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蘑菇中毒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谢某,男,17岁,农民。住院号:105730。1978年10月31日入院。
头痛、腰痛4天,无尿3天。入院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患者5天前有服野蘑菇史,曾在当地县医院住院治疗3天,因无尿而转来我院。体检:体温35.8℃,嗜睡,面色灰暗,浮肿,两肺呼吸音粗糙,R 72次/分钟,早搏2~3次/分钟,心尖区可闻及Ⅱ~Ⅲ级收缩期杂音,腹稍膨胀,无明显移动性浊音,肝、脾均未触及,肾区有叩击痛,血压110/60mmHg,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入院前化验:Hb 110g/L,WBC 19.6×109/L,CD:N 89%,L4%,E 7%;尿常规:碱性比重1.008,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少数;血生化:BUN 16.0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4.4mmol/L,血钾6.8mmol/L,血钠105mmol/L。入院后以青霉素80万单位肌注,1日2次;10%葡萄糖500mL+氯霉素2g+氢考100mg+维生素C 3g,静滴;利尿合剂250mL,5%碳酸氢钠200mL,静滴,速尿20mg静脉推注。下午2:00仍无尿,又给速尿60mg静脉推注,至下午4:00患者神志转入恍惚状态,呼吸急促,无尿3天半,大便7天未解,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脉证合参:此乃食物中毒损伤脾胃,湿热蕴结,下注膀胱,导致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通,而致癃闭。《景岳全书》云:“大小便俱不通者,必先通其大便则小便自通矣。”
治法:涌吐痰食毒物,通大便,利小便。
方药:三物白散。
处方:巴豆霜去油500mg,桔梗粉、浙贝母粉各900mg。1剂。
先服半量,约700mg。密切观察,30分钟后,解干便20g,呕吐咖啡样胃容物100mL;
至下午6:00仍无尿,再进半量,
50分钟后又解大便约20mg、质软;
9:15导尿管内开始滴尿,共550mL。
10:00解稀便15g,11:15排尿500mL,水样便200mL;11:30排尿500mL,神志开始转清,呼吸较前平稳,并知饥饿。
经14小时,共排尿3150mL,解大便490mL,呕吐胃容物200mL,总排出量达3840mL。
11月1日二诊:尿量明显增多,进入多尿期,舌质红,苔白腻,脉细滑。治以清热凉血,分消走泄。
处方:金银花、匍匐堇各30g,紫花地丁、蒲公英、粉丹皮、生枳壳、生大黄各15g,芒硝(冲)12g。2剂。水煎两汁,分4次服。尿量3200~4250mL/d。
第4天水肿明显消退,舌质红,苔转薄白,脉细数。
11月3日三诊:患者能下床活动,胃纳恢复正常,面色稍萎黄,无胸闷气短,水肿消失,大便1日2次,尿量3000mL以上,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滑。下焦湿蕴已解,膀胱气化趋于正常,尚有邪衰津耗、肾阴亦亏之象。治以清热养阴生津,凉血利水。知柏地黄汤合增液汤加减。
处方:肥知母、炒黄柏、生地黄、熟地黄、粉丹皮、泽泻、山茱萸、寸麦冬、白茯苓各12g,玄参9g,川石斛、桑椹子、金樱子各15g,淮山药30g。7剂,水煎两汁,分服。
第6天自觉症状明显好转。
实验检查:酚红排泄试验19.5%,BUN84mmol/L,肌酐2.3mg%。二氧化碳结合力26.5mmol/L,Hb 11.7g/L,WBC10×109/L,N 72%,L 28%;血钾4.54mmol/L,血钠139mmol/L。尿检:蛋白痕迹,红细胞0~2个,白细胞5~6个。13天后体征基本恢复,能下床活动。实验室复查:酚红试验31%,BUN 68mmol/L,肌酐20.3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40mmol/L,HB 10.5g/L,WBC 8.7×109/L,N 62%,L 28%,E10%。尿检:蛋白微量,红细胞阴性,白细胞0~1个。
共住院20天,痊愈出院。
【按】本案“导泻”主要使用三物白散。三物白散药性峻猛,多用于重症病例。方中巴豆为君,极辛极热,泻下逐水;佐以贝母,清热散结;使以桔梗,宣通肺气。
这就是前辈常说的“提壶揭盖”之法。药后肺气开,肃降顺,水道通调,而尿自出。患者舌质红、苔厚燥乃邪热炽盛、乘逼胃中津液,势已濒危,故用泻法急下存津。
古代对本病早有认识,《备急千金要方》云:“人有因时疾、瘥后得闭塞不通,遂致天命,大不可轻之。”说明癃闭可引起死亡。
20世纪70年代在没有腹透和血透的情况下,用中药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实难能可贵,为中医治疗急症开创了先列。药中匍匐堇性温,味辛,有小毒,功能消肿,排脓,解毒,用此患者身上有增强清热解毒的作用。
在此需说明,巴豆霜有毒,服后会出现中毒反应,如呕吐,腹泻明显,所以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时要区别是肾功能衰竭还是中毒,如中毒,用冷米汤或冰牛奶,可有效缓解症状。
作者:徐志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