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长医师综述怎么写

中医专长综述是什么?它是报名材料中的重要一部分,是参与考核人员医术能力的一种体现。由于目前的中医专长医师考核当中省却了笔试的内容,所以中医医术专长综述就显得格外重要,一份规范的中医专长综述能为个人履历增色不少,是中医专长考核的加分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要求

综述字数约2000字,用A4纸双面打印,最后要有本人签名。

二、基本框架

1.申请人基本信息

姓名:林云恩 性别:男 年龄:36岁 身份证号码:44058219820xxxx

工作单位:

联系电话:1363xxxx

2.医术专长基本情况

擅长内服方药诊治脾胃气虚导致胃脘痛病

疾病名称:胃脘痛病

代码:BNP010

中医药技术名称:内服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炙甘草等。

3.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

本人擅长使用内服方药对脾胃气虚导致慢性胃痛的诊治独具特色,现将其论述如下。

3.1.脾胃气虚导致慢性胃痛的病机

慢性胃痛,多有病程较长、反复不愈的病史。久病不已,必损中气,则致脾胃气虚。气属阳,有温煦、推动作用。脾胃气虚,一则无以温煦荣养胃腑,以致疼痛;二则无以推动脾胃之纳运、升降,以致聚湿、生痰、气滞、血瘀、食滞、肝郁等,形成以中虚为病理基础,诸邪留滞丛生,虚实夹杂于中焦,使胃失通降职能,不通则痛。

3.2.脾胃气虚之胃痛的证候特点及方药设制

3.2.1 证候特点

脾胃气虚之胃痛的证候特点为胃脘隐痛,遇劳则甚;痛处喜按,按之稍减;得食痛缓,多食则胀;腹部柔软,压痛不显。食少纳呆,或伴胃脘痞闷,泄泻便溏;或伴腹胀、嗳气、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不华等症。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缓弱,在诸证中尤以痛时喜按,遇劳则甚,得食稍减、多食则胀对于脾胃气虚之胃痛的病

证,有着特征性的意义。

3.2.2 兼证的辨证要点

兼气滞:脘腹痞胀,时轻时重,虽得呃逆,嗳气不减,脉弦无力。兼血瘀:胃脘刺痛不移,或入夜尤甚,或有吐血便血史,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细涩。兼痰湿:脘腹满闷,口淡黏腻,舌体胖有齿痕,苔白多津或厚腻,脉濡缓或濡滑。兼食滞:胃脘胀满,食后尤甚,厌食,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无力。兼肝郁:胃脘胀痛,连及胸胁少腹,每因情志变动而加重,烦闷善太息,脉弦无力。

3.2.3 方药设制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物: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砂仁、木香、炙甘草等。制方意义:脾胃气虚,本四君子汤以治,为众所知。然李老常用香砂六君子汤获效。其理何在?盖胃以通为贵,脾以运则健,尤喜通利而恶壅滞,是其生理特性。胃为多气多血之乡,脾乃运化水湿之脏。香砂六君子汤在药性上动静结合,守走并用。方中主以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取四君子汤义,共奏补中益气、健脾养胃之功,立足补虚。辅以小量陈皮、半夏助胃之降,行胃之滞;木香、砂仁助脾之运,疏脾之郁;俾脾胃斡旋,升降有序。四君得四辅,则益增培补之功,四辅配四君,使补中寓行、补而不滞,成为通补、运补之剂。若脾虚失运,痰湿内生,可酌增陈皮、半夏之量,立二陈方义,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中虚气滞,则适加木香、砂仁之量,以芳化疏通,调畅气机。同时,气机顺畅,津液得行,则痰湿无由可聚。临床施治,贵在变通,适可切中病机,而收良效。临证加减:气虚较甚,痰湿气滞不显者,半夏、砂仁、木香宜适减。若患者腹胀暂不用党参、黄芪。须补气者先以太子参后用党参易之,以防补而壅滞。脾虚湿盛,泄泻便溏,酌加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白扁豆。气滞中阻,脘腹时胀酌加厚朴、乌药等。痰湿寒化,口淡黏腻,酌加桂枝、生姜、苍术、厚朴。瘀阻胃络,刺痛拒按,酌加丹参、川芎、元胡。食滞不化,嗳腐厌食,酌加谷麦芽、稻芽、鸡内金、神曲、山楂。肝气犯胃,脘胁少腹胀痛,酌加香附等。

典型病例:

比如,林某,女,66岁,退休工人。主诉:胃脘胀痛反复发作9年余,于2009年4月29日做胃镜诊断为慢性浅表一萎缩性胃炎。现症:胃脘满闷胀痛,胀甚于痛,以饭后加重,口淡黏腻,纳差嗳气,食后不易消化,形体消瘦,倦怠乏力,面色痿黄,舌质暗淡,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稍腻,脉细弱稍弦。诊断:胃痛,脾胃气虚兼气滞湿阻食积证。

治则:补中健脾益气、化湿行气消食。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用药: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法半夏10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0g,枳壳12g,厚朴10g,麦芽15g,莱菔子10g,神曲15g,炙甘草5g,5剂,水煎服。服药5剂后,患者胃脘胀痛明显减轻,考虑到气滞已减,湿邪渐化,上方去厚朴,再服5剂。患者胀痛大减,饮食大增,加减调治2月余,诸症尽失。按:本例患者虽有气滞、湿阻、食积等邪实,但其致病根源于中虚,在治疗过程中,重在补中培本,而兼以祛邪,冀其祛邪而不伤正,培本以绝其生邪之源的功效。

4.医术专长适应症或适用范围

本人内服方药诊治的胃痛病,主要治疗中医辨证下的脾胃气虚、脾胃湿热为主,亦涉及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和脾胃虚寒证)引起的以胃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本人专长不适用于西医学中的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疾病、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胃痛。

5.医术安全性

对于胃痛患者初次就诊,一般要排除其他原因可能引起的胃痛,例如胃癌,如果本人自觉诊断不清楚,还是会让病人先去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明确后才采取中医方药治疗。如经治疗胃痛症状缓解不明显则建议患者前往大医院诊疗,本人在临床运用的中药是在药典规范的剂量范围内进行。药物配伍等遵循中药的配伍规律,避免相反药物同用。

6.医术有效性

从学医至今,不完全统计有,本人已经调理了2000多人次脾胃气虚导致胃痛患者,有效率达到75%左右。疗效评价标准:患者自诉胃痛改善即为有效。

7.医术潜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本人在医术实践中较常见的药物风险反应有:

谨慎用药.量味宜简,我们辨证用药要注意以下几点:

7.1.药味用药不喜庞杂,力求简练;多在l0一l2味之间。

7.2.药量不喜过量,主张轻灵;这样煎煮后药液不至于过多,病人易接受,同时脾胃也能承受。

7.3.用药不宜过于壅补,胃以通为补,切忌早补、峻补,因补不得法,反而会补而生滞,壅滞中焦,使病情反复,胃痛发作。即使中气不足者,也很少用党参,而用太子参;阴津亏虚者往往仅用沙参、麦冬、白芍等不腻之品,特别慎用熟地、萸肉、桂圆等以防壅补碍胃。

7.4.用药不宜过于苦寒及温燥。少用黄连。若本人用黄连药量仅为3g左右,同时多加吴萸1~2 g寒热相配,以防黄连苦寒伤胃。或换用黄芩。本人认为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在治疗选药中一定要重视脾胃这个特点,切忌用温燥或温腻药。

从医多年以来,本人为不少患者提供治疗,病痛得到解除,生活质量也同时提高,这是本人学习中医以来最值得自豪的地方。由于用药平淡,所以至今没出现一例安全问题。

这次感谢国家政策给予机会,让我们中药师能有机会参加中医专长的考核,中药师也能合法合规地开中药处方,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本人一定会更加努力,不断学习,完善技术,提高中医水平。谢谢各位老师。

8.本人对以上填写内容真实性做出承诺,如有虚假,愿意按照《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承担相应后果。

承诺人签名(按指印):

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