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周红光1,2石海波3
(1.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研究所 江苏省中医药防治肿瘤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46;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医院肿瘤内科,南京 210029;3.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肿瘤内科,无锡 21419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81473608)
** 摘要: **乌梅丸为治疗蛔厥和下利的主方,更是厥阴病的主方,对于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恶性肿瘤患者,效果显著。乌梅丸实涵大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泻心汤数方之意,具有温阳补肝、祛寒驱蛔、除热止烦之功。本文结合典型案例,论述了乌梅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 关键词: **乌梅丸;恶性肿瘤;辨证论治;方证对应。
笔者从医22年,先后跟师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肿瘤病专家吴勉华教授、脾胃病专家刘沈林教授和徐肇敏教授及妇科名医傅友丰教授。中西医结合诊治肿瘤等疑难病,疗效尚可,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临证常选用经方,对于临床表现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的肿瘤患者,方证对应选用乌梅丸,常获佳效。今与同道分享,敬请指正!
1.乌梅丸方证探析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病脉证并治》,“蛔厥者,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乌梅丸的病机为:下寒上热,且以下寒为本;虚实夹杂,且以正虚为主;兼心神被扰,胃气上逆。乌梅丸主用于蛔厥和久利的患者,更成为厥阴篇之主方。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1指出厥阴篇的本质是因肝阳虚而形成寒热错杂证,治之亦应在温肝的基础上调其寒热, 寒热并用、燮理阴阳。方中乌梅合黄连、黄柏除上热、解烦满、降逆气;乌梅酸敛止渴,与苦燥的黄连、黄柏同用,更能治下利。桂枝、干姜、附子、细辛、川椒温阳散寒、下气降冲、通脉除厥。人参、当归补虚,兼祛寒、止呕、止烦。黄连配干姜,取辛开苦降、升降气机之意,恢复脾胃升降功能。当归、乌梅性柔,可防干姜、桂枝、川椒、黄连、黄柏之过于刚燥。附子、干姜等益肝之用,乌梅、当归补肝之体,人参益肝气,连柏泻其相火内郁之热。全方10味中药,补泻兼施、寒温共调、刚柔相济,加米饭、蜜制丸缓图,共奏温阳补肝、祛寒驱蛔、除热止烦之功。
乌梅丸实涵大建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泻心汤数方之意1,临床中,辨证论治结合方证对应,该方不仅用于治疗虫证和久利,还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及五官科。刘芳等2曾对乌梅丸类方主治病证进行了总结,该研究选取1958~2009 年医药类期刊中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报道,以“乌梅丸”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确定纳入标准为:①《伤寒论》中的乌梅丸原方;②以原方为基础的加减方。结果发现,符合标准的文章205 篇,病案354 例。共涉及58 种中医病名,75 种西医病名,覆盖多个系统。根据原文,结合多年临床,总结乌梅丸方证为:患者形体多消瘦,平素多畏寒,或头面部怕热、下肢及足易冰凉,常伴头痛头晕、咳嗽、头皮痒、耳朵流水、眼睛干涩、白内障等头面部表现,呕吐、泛酸、胃痛、胃胀、尤其易夜晚加重,失眠,宫颈糜烂、宫颈恶性病变、黄带、尿路感染、下肢皮肤瘙痒、腹痛腹泻等表现。舌尖红、舌苔黄腻或白腻,或者舌光红少苔、口唇红,左关脉弱,沉弱、或沉细弱、或沉弦而弱。
2.乌梅丸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恶性肿瘤属中医“积聚”、“瘕”、“岩”、“失荣”、“石疽”等范畴,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病因病机变化多端,痰、瘀、热、毒、虚等常混杂为患,临床中由于其发生的部位不同、临床症候复杂多变,大多阴阳失调、寒热错杂,同一机体内常同时存在截然相反的病理现象。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辅君火以行事,随君火以游行全身。恶性肿瘤属顽症痼疾、病程长久,加之手术、多次化疗等,极易伤及肝阳,导致肝寒、阳气馁弱, 肝失升发、舒达之性, 则肝气郁;肝中相火也不能随君游行于周身,亦为郁,相火郁则化热,形成寒热错杂证,正如尤在径所云:“积阴之下,必有伏阳。”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3以乌梅丸为底方,灵活加减,临床治疗食管癌化疗所致寒热错杂型腹泻常获佳效;裴正学教授4辨证选用乌梅丸治疗胃癌患者,无论对术前术后患者,放疗、化疗后患者,还是单纯服中药患者,均获肯定疗效;刘沈林教授[5]常将乌梅丸治疗胃癌的恶性溃疡,舒鹏教授6选用乌梅丸加减治疗胃癌术后反流征,均获明显疗效等等。
3.典型案例1——乌梅丸治疗胃癌术后案
某女,92岁。2015年12月22日首诊。
** 病史: **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40余年,慢性支气管炎30余年,类风湿性关节炎23年,22年前胃癌手术,术后未予放疗、化疗,因返酸、呕吐、胃胀,诊断为:胃癌术后反流征。多年来一直中药、西药治疗,但病情时好时坏,尤其是返酸、呕吐发作较频繁。
** 辨治经过: **2015年12月22日首诊,患者形体消瘦、形寒怕冷;本次因受凉后返酸、呕吐明显,尤其在夜晚11点至凌晨2点最为严重;胃胀、胃寒、纳差、失眠;大便稀溏,大便一日2-3次,大便味重,大便时有失禁;尿黄、尿次频、尿量不多;口干口苦明显,饮水较多,但多饮后胃胀加重;两耳常年流黄水;急躁易怒、耳鸣时作;两手关节疼痛多年、经常夜晚痛醒,双足冰凉多年,双下肢易浮肿;脉弦滑、重按无力, 左关脉弱;舌质光红少苔、舌体稍胖、舌面裂纹明显,口唇红。查看既往诊治,多用温中健脾、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法,左金丸、半夏泻心汤、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为常用之方,一般总能有所改善,但病情极易复发,稍有受凉或劳累后,夜晚呕吐、返酸。辨属中焦虚寒、首诊采用旋复代赭汤合参苓白术散,呕吐、返酸很快缓解,口干口苦减轻,以该方药维持治疗一段时间,胃胀、胃寒、纳差、失眠等也有缓解,但全身其它症状总有减而不净之感,2016年2月5日,发现患者两手关节变形、青经异常暴露、尤其是两侧虎口处明显青紫块,除原方中药调理外,加三七粉5g,一日2次口服。加三七粉服药半月后,患者自觉呕吐、返酸发作减少;服用两个月后,胃胀、纳差、失眠等进一步好转,两侧虎口处青紫块变浅;服用半年后,两侧虎口处青紫块消失。但仍两耳流黄水,胃怕冷,稍受凉后呕吐、返酸发作,仍双足冰凉。2016年4月19日,调整中药处方,以乌梅丸原方加黄芩,方药:乌梅30 g,黄连10 g,黄柏10 g,黄芩10g,当归10 g,生晒参10 g,细辛5 g,花椒7 g,干姜10 g,附子10 g,桂枝15 g。服7剂后,诸证大减,耳朵流黄水慢慢好转、直至消失;多年耳鸣消失;呕吐、返酸几乎完全消失。患者女儿又以原方巩固2周,患者周身几乎没有不适,故停药。后偶因季节交替、或受凉劳累后呕吐、返酸发作,再来门诊求治,仍以乌梅丸原方,总能即刻取效。患者自去年冬天几乎完全停服所有中西药,随访至今,健康平稳。
按语:本案患者呕吐、返酸诊断为胃癌术后反流征,该种反流实质是一种动力性疾病,与胃酸的分泌量关系不大,主因解剖结构改变致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胃内容物反流。该患者胃大部分已切除,其纳谷、腐熟、通降等功能都受到严重影响;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年,本就脾胃虚弱;癌毒为阴邪,伤及肝、脾、肾阳;医家益气健脾,多用温补之药,久之,燥热助火、劫伤胃阴;内外之邪乘袭、耗阴伤阳、气机不畅,终致脾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之证。首诊采用旋复代赭汤合参苓白术散降逆化痰、益气和胃,针对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胃气上逆引起的诸证,有一定改善作用,尤其是发现患者两侧虎口处明显青紫块,加三七粉10 g每日后,病情进一步好转。但仍上热下寒明显,再次分析病情:(1)患者返酸、呕吐多年,口干口苦,两耳常年流黄水,急躁易怒,耳鸣,舌质光红少苔、舌体稍胖、舌面裂纹明显、口唇红等均为上热证的依据;(2)形寒怕冷,每次均因受凉后返酸、呕吐复发,胃胀、胃寒非常明显,口干、但多饮后胃胀加重,双足冰冷、双下肢易浮肿等均支持下寒证;(3)左关脉弱;(4)患者每次呕吐、返酸发作及双手关节疼痛,均表现为半夜最为严重;(5)下利多年。根据以上五点,方证对应,改予乌梅丸后,诸证完全消失。患者2015年之前,因年事已高,又有慢支病史,每年总因慢支发作伴肺部感染,引发呕吐、返酸,需住院多次。从首诊至今,患者未再住院治疗,患者及家属都不胜感激,九十岁高寿之时,发来照片,患者精神矍铄、红光满面。方证对应,中医确能发挥神奇疗效!
两侧虎口处明显青紫块消退后首诊(很遗憾,青紫块消退前没有拍照);因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23年,两手关节已明显变形,2017年底开始疼痛已完全消失。
4.典型案例2——乌梅丸治疗乳腺癌术后案
某女,64岁。2015年1月24日首诊。
** 病史: **患者2014年5月12日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病理示“(左乳)浸润性腺癌(肿块大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