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治疗风湿热经验

朱春良认为治热痹需佐用热药。

此法可在病变早期有开闭达郁,促使热邪速退之效;

中期有燮理阴阳,防止寒凉伤胃之功;

后期有激发阳气,引邪外出之用。

对热痹遣用凉药也倡以甘寒为主,如龙胆草、黄芩、黄柏、木通等。古人虽有用凉药治痹病,然毕竟伤阳败胃,投用可暂不可久。且反对寒凉药迭进,恐热未去,寒又起,病由急性转为慢性。

朱春良选用热药治热痹亦极具匠心,如治郁久化热之热痹,常选川乌、草乌、桂枝配生地黄、知母、寒水石。

至于寒温剂量之比,亦十分精究:

对关节灼热却喜温者,系寒重热轻,川乌、草乌、桂枝均用15g,仅用10g知母配15g茯苓以清热;

若寒热并重,温药量同前,改投地龙10g,寒水石15g,忍冬藤30g,加强清热之力;

对寒轻热重者,川乌、草乌、桂枝均减至6g,除凉药如前外,还需加龙胆草、大黄苦寒直折,同时还应用既可清虚热又可渗湿、消肿之豨莶草,可以较快地消除关节肿痛,也可使血沉迅速下降,症状迅速缓解。

医案举例

王某,男,14岁,初诊日期:2000年5月3日。

持续发热9天,伴咽喉干痛,周身不适。体温波动在39~40℃。

体检:咽后壁拇指大隆起物,扁桃体Ⅱ度肿大,血常规:WBC 7.4×109/L,Hb 45g/L。

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咽峡炎。予以抗感染、抗病毒等治疗,发热仍持续不退而出院。

转诊于余,刻下:神倦、纳呆、咽痛、周身关节酸痛,尤以双膝关节酸痛为甚,但无红肿;苔薄白微腻,脉浮滑。

检查:体温39℃;抗“0”滴度800U;RF(+);ESR 60mm/h;血常规(-);胸部X线(-)。

中医诊断:热痹。此为风湿袭表,失于疏泄,流入经络,郁而发热。

治法:清热透邪,化湿和络,稍佐温通。

处方:荷叶、薏苡仁、金荞麦各30g,青蒿、黄芩、柴胡、僵蚕、炒牛蒡子、射干、丝瓜络各10g,熟附片8g,蝉蜕、白豆蔻(后入)各5g。5剂。

5月10日复诊,上方服后热已退,周身关节酸痛大减,唯膝关节疼痛未已,苔微腻,脉弦滑。体温在36.5~37.4℃,ESR 54mm/h。此乃素体阳气不足,风湿内侵,络脉失和,前法继进。

处方:穿山龙50g,青风藤、葎草、土茯苓、豨莶草、薏苡仁、忍冬藤、秦艽各30g,僵蚕、射干、川乌、当归、桂枝各10g。7剂。

5月18日三诊:体温降至36.5℃,ESR 40mm/h,神清,纳可,咽痛已除。

6月2日复查ESR 25mm/h,继以丸药巩固之。

作者: 范永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