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表证打假
对于经方来说,辨六经其实就是辨病位辨病性的过程。病位无外乎表、里、半表半里,病性无外乎阴阳、寒热、虚实。
表,是外邪侵犯人体后首先常见的反应病位,善治者治皮毛,因此辨表证的有无在临床上显得格外重要。医者当要善治表证。
对于表证,我们肯定首先想起太阳病篇的相关内容,结合太阳病提纲和麻黄汤相关条文,我们可以知道典型表证的特点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
临床中,疗效的有无取决于辨证的是否准确,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是依据表证的典型症状来判断有无表证的,但有时候临床中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看似表证却非表证,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辨证失误,自然疗效不佳。
在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43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条文初起谈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看似非常像太阳病,符合太阳病的特点呀。但实际上呢,却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不利而表现的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所以不是表证,是类似表证而非表证的情况,所以吴鞠通强调对此不能发汗,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在吴又可《温疫论》中,达原饮证也有类似的症状,如“时疫初起,邪气盘踞于中,表里阻隔,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黄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
对于上面情况,我们认为有类似表证,但不是真正的太阳表证,无表邪,邪不在表,所以不能发汗。对于这些特殊情况,需要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