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汤、人参丸、理中汤、理中丸的功能主治

过去,连我自己也都搞不清楚,觉得人参汤、理中汤、人参丸、理中丸不都是一样吗?其实,在《伤寒论》里边只有人参汤和理中丸,而理中汤和人参丸是没有的,只是我们平时都习惯这样地去叫,认为理中汤就等同于人参汤。人们也都习惯地叫理中丸,而人参丸则没有什么人叫。这说明了两点:一个是,我们总觉得汤剂和丸剂所使用的对象是没有区别的;另外一个是,我们也不注重方子命名里面所隐藏的东西。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学习人参汤它治什么,似乎也就是在学理中汤它治什么,想着两者是一样的,以后才慢慢地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我想通过这个问题,讲讲自己对这方面的一些认识。

起初,我只知道理中丸、人参汤是一种治疗寒性的腹泻的药方,并且也知道这个寒性腹泻一般大便是水样或者泥样,不特别黏,不特别臭的。同时患者比较恶寒,手脚也冷,还有就是口里面多口水、口不渴。宋本第277条云:“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宋本第386条里边也已经明确讲:“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条文明示,出现下利、不渴属太阴,就应该用四逆辈,四逆辈也包括理中丸。我起初对理中丸、人参汤的认识就仅仅停留在这里。可我总觉得好像有些条文讲得不怎么清楚,特别是《伤寒论》的第396 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好像只讲了多口水的症状,“胸上有寒”,似乎也只是一个病位的名词、一个病因的名词。我就奇怪,怎么不讲大便腹泻呢?《金匮》里的那个胸痹条文提道:“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人参汤亦主之。”这胸痹的症状跟人参汤好像一点不搭界,可条文却说也可以用人参汤去治疗。看到这里的时候就感到有点昏头昏脑的,这跟我们所想的理中汤治疗寒性的腹泻——这个人比较冷,同时嘴里边多口水,口不干,大便也不臭等人的体能上偏虚的一种状态——似乎不搭界。

后来,我跟张丰先生谈到这个话题,他说自己开始的阶段也出现像我一样的情况,认为人参汤、理中汤、理中丸这一类方子都是治疗寒性的腹泻,除此之外就没了。自从读了矢数道明的一个病例,得到很大的启发。这是一个胸闷多年,而且大便秘结的患者,由于口淡、多唾沫,矢数道明用了理中汤,也就是人参汤,结果胸闷、便秘都治愈了。那矢数道明的依据在哪里呢?其依据其实跟我们看的条文是一样的。他说《伤寒论》(宋本)第396 条讲:“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条文中只有一个“喜唾,久不了了”的症状,没有讲到大便的情况。还有一个,《金匮》胸痹篇里面的胸痹,胸满,心中不舒服,好像气顶在那里一样,也可以用人参汤。这个患者就是胸满,大便闭结。大便闭结是一个应用性症状,不用管它,只要口水多、不口渴、胸闷不舒服就可以使用。

张丰先生说过去我们都是把腹泻当作人参汤的一个主证,下一步再考虑口渴不渴,唾多不多,考虑好了是人参汤证,也就用了,根本不会想到大便秘结也可以用人参汤!条文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知道!通过这样的学习、思考,我就知道了,人参汤不仅能治疗大便溏薄、黏性、水样大便,而且还可以治疗大便秘结!当然更重要的是,它还是治疗胸痹的一个非常好的方。这种胸痹是偏于虚寒,多口水。

张丰先生还告诉我他直接用这个方子治好的一个病例。患者就是胸闷,特别难过,口水多得都流到枕头上去了,另外大便秘结。张丰先生受矢数道明医案的启发,并通过自己的思索以后,就用人参汤5帖。患者吃了以后胸闷、大便秘结就好转了。后续就是在人参汤的基础上加减化裁,经过1个月左右的治疗,这个患者就恢复了正常。这是张丰先生跟我讲的他自己的一个学习心得。这样一讲,我也知道了,回去以后就睁大眼睛仔细看这个条文,越看越感到它里面的确蕴藏了很多奥秘!我对这个问题一直非常关注,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对理中汤的了解,对理中丸和人参汤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

后来,大概是2013年前,我无意之中看到一本书——《中医经方临床入门》。这本书是费维光自费出版的。费维光出生于1929年,2011年去世,活了80多岁。他不是中医师,而是一个大学的副教授,学理工科的,但是他热爱经方,特别是接触了日本汉方以后,他的医术进步很大,治好了不少病人,在当地非常有名,药店也找他去坐堂。我看了这本偶然到手的书后非常惊讶,他对理中汤的评价就很高,认为它是临床的第一经方。他说理中汤是治疗胃寒的专方。胃病有两种,一种热的,一种寒的。寒的胃病,就是不敢喝冷饮,不敢吃冷食,甚至不敢吃水果和凉菜,这些都是寒的。他认为只要有这样的症状——冰的东西一吃下去就会腹泻、胃痛,就可以用理中汤,其他一些症状可以不管它。他说得很肯定,说病轻的3天就可以治好,病重者30天也可以治好,甚至可以根治,一般情况下6帖药就可以治愈。什么叫治愈呢?他也举了例子,说患者好了以后再吃冷饮冷食,胃里也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他还讲了不要给患者服药太多,否则还会出现浮肿,因为甘草有引起水钠潴留的副作用,停药后就会消失的。假如停掉以后还有浮肿,可以服五苓散。这就是他临床使用理中汤即人参汤的经验,我看得津津有味。

再看下去,发现他的书里面还有一些翻译的内容,开始我对这些翻译内容并没有很在意,只是随便翻翻,后来翻着翻着,就从中发现了秘密。什么秘密?就是他提到,日本汉方家远田裕正通过理中丸和人参汤的不同命名,从中挖掘出了一个秘密。远田裕正说:整个《伤寒论》的发展不是开始于东汉末年,其原始本最早可能是春秋的时期。后来在这个早期《伤寒论》文本的基础上产生了《金匮要略》,其中相隔的时间不知道有多久。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两本书的内容不断地增加。到了东汉末年,张仲景就把这两本书合并起来,变成了《伤寒杂病论》。然后由王叔和整理出《伤寒论》,再到了北宋的时候才又慢慢地整理出《金匮要略》。在这过程中,后人又插进去了很多东西。他认为最原始的、没有后人插进去东西的《伤寒论》原始本就是康治本《伤寒论》。他的这种说法非常新鲜。当时我觉得,如果能读到这个书的话,就可以看到它最初的那种模式,那种最简单的一种模式。不过我想,这只是你的个人臆想,你怎么去证实呢?这些都没有历史文物印证,没有什么考古的东西留下来,怎么证明你这样的说法呢?后来读到了日文版《伤寒论再发掘》,发现远田裕正就是从《伤寒论》书中找到证据,来反复证明康治本是《伤寒论》的原始本,他所使用的证明方法的确非常高明。

作者:娄莘杉