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干姜汤

《伤寒论》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伤寒论》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组成】栀子十四个(9g)干姜二两(6g)

【用法】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上温下。

【主治】上热下寒证。身热,微烦,便溏。

【配方解析】本方原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其证由表证误下,中阳受损,余热留扰胸膈所致。表邪不解,余热未尽,故身热;余热扰及胸膈,故心烦;中焦虚寒,水湿不运则便溏。若专以寒凉药清热,则更伤中阳,若单以温热药散寒,则易助上热,治宜寒热并用,清上温下并举。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擘)十四个,生姜五两,香豉(绵裹)四合。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二服。

方解:本方于栀子豉汤加大量止呕逆的生姜,故治栀子豉汤证而呕逆者。

按:诸栀子剂,方后均有“得吐者,止后服”注语,临床实践证明,栀子诸方并非吐剂,考察本条所述,为治疗发汗、吐下后的虚烦,更无复吐的道理,当是传抄有误,故删去。

[名医验案]

1.《皇汉医学》医案

己未之秋,疫痢流行,其证多相似,大抵胸满烦躁,身热殊甚,头汗如流,腹痛下痢,色如尘煤,行数无度,医虽疗之,皆入鬼薄,先生取桃仁承气汤、栀子干姜汤,以互相进,无一不救者。

2.俞长荣医案

赤锡乡郑某,胃脘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侬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遂邀诊视。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宜不宜,乃针对“心中懊侬”、“欲呕”二症,投以生姜栀子豉汤(生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分温作两服,属若一服便止,后服再议…服后,半无呕吐,且觉胸舒痛减,遂尽剂。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诸症均瘥,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

3.《伤寒论方临床运用法》医案

某,男,45岁,素有胃痛,时发时止,今日端午节,中午食粽子多只,又饮烈酒。醉后午睡,忽然大声呼胃痛。适在其邻家作客,即往诊治,患者面赤,唇红,苔黄,脉弦数。诉说胸中烦热疼痛,心烦急躁,向其爱人发脾气,腹痛欲大便,便溏,手不温,胸腹不拒按,据患者诉述,向来消化不良,大便日两次而稀溏者居多数,患者面赤唇赤舌红等,宜苦寒之剂以清火;素体大便溏,手不温,似属脾阳虚,又宜温运剂。见患者家前晒着老生姜不少,受到启发,苦寒可用栀子,温脾阳可用干姜,止胃痛可用枳实,醒酒可用葛花。遂急开一方,用此四药各9克,嘱即往附近药店开经。服后半小时,患者胸痛渐减,安然入睡,亦不欲大便,两小时后辞别时,痛者笑脸相送。

4;叶天士医案

刘(五四) 脉左小弦。右濡涩。五旬又四。阴阳日衰。劳烦奔走。阳愈伤。致清气欲结。食入脘痛。痰涎涌逆。皆噎膈反胃见症。其饮酒愈甚。由正气先馁。非酒能致病。

川连 枳实汁 茯苓 半夏 广皮白 黑山栀姜汁 竹沥

按:栀子豉生姜变化合方温胆汤

毛(氏) 旧有胃痛脘痹呕吐之病。秋前举发。已得小安。近痛呕复来。身体 热。宿病未罢。而暑热秽气上窍侵入。三焦混淆。恐内闭变现痉厥。(暑秽内结)

川连 淡黄芩 半夏 姜汁 黑山栀 枳实汁

按:栀子豉生姜汤变化合方半夏泻心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