肉有情之品。那天我逗我学生,学生问,老师为啥用胶?我回答,可简单了,胶是干啥用的?她说粘东西用的。我说,完事了,血往下漏,用胶你给粘上,可以这么理解。就是说用完了胶之后,血液会有一个粘稠的作用。
当你观察患者血液崩漏,血很稀,这时候一定要用阿胶。为什么?给她粘住。记住了吧,中医要有一个象思维,用阿胶让她的血变粘稠,变粘稠之后就稳固了。但又怕它太稠,所以添上艾叶在让它散一散。这叫什么——宽猛相济、刚柔并用,让它阴阳相协调。与此同时开中焦之化源,用甘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所谓入脉化血也,甘草干的是这个事儿。
同时,你要嘱咐患者加清酒。正版清酒是什么?听说过月子酒吗?可以网上看看透明无色的月子酒,不带米粒的那种,过滤过的那种叫清酒,把它放进去。另外,阿胶要烊化我就不说了。
用完了之后效果怎么样?昨天我给患者打电话,告诉我吃了一剂之后下红基本就减少了。而且患者自打这次下红之症出现之后,还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症状,就是吃不下饭,已经十四周吃不下饭,告诉我说吃了一剂药之后,胃口开了。到今天的时候,说基本没啥了,也没有漏,夫妻俩人很高兴。
这里头我中间其实做了一个变化,虽然用的是这方,变动了很多东西,取的是这个法。因为看到这个患者有一定的内热,所以我把艾叶减了一半量,艾叶减量之后我怕生地过于苦寒,所以怎么办?生熟地合用,各一半,结果效果不错。证明我们的思考起码没跑偏,没有误人,从这个角度也印证了古方的真实不虚。
反正这张方临床上你就拿它治崩漏,在理解的前提下,基本上效果真的是很好的。就刚才我说的这一套,四物汤、一个缓、一个通、一个化中焦, 这么用效果都不错。
妊娠腹痛——当归芍药散
妇人怀娠,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芍药散方:当归三两,芍药一斤,茯苓四两,白术四两,泽泻半斤,芎䓖半斤(一作三两)
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当归芍药散其实是出自于一本古书叫《元和纪用经》,里面有这么一张方叫六气经纬丸。这个方在临床上我的应用范围可以说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这不开玩笑,我的学生能知道,我在临床有时候一天能开出去30张,当归芍药散各种加减,全是这个,治啥病?都是痛经吗?非也,啥病都有。
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患者,特别有意思。为啥说印象深刻?我这人从小对故事比较感兴趣,有的时候一些患者有典型病例,他没故事,我也记不住,过去就忘了。这个患者是我特别好的一个朋友的亲弟弟,这个朋友也是我的一个长辈,一个忘年交,他是中医的大票友,后来还拜师学艺,拜一位名家学了中医。他的胞弟患了一个什么病?顽固性的心下腹满。他本人是经方发烧友,该用的办法也用了。到我这来的时候就是腹胀,按症状来说就是标准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一开始我一看,都没看上这个病,觉得之前他说自己找过很多名家看过肯定是夸张了。腹胀,这病还难吗?就是厚朴生姜汤,一剂药出去了。第二周患者来了,没动静。我当时特别尴尬,邪门了,没反应。这整错了?应该就是半夏泻心,又开一剂。又一周,患者真厚道,居然还来了,告诉我,大夫,这副药是有效果了,加重了!我当时想,这咋整?行,该着,这你逼我的,给你来个产科的方子。大老爷们,六十多岁长得壮,给开一个怀孕的方子,当归芍药散。(众人笑)刚才都是玩笑,为什么开当归芍药散?当你理解了这张方之后,就不认为它非得是怀孕的时候吃。当然,怀孕的时候吃有前提,前提是“妇人怀娠,腹中㽲痛”。这个“㽲”字念什么?这次反正我学的版本——如是我闻——是jiǎo痛。
当归芍药散,注意它不是汤剂了,而是一个散剂。其实这个方从组成来看,我认为有三大块,有泽泻能泻肾水,有归芍芎能和肝血,有茯苓和白术能生发稳固运化脾气。在这儿我突然之间想到,历史上有一个医家提出一个理论,颇受很多学者的欢迎,叫“水寒土湿木郁”。你在这个方想必都能找到,三板斧,都在这儿。所以在临床我就拿它治了很多病。
那一天患者来是什么情况?他的寒湿之象极重,常年腹胀,雷打不动,什么招都不灵,而且一上来很难受,之后肝血是特别亏——常年吃一些中药,发散肝气,没事就输出气血,那气血就没了,留下了一堆寒湿在这,所以我就用了当归芍药散。用了一周之后,患者回来表示“大夫,这回真好转了”。后来经过了大概两个月,彻底治好了,就再没见过面。我跟他哥哥总见,我们俩是忘年交。
就说这方,你说它能治什么?能和肝,能疏脾。在临床上用它来治痛经的效果是再好不过了,有木郁、土湿、水寒都行。我们现在有很多新的名词,比如什么子宫肌腺症、盆腔炎、盆腔积液等等,也包括痛经这一类的。但这张方我用的时候经常喜欢加味,因为我在补肝木的时候,发现光用归芍芎这三位味有的时候还单薄,比方说就加上酸枣仁;在补土的时候发现茯苓白术单薄,是不是可以在量上或者给它们增加点朋友帮手?那在利水上,光用一个泽泻吗?就非得老实站在哪,一动不动跟人对打吗?不是吧,我也可以动。所以这个方你真正把它用好了,这条枪要是使活了,那就真的是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首尾相击,真的是变化无端。在临床上我经常拿它治各种病,包括各种肿瘤病也有肝血不足的时候。
关于这张方,其实临床还有一些妙用,比如说你看它能疏肝、能行脾,我就联系上了我们《伤寒杂病论》中有一个病名叫“固瘕”。啥叫固瘕?“大便初头硬,后必溏,此欲作固瘕”,大便刚开始是硬的,后头是溏稀,说明一个问题,肝郁脾虚。这个方是不是都可以治?包括用泽泻利小便以实大便等等。所以我拿它也治疗一些这种大便不成形的,伴有肠炎的便秘,包括小孩便秘,和和肝血、养养脾胃、泄泄脾湿(水果吃多了,对吧?)。所以这个方在临床上有很多妙用。
本文来源于张驰老师2018年11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苑学术论坛的学术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