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是一条怎样的路

医儒相通,中医学和儒家的仁学思想息息相关,中医重视生命、淡泊名利、尊重同行等医德思想亦是道家的“谦下、不争”“贵身”“少私寡欲”等观念的体现。

做事先做人,中医之道,用于医,亦可育人,学习过中医的人会发现,中医的许多理论能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产生影响,学习医术的同时也是在学习如何做人。

01叹世界

中医之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古代哲学与中医医理相辅相成,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整体观是极富哲学思想的中医思维方法。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阐明了人从哪里来,与人的发展变化规律。

人体所需,均取与自然。人的生长壮老也不能脱离天地自然而存在,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医之道,是一种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自然为人提供生存的条件,人顺应自然之规律,天人相应才可长寿健康,如《类经》所云:“天以阴阳而化生万物,人以阴阳而荣养一身。阴阳之道,顺之则生,逆之则死。故知道者,必法则于天地”。

因此,懂得中医之道的人,也是懂得宇宙规律的人,明白自然与人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探寻自然之奥妙,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世界观。

02望人生

中医之道,仁者爱人,中医贵在精准施方,不贱民体,不耗民财。盖悬壶济世者,良医也;治心安民者,神医也。医学的宗旨和本质是“仁”和“术”,《本草纲目·序》曰“夫医之为道,君子用之于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清代医家喻昌指出“医者,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可见古代医者以人为本,认为救死扶伤,“医”“仁”一体,密不可分。“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于礼的规范。以仁爱之心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追求的道德理想。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意思是重视生命视为人生的第一要义,而不为名利、得失等身外之物所左右,宠辱两忘,才能全性保真,遵循自然规律。

这与道家之思想不谋而合,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体者,与万物同一,终归于万物。因此,懂得中医之道的人,也是懂得生命本质的人,明白人类生老病死的规律,明白人的一生之意义,更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人生观。

03思价值

中医之道注重形体养护,更重视精神心理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教化人们要心态平和,知足常乐,才能真正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中医之道,谦下不争,正如《史记·扁鹊列传》曾记载扁鹊起死回生,成功救治虢太子“尸厥”后说:“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不居功自傲,保持谦卑、谨慎、内敛的品行,才是顺应天道的。谦虚谨慎,尊重同道,相互切磋,才能促使医者不断精进医术并提高医德修养。

中医之道,济世担当,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说:“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范仲淹云:“不为良相,愿为良医。”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凸现的是一种担当精神。医药的社会功能和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十分接近,治国与治人,其理相通。尽管古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治病、救人、济世三位一体的道德理想,造就了一代代儒医。

中医之道,用于医,亦可育人。一个懂得中医之道之人,敬畏自然,仁爱、谦卑、有担当,当是现世之可塑之才。读懂中医之道,亦是读懂人生之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